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下册单元测试题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4635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8.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生物下册单元测试题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生物下册单元测试题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生物下册单元测试题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生物下册单元测试题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生物下册单元测试题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生物下册单元测试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生物下册单元测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的形成是()A、自然选择的结果 B、突变,选择和遗传的综合作用C、用进废退的结果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的综合作用2.华南虎和东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A、地理隔离的结果 B、生殖隔离的结果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结果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3.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B、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4.狮子和斑马通过捕食关系进行着A、相互选

2、择 B、相互竞争 C、食物交流 D、能量交流5.恐龙类动物是中生代时期最繁盛的一类大型爬行动物,但是到白堊纪末期尽殁于世。从生物进化角度而论,恐龙这类动物灭绝的原因可能是A、食物不足 B、防卫能力不强 C、环境变化 D、生存斗争失败6.1937 年某人把原产于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那里气候较寒冷。最初三叶草的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对这一事实作出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不耐寒冷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C、三叶草再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7.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

3、,该现象说明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8. 按照达尔文进化论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活在地学水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长期添食树缝中蚂蚁反复伸长所致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9. 到了寒冷的冬天,枫树纷纷落叶,而松树却依然是郁郁葱葱。这说明A、枫树不适应寒冷环境,松树适应寒冷环境 B、它们都能适应环境C、枫树适应寒冷环境,松树不适应寒冷环境 D、它们之间进行着种间斗争10. 鲱鱼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进行

4、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时才“复苏”,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是一种生存斗争的表现 B、这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C、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D、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1. 某地区人群每10000 人当中有一个白化病患者,若一女性患者与该地一个表现正常的男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患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多少A、1 B、0.5 C、1/8 D、 1/4 12. 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基因突变过度繁殖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隔离A、 B、 C、 D、13. 关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正确的叙述是()A、原始生命原始的原核生物(异养型)自养型原核生物需氧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B、原始生命自养型原核生物原始的原

5、核生物(异养型) 需氧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C、原始生命原始的原核生物(异养型) 需氧型原核生物自养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D、 原始生命需氧型原核生物原始的原核生物(异养型)自养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14. 使用农药来防止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拆,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C、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棉红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15、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 72,基因型为aa 的个体占4,则基因A和 a 的频率分别是()A、24、 72B

6、、36、 64C、60、 40D、57、 4316、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的基因交流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17.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 是由于 ( ) A、为了摄食树叶, 颈和腿不断伸长, 代代相传 , 愈伸愈长B、长颈 , 长腿者比短颈短腿有较佳的生存机会C、长颈 , 长腿者影响了遗传基因D、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达时受到环境的影响班级座号姓名得分一、选择题( 2 分 10)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7、4 15 16 17 18. 下图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喷施DDT )和生物防止(引入天敌)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示意图:A点开始进行的是防治; E点开始进行的是防治。 在A点 开 始 的 防 治 中 , 害 虫 数 量 越 来 越 多 , 即 原 因 是 : 一 方 面 害虫;另一方面害虫的天敌因。指出E点开始的防治有何突出的优点。19. 假设一对等位基因A、a 的频率为A=0.9,a=0.1 ,那么 AA 、Aa、aa 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 频率由 0.9 降为 0.7 ,选择后第二代基因型为AA 、 Aa、aa 的频率分别是;若选择作用保持不变,后

8、代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规律是。20. 右图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的关系,据图回答:A物种进化为B、 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甲岛的 B物种迁到乙岛后, 不与 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迁到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原因是。A 21 (5 分) 以下是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的体色变化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1850年以前,浅色桦尺蠖占95以上,黑色桦尺蠖不到5,这表明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 _产生的。(2) 从 18501898 年间,黑色桦尺蠖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蠖,使种群呈现出过渡性多态现象,这表明黑色基因()和浅色基因(s)的频率均产生

9、_。(3) 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桦尺蠖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劣势,黑色桦尺蠖由于具有保护色而处于优势。这表明,_通过保留有利基因型个体和淘汰不利基因型个体,导致种群的 _定向改变,使种群产生的适应新环境的黑色突变类型得到迅速发展。(4) 以上事实表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决定的。22. (6 分)在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 : 种群是 _, BBB CBCD C 甲 岛甲岛乙 岛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 。_和_、 _及_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 , 种群产生分化 , 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答案一、选择题( 2 分 10)1 2 3 4 5 6 7

10、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A ABCD A D C D C B ABD B B A D C B B 18. 农药生物(天敌)由于 DDT的选择作用, 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比例越来越多 DDT 直接毒死或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而被毒死,捕食者的减少是害虫越来越多不污染环境(或不会引起害虫的泛滥)19.0.81 、0.18 0.01 0.49 0.42 0.09 AA型逐渐减少、Aa先增加后减少、aa 型逐渐增加20. 自然选择地理隔绝 B 与 C 已形成生殖隔离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作用不同,再加上地理隔离使它们基因频率的差别得到积累而形成了生殖隔离。21. (1) (基因)突变;(2)定向改变;(3)自然选择,基因频率;(4)自然选择;22 (6 分,每空1 分)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