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基中诊复习小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1941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7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中基中诊复习小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1中基中诊复习小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1中基中诊复习小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1中基中诊复习小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1中基中诊复习小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基中诊复习小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中基中诊复习小结(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导论小结1、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3、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 、 难经、 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 金匮要略) 、 神农本草经4、其它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立“三因学说”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火热论;百病皆因火热;寒凉清热寒凉派

2、张从正(子和)攻邪论;邪非人身所有;汗、吐、下攻邪派李杲(东垣)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调补脾胃补土派朱震亨(丹溪)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滋阴派清叶桂(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瑭(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5、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3)恒动观念(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2)辨证论治病是指有一定病因、发病形式、发病机理、以及预后转归的完整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症状 )及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

3、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机体反应性、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 ,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2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3)恒动观念动态平衡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

4、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气机,即气的运动,一般常被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化 ,是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 含有对立统一的观念。阴阳属性凡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轻清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功能的、或起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属阳凡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重浊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物质的、或起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属阴。阴阳的普遍性与相对性阴阳的普遍性,是指凡属于相互关联的万事万物,或同一事物的内部相关联的内容,都可以用阴阳来归类或分析,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

5、阴阳的相对性,是指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表现为三个方面:阴阳的无限可分性;相比较而分阴阳;阴阳具有相互转化性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1、阴阳交感“交感”,即交互感应。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感应交合的过程。2、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的属性是相互对立、相反的阴阳制约是指属性对立的阴阳双方出现的相互约束、相互抑制、互为胜负。“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揭示的是阴阳对立双方的统一性。3 阴阳互根是指相互对立着的

6、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互用指的是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可以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的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只有阴阳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有可能形成彼此的消长及相互间的转化。4、阴阳消长平衡消,即消减;长,即增长。阴阳消长是指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地互为消长变化的。平衡,指的是阴阳的消长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阴阳双方在总体上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又称为动态平衡,或相对平衡。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5、阴阳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

7、极生寒”( 五 )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 阴阳偏盛指的是在阴邪或阳邪作用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2.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阳虚则寒即阳偏衰的虚寒证。是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能制约阴寒,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的病变。阴虚则热即阴偏衰的虚热证。是指人体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中医学的病机纲要“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病治阴是指对阴虚则热的虚

8、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是指对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内经称之为“”。而对阴阳两虚者则可采用阴阳并补法治疗。阴阳互根原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体内的阴液或阳气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虚损,包括阳损及阴及阴损及阳。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阴证与阳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

9、的运动变化。“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的涵义有二: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肃杀、沉降、收敛、清洁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

10、五行的生克制化1. 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对于另一行的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等作用。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 , “我生”者为“子” 。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2. 相克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对于另一行的事物具有克制、制约的作用。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我“所不胜”; “我克”者即我“所胜”。3. 制化制即克制、制约;化即化生、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相生和相克是同时存在,相互联系以维持协调平衡的。五行的生克异常1. 相生异常相生异常表现为母病及子 和 子病犯母 两种情况5

11、 2. 相克异常相克异常主要表现为相乘 和 相侮 两种情况。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即相克太过为害。相侮:即欺侮之意“相侮”,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进行反克。即五行反克为害。相侮的次序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导致相乘 / 相侮的机理:一太过所至的相乘/ 相侮;二不足所致的相乘/ 相侮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 :又称温肾健脾法或温补脾肾法。即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的脾肾阳虚之证。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包括“抑强”与“扶弱

12、”。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或滋阴泻火法。即泻心火以滋肾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水火不济的心肾不交之证。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述“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脏腑的分类及特性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形态及一般功能,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通为用”藏象学说的

13、特点整体观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藏象学说以 脏腑 为基础,以 五脏 为中心,以 心为主导,通过 经络 联属关系,把人体各部分组成一个既分工又合作的有机整体,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第二节五脏系统6 1、主要生理功能2、形窍志液、行色味时(五行、五色、五味、四时)一、心系统“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1. 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 面色 红润, 舌色 淡红, 脉象 和缓有力, 心胸部感觉 正常(2)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的含义 有

14、三: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是息息相关的。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2. 联属功能形窍志液(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在志为喜; (3)在窍为舌:在窍,即是开窍。(4)在液为汗:汗液,是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从皮肤汗孔(玄府)排出的液体。“阳加于阴谓之汗” 。心之液为汗,是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而津液与血液同出一源,故有“血汗同源 ”的说法。行色味时五行属火,赤色、苦味、外与夏气相通心与小肠相表里1. 小肠的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即接受容纳;

15、 “化物”,指进一步消化,化生成机体可吸收之物。(2)泌别清浊:分清(水谷精微)和别浊(食物残渣)(3)小肠主液: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利小便以实大便”的治法,即是小肠泌别清浊及主液的原理的应用。2. 心与小肠的表里关系心有实火,可下移于小肠尿少,尿赤,尿道灼痛等症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心烦,舌赤,甚至口舌生疮二、脾系统(一)脾的功能1. 主要生理功能(1)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变化,消化吸收之意。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 和运化水液7 两个方面。运化水谷 : 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转输布散。脾的

16、运化功能强健,称为“脾气健运”。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输布的作用。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水湿痰饮“脾虚生湿” , “脾为生痰之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2) 脾主升清:升,即上升、输布;清,指水谷精微。脾主升清是指脾主运化,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头目,营养机体上部组织器官,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脾气的升举,还具有维系人体脏器位置的相对恒定,防止内脏下垂 的作用。中医称为 “中气下陷”补脾气、升清阳的方法进行治疗。(3) 脾主统血:统,有统摄、控制的意义。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的功能。2. 联属功能(1) 主四肢,在体合肌肉“治痿独取阳明”四肢相对躯干而言,是人体之末,故又称”四末”。(2) 在志为思: (3)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4) 在液为涎五行属土,外与长夏之气、黄色、甘味相应脾与胃相表里1. 胃的功能胃又称胃脘,上脘,中脘,下脘。胃为水谷之海。(1) 主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