高一语文-评于春霞《赤壁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5028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评于春霞《赤壁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评于春霞《赤壁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评于春霞《赤壁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评于春霞《赤壁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评于春霞《赤壁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评于春霞《赤壁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评于春霞《赤壁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听课内容:赤壁赋授课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课执 教 者:于春霞授课班级:东港三中高一(6)班授课时间: 2009 年 10 月 16日上午第 4 节评 课 人: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评课时间: 2009 年 10 月 17日评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参与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主持:温长军记录整理:于春霞 学会理性思辨、笑对人生挑战评于春霞老师赤壁赋公开课温长军: 10 月 16 日第 4 节课,于春霞老师上了赤壁赋的组内公开课,我们备课组今天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进行一次探讨。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圣哲先贤,用

2、他们伟大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塑造学生的心灵世界。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类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有人曾说过“21 世纪人类进入了抑郁时代”, 自杀亦已越来越成为人类解脱困境的普遍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正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保持个人心理健康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学生除了知识学历外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一个人理性的思辩则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则往往有助于形成有乐观豁达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走进苏轼这一文化名人,阅读他的经典作品,感受

3、他的心路历程,从而积淀起丰厚的人文底蕴。同时象苏轼那样善于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用哲学的思辩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走出逆境。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建立起平衡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从而乐观坚定地迎接生活的挑战!现在,我们先请于春霞老师说说她的构想于春霞: 为了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我在备课时除了认真熟悉钻研教材外,还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了苏东坡传、苏东坡三部曲、苏东坡突围、苏东坡诗词集等文章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一次次被苏轼伟大的人格和辉煌的诗篇所感动, 并深刻地感受到苏轼的作品是他哲学化了的生命的写照, 苏轼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又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在悲观、执着与超脱之中,苏轼用理

4、性和智慧为支柱走着他的人生之路。赤壁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解脱;兰溪前,“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自信;密州出猎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中秋赏月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真理深, 哪一篇作品没有苏轼对生命的注解,对人生的彻悟?他的文字为他的生命作了最精彩的诠释,他的作品是形象化的哲学教科书。而他的人格才是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宝作的源头 , 总之,我越深入研读苏轼的文章, 就越仰慕他的思想人格, 也更敬佩苏轼能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在坎坷命运中走出悲苦心情。于是我就以“苏轼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这一深刻的阅读感受作为教

5、学的切入点,在拥有独特理解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在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有较深刻的感受体验外,还兼顾到了“生命教育”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和现实性。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导入语和结束语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如导入语:“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

6、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 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结束语:“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寂寞也使苏

7、轼在孤灯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寂寞使苏轼如此美丽,寂寞使苏轼真正地成熟。同时我对前赤壁赋的第四段这一重点难点段落反复研读,对学生提交的问题进行精心地归纳整理,精心设计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苏轼关于“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议论。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认识到: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说,苏轼认为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从取与不取的角度来说,取的是眼前的清风明月这些自然美景、不取的是与自己暂时无缘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学生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真切地感受到苏轼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并使他走出悲情,而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就是一种理性的思

8、辩。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理性的思辩能有助于形成乐观旷达的心态,从而使人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得出的这些对人生有借鉴意义的观点,是他们在认真阅读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老师生硬地贴上去的标签。学生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也充分感受到了语文课所特有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思想智慧的博大精深。实践也证明我对前赤壁赋的第四段这一重点难点段落的教学设计是个亮点,不仅视角独到有现实意义,而且教学效果显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我们的语文教改还应像苏轼倡导的那样,既求新求变、又尊重客观规律、把永恒经典的美好东西传承下去。一个没有理想追求、没有理念支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理

9、性反思的教师,永远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语文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那么就让我们共同能力,做一个“四有”教师吧!谭世珺: 一直以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于老师的这堂课摒弃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弊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优点教学环节的设计 如果把课堂语文学习当成是一次寻宝的历程的话,那么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许多环节都为老师帮助学生找到宝藏提供了条件,比如:导入时的黄州赤鼻矶图片欣赏;介绍苏轼时

10、的人物合称了解;深入正文前的录音感受听读;结尾的三分钟多媒体知识检测反馈等等,无不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能够让学生对课文有很深刻的感受,同时当堂学习的知识能及时反馈,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设计 这节课对课文的文本价值挖掘的很全面、到位,把文章中闪光的东西就象珍珠一样一颗颗的都能找出来,当然这取决于执教老师新颖独特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按照课文既定的顺序进行分析,而是进行了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先“景”后“情”的思路引领学生分析,分析完“景”的特点,面对那样的景色,学生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感情的积淀,再导向作者是触景生情而写下此文的,之后分析作者的“情”水到渠成。学生所形成

11、的感悟也就越深,同时文本也就实现了它的价值。教学手段的设计 精彩的导入,引人入胜。这节课最亮点的地方就是导入直到正文前的一部分设计,这部分执教教师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先让学生观察黄州赤鼻矶的图片,问学生像什么,有的学生能说出像鼻子,这能够让学生对苏轼所游览的黄州赤壁脑海中有一个很具体的印象,记忆深刻,顺势老师介绍苏轼所游览的并不是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相关的知识也就不容易忘了。范读录音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对学生也有一个情感熏染的作用,起到了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教学资源的设计 生活即语文,一个吸引学生的老师除了个人的魅力外,往往能在教学实践中智慧的将语文与生活联系

12、起来,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学生的兴趣也被其激发出来了。这节课执教教师在讲到“白露横江”时,提到了“白露”是个古今异义词,现在的意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进而提到当天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霜降”,不仅有助于文本的理解,而且还把语文学习的外延扩展到了生活,体现了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影响的特点。教学基本功展示 教态自然大方优雅,面带微笑,给学生很亲切的感觉,利于师生在知识上和谐的沟通和探讨;教师口语表达基本流畅;备课准备充分,能够认真钻研教材;板书条理清晰,层次性强,能够合理的反映自己的教学思路。这节课板书设计抓住了全文整体宏观上的把握,同时深入到局部,让学生有线索可抓。从苏轼看到的眼前的“景”,推出全

13、文“乐悲乐”的感情脉络,引领学生窥看全篇。不足之处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得通过教学实践去体现,然而任何一堂课不管设计怎么精心,在实践后也会留下遗憾,我们不必求全责备,更不应吹毛求疵,只是在知识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探讨罢了,在尊重的基础上,大家坐在一起沙龙式的争鸣,分享彼此的心得,共同促进教学的有效展开。有些知识点分析的不够全面深入。导入设计的很“亮”,但只解决了图片上的赤壁形似鼻子的问题,给了学生一个具体的形象,但“赤鼻矶”中的“赤”字是红色的特点没有点出,“矶”字是“岩石”的意思没有点出,如果能点出这两点,那这个问题就解决的很圆满了。同样,在介绍苏轼被贬黄州背景“乌台诗案”时也有遗漏,其实学生对“

14、诗案”基本还是理解的,就是类似于一场文字狱, 但是对“乌台”就不了解了,执教教师没有点出,“乌台”就是“御史台监狱”,因为周遭遍植柏树,上栖乌鸦数千, 俗称“乌台”、 “柏台”,那么苏轼为什么会被投入到“御史台监狱”呢?往下背景就出来了。其实如果抓住“乌台”解释清楚,那整个苏轼被贬黄州的背景以及心境也就清楚了。范读录音选择的不是很合适。给学生放范读录音,让学生对课文朗读的语气、节奏有很好的把握,设想是好的,但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录音版本不是很好,里面有好几处错别字,虽然教师发挥机智让学生听的时候把错别字记下来,听完也共同正了音,但这个录音这时已经起不到范读的作用了。当读到文章第二段“其声呜呜然”往

15、后时,声调突然像被什么斩断一样,语气变换很突兀,给听者造成的心里落差很大,这时录音起到的就不是范读的作用了,甚至成误读的范本了。教师对所放的音乐也不是很熟悉,要么选很规范的录音给学生听,要么索性教师自身朗读好的话,就自己给学生范读。课件的运用不够熟练得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时把要讲的内容和学生的互动中都讲掉了,而设计的配合课件忘点鼠标呈现了;有一张的字形字音很满的一张幻灯片,给学生眼前恍了一下就过去了,要么不做这一张,要么给学生看看读读,从知识的落实角度给学生看看读读也是好的;有时问题点出来了,嘴上刚开始分析,幻灯上答案也随问题同时点出来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延伸。课件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

16、,用就要用出它好的效果来,如果成了画蛇添足,莫不如不用。新时代,教师可以发挥自己课件制作的优势,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我们的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的目光关注不全面。整节课老师基本都站在讲台上,眼睛停留在班级前面同学身上时多,而对后面的学生关注不够,这样容易导致学生课堂听课效果的差异性,其实在中间学生思考问题时,完全可以走下讲台到教室后面关注一下那部分学生,哪怕你一个鼓励的眼神,学生也会受到莫大的信心鼓舞,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一个了解,对自己课堂效果如何也可以了然于胸,有利于后面教学环节的有效展开,拉近和学生的空间距离,从而营造融洽的师生和谐互动关系。( 方洁老师的观察与评价 ) 教师口语少抑扬顿挫变化。一节课有四十分钟,学生很难都在良好的学习状态,那么用教师富有抑扬顿挫变化的语言去吸引他就显得很重要。执教教师整节课语调亲切,声音和缓,学生起初听着很舒服,但要听四十分钟,没有什么变化,部分学生就容易疲劳,甚至会精神走神开小差。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口语对一个师者是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