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必修二现代文复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4381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现代文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现代文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现代文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现代文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现代文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现代文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必修一必修二现代文复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 一、文眼及结尾的作用 文眼:交代了观赏月色的缘由,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结尾: 1、与开头 “ 带上门 ” 出去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二、文章行文线索: 明线:作者的游踪 (外结构) :家小路荷塘加 暗线:作者的情感变化(内结构)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三、.叠词的作用 1,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种音韵美 2,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四、句子赏析: 1、赏析第二段中 “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中“ 寂寞” 一 词的妙处。 答:移情于物。 “ 寂寞” 一词既写出了小路的

2、寂静,又确切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2、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 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独处的妙处。3、怎样理解 “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答、过渡句,承上启下,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作者 的心情由淡淡的忧愁转为淡淡的喜悦五、重点段落:描写月光和荷塘(4、5、6) 描写荷塘:动静结合。修辞的运用:比喻、拟人、通感(注意通感的答题模式) 比喻: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答:比喻,把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不仅描绘出荷叶

3、如娇柔少女般随风而动的自然 舒展形态美,而且化静为动,赋予了荷叶勃勃生机。(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答:比喻,把荷花比喻成“明珠” ,写出淡月辉映下洁净的荷花的晶莹剔透之美;(3)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答:比喻,把荷花比喻成“星星” ,写出绿叶衬托下明亮的荷花忽明忽暗,若隐若现 的闪亮之美。(4)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比喻,把荷花比喻成“美人” ,写出了娇美的荷花娇香美艳而纤尘不染的纯洁之美。拟人: (1)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 儿的; 答:拟人,把荷花拟人化, “袅娜”写出了荷花轻柔优美的姿态,“羞涩”极言荷花 如娇羞少女般含苞待放却难为情的形态,两

4、者都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2)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答:运用拟人手法,把流水拟人化,赋予了人的神情,写出了流水的含情脉脉,静 流无声,也暗示了荷塘之静美。通感: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答:通感,将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扩大了文章的意境,烘托了环境的优雅、 宁静。描写月光: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炼字、比喻、通感(注意赏 析动词) 正面描写: (实写) (1) 、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答: “泻”字化静为动,把月光比喻成流水,用动感极强的动词“ 泻” 加以点化,将月 光写

5、活了,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2)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答: “浮”字以动写静表现了雾气的朦胧、淡雅,突出雾气由下而上的动感轻盈。(虚写) (1)写了叶子和花的颜色 ”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 ,“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 答: “洗”写出了叶与花在月光映照下洁白纯净之美;而“笼”字写出了月光的朦胧 柔和,给叶与花蒙上轻柔娇美的神秘感。侧面描写 (1)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 一般。 答:比喻。把树影比喻成鬼, 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 压抑后人不快之感, 体现了 “ 淡 淡的喜悦 ” 中所夹杂的 “ 淡淡的哀

6、愁 ”(2)句子“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字好在哪 答:“ 画: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画”含有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 墨描绘 ” 倩影“ ,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3)荷塘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答:通感,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 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句子理解 (1)如何理解“这时候最热闹的, 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蝉声和蛙声的热闹来反衬自己内心的孤寂。(2)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采莲的事情呢?

7、 答:回首江南采莲盛况,思乡情浓,心情依然不宁静(3)西洲曲本是写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作者在此引述有何用意? 答:作者借用青年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的 寂寞、毫无生机的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4)分析 “ 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 ?这句话的作用。 内容上:作者触景生情,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而彷徨,想超然又想挣扎,因此借 思乡排遣忧愁(即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 结构上:这句话在文中起转接过渡的作用。(理解)文章是如何描绘“ 荷塘月色 ” 的? 写荷塘,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 静的画面。 “ 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

8、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 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 月” 字,但处 处有月。叶子、花朵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的动 人景致。 写月色,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上的情景,“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 ” ,这里是实写。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则是 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月的投影,有“ 灌 木” 的“ 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 ,也有“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这些“ 影” 又像是 “ 画在 荷叶上 ” ,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

9、了美丽而繁复的图景。此处 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故都的秋 一、题解:“ 故都” 北平,即现在的北京 ,作者为什么不称 “ 北平的秋 ” 而叫“ 故都的秋 ” 呢? 答:“ 故都” 二字交代了写景的地点,含有深切地眷恋之情,也暗含了一种文化底蕴; “ 秋” 与“ 故都” 结合,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以此为题,明确而 深沉二、开头的作用(文眼的作用) :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答:这句是文眼, 统领全文 ,奠定了文章的基调。既是对故都的秋的景色特点的概 括,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三、提到南国之秋的作用:(第 2 段、1

10、3 段)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与北国之秋对比,以南国秋味之淡来衬托北 国秋味之浓,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热爱、眷恋之情。四、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北国之秋的特点是 “ 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的特点是 “ 慢”“润”“淡” 。五、对北国之秋的描写 总的特点:“ 清” “ 静” “ 悲凉” ,通过五幅秋色图来体现。五幅秋色图 1、清晨静观图 2、秋槐落蕊图 3、秋蝉残鸣图 4、秋雨话凉图 5、秋日胜果图 (以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 ) 六、重点句子赏析(课后练习第二题) ?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 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

11、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 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 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答:这里用了视觉形象(天色、日光、牵牛花)和听觉形象(驯鸽的飞声)。这 些意象的组合,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同时,对“细数”“静对”邓细节的描 写,透露出作者的悠闲、惬意。总之,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答:这里用了视觉形象和触觉形象。落蕊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落蕊,写触觉形 象。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自徘徊,无人可交流,便

12、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 此时的心境,他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3、作者是如何描写秋蝉的,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答:作者听到故都的蝉鸣,难免心生悲凉伤感之情。而“ 啼唱” 一词则表现了作者对 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情。4、为什么在 “ 秋雨图 ” 里加入 “ 都市闲人 ” ? 答:这里的 “ 都市闲人 ” 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 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能像他们那样 过无忧无虑的生活。5、那么多的果树,作者为什么单单写枣子树呢? 答:首先,枣子树是京城人家院落极为普通的一种树。第二,它生长颜色的变化, 恰好能够映衬北国之秋的变化,与

13、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足以代表作者心中故 都的秋色。七、句子理解 (1) 、第 12 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 莫属” ,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 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2)如何理解作者在13 段中提到的 “ 颓废色彩 ” ? 答:这里的 “ 颓废” 不是指 “ 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 ,而是指 “ 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 。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志不得伸、抱负难以实现,只好借山水排遣苦闷。所以,中国文

14、 人在这种人生状态下写出了许多赞颂秋、赞美大自然的名篇。(3)体味在文中反复出现 “ 秋”“秋天 ”的意义 答:“ 秋”“秋天 ” 在文中反复出现,但它们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这里的“ 秋” 已经 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指人生的秋天。“ 这秋的深味 ” ,就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 出来的,由欧阳修、苏东坡用笔墨抒发出来的落寞人生的况味。八、本文的形、神各指什么? 形:故都的自然风物,即五幅秋色图 神: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 孤独感 形神结合点:“ 清”“静”“悲凉”囚绿记一、绿枝条的特点 (1)美的特点: “ 伸开柔软的卷须 ”“舒开折叠着的嫩叶 ”

15、 ,下雨时带着 “ 淅沥的声音, 婆娑的摆舞 ” (2)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 “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年华” (3)它是柔弱的 :离开阳光就 “ 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 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4)它是倔强的、坚贞的、不屈的:“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 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它是 “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 人”二、绿的象征意义 绿的蓬勃象征着:希望、生命 绿的向阳象征着:自由、光明 绿的固执象征着:坚强不屈的抗敌精神 所以:绿象征着希望、生命、自由、光明、坚强不屈的精神 三、理解 1、作者为什么

16、喜欢 “ 绿” ? 作者喜欢绿,是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 来表达希望2、为什么“囚绿”?那为什么后来又“放绿”? (1)“ 囚绿 ” 一方面是为了与绿枝更接近,另一方面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 魔 念” 。 (2) 放绿是因为 “ 我” 被常春藤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和自由的执著精神所感 染,不心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作者联想到所处的日寇入侵的环境,联想到了 向往光明和自由的同胞,故郑重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 绿囚” 。3、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 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在苦难中的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4、作者为什么给文章命名为“ 囚绿记 ” ? 答:和文章的主题有关。 1、文章写绿的五个层次中, “ 囚绿 ” 是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 家运; 2、“ 囚绿” 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 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四、重点句子的赏析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