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钦华俄诗选评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33872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拉钦华俄诗选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阿拉钦华俄诗选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阿拉钦华俄诗选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阿拉钦华俄诗选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阿拉钦华俄诗选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拉钦华俄诗选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拉钦华俄诗选评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域外俄罗斯汉学的早期杰作阿拉钦华俄诗选评析李逸津(611065,中国四川成都市,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内容提要: 俄侨阿拉钦于1926 年在中国哈尔滨出版华俄诗选 。其选译作品主要为田园隐逸和怀乡思旧诗, 这是出于表达他当时内心情感和人生寄托的需要。阿拉钦以高雅文学的卫士和恪守心灵净土的隐者自居,把这种心情融化在他的译诗与自创诗中。他对中国诗歌的翻译改造, 一方面受中俄两种语言特点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是受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影响。阿拉钦对中国诗歌特点的概括,有些是误解,也有些具有参考价值。他的华俄诗选无论对俄罗斯的海外俄罗斯汉学史研究,还是中国的20 世纪文学史研究,都

2、极有史料价值。关键词:阿拉钦华俄诗选翻译特点意义A masterpiece of Russian sinology overseas the comment of The Chinese-Russian Anthology of Great Poetry by ArakingLI Yi-jin Abstract: Araking, ( , 18781945/46?), an overseas Russian poet, published the book The Chinese-Russian Anthology of Great Poetry in Harbin in 1926. Many

3、 literary works translated by him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They are the reclusive poetry of Tian-yuan and the homesick poetry of Si-jiu. The works showed Araking s living and emotional status at that time on the other hand. He made himself an image of a hermit who guar

4、ded the pure land of soul firmly. His works are restricted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Russian languages, and also affected by the cultures of two different countries. Although it is unavoidable to reveal some kind of misreading, it is still a valuable work to the research of Russian sino

5、logy and history of 20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 Araking; Chinese-Russian;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value 俄罗斯是一个重文化、重教育的民族,即使在远离祖国、流落异邦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延续自己的文化承传, 坚守文化和学术事业。 许多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移居中国的俄侨文化人,除了从事俄语教学和俄罗斯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学术活动之外,还积极投入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精神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人民的生活。旅华俄侨亚科夫 阿拉钦( , 18

6、781945/46?,一说1949)1926 年在中国哈尔滨出版的华俄诗选 () ,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亚科夫阿拉钦,1878 年生于沃洛戈德兹卡亚州,曾在喀山兽医学院学习,然后进俄国农业部工作。 自 1906 年 11月起发表文学作品, 曾出版诗集来自彼岸的诗( ,圣彼得堡, 1912 年) 。俄国十月革命后,他于1922 年来到中国哈尔滨,成为基金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 年度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俗文化在东北亚的传播研究” (10JJDZONGHE011) 。作者 :李逸津,男, 1948 年出生于天津市。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兼职 研究员。-

7、 2 - 侨民。 在中国他出版过十多部书,其中包括一些诗集,还有根据中国家喻户晓的孙悟空故事改编成的俄文长诗大闹天宫:来自中国的神话。1926 年,他在当时俄侨组织的哈尔滨市董事会( )资助下出版俄译中国诗歌选集华俄诗选() 。诗集中包括自东晋王徽之以下至现代共36 位(包括佚名)诗人的作品,另附有译者本人的一首被译成中文的诗,共47 首(有一首现代佚名诗人的新诗“司春神到了”,目录中漏载) 。古典诗歌除王徽之1 首外,主要是唐诗,共16 首。另有一首宋代浣纱女所作潭畔芙蓉,阿拉钦题名 为何,注为“无名氏作”。唐诗中误把张继的枫桥夜泊 题为白居易作、 把“一蓑一笠一渔舟”诗题为李白作。还有一首

8、署名“成声”的诗游北园: “一路菜花风,家家流水通。 莺声浓荫里, 蝶影煖烟中。 莎嫩侵衣绿, 桃开映面红。 书声谁氏屋?溪上问渔翁。”现已无从考证,不知是译者对“岑参”一名的误译(二名俄文均为“” ) ,还是另有所本。这些都是译者在上世纪初直接从中文书籍、或是根据中国人口头传诵未经核实的文本,了解和翻译中国诗歌尚不成熟而出现的瑕疵。历来诗文选家、 翻译家在选编、 翻译前人作品的时候,总有自己的接受视角和审美趣味,他们的选本、 译本也总能表现出编译者的思想和艺术倾向。故诗文选集在中国古代往往也成为选家表达自己文学主张的重要渠道。像唐代殷璠的河嶽英灵集、清代王士祯的唐贤三昧集,皆是如此。研究阿拉

9、钦华俄诗选选译的篇目,也可以看出他的接受期待视野和审美选择的兴趣所在。作为一个出身上流社会、受过高等教育, 但又被革命浪潮抛离祖国、流落异邦的失意文人,阿拉钦选译的诗歌中占比例最大的是表现田园情调、名士情怀和羁旅游子思乡怀旧之情的诗篇。具体说来,有描写田园风光、表达名士情怀的诗23 首,占全集的49%;思乡怀旧、抒发羁旅孤愁的诗11 首,占23%;表现文人士大夫冶游欢宴、感伤情调的诗8 首,占 17%。表现世情民俗的诗只有4 首,占 8%,而且这些少量的社会民情诗,还往往是以冷眼旁观的态度,对下层人民生活作调侃式的描述,并无深切的体察和关怀,更谈不上为民代言的激情了。如李楷的候案: “非关地土

10、即银钱,候审人皆被讼缠。自己筹思自己事,大家呆坐听官传。 ”只是客观展现法庭里候审人呆听传唤的窘象;寿山的戏友人纳妾 ,虽然写了新妾内心的惶惑不安,但从她的“含情望宠”、 “羞窥新郎” ,期待“母因子贵幸荣光”来看,又是站在旧时代男权立场对女性心理的主观揣度,而全无对受压迫弱者的怜悯与同情。阿拉钦重在编选和翻译田园隐逸、怀乡思旧诗, 恰是借以表达他当时的内心情感和人生寄托的需要。在诗选的封底背面上,印有这样一行文字:“ , ! , !(庇护者们,请回应吧!让我们拯救俄国文学, 使其免受革命的祸害! ) ”从中可见阿拉钦对俄国革命的态度,他编译这部诗选的目的, 以及他当时的心境。他是以高雅文学的

11、卫士和恪守心灵净土的隐者自居的。这就使他对中国诗歌的翻译,融入了他个人的思想情感,成为他借题发挥、自我宣泄的“二度创作” 。此诗应为清王士祯所作题秋江独钓图,但诗句略有不同,曰: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另一说为纪晓岚作。如诗集中入选的王徽之兰亭集诗、王勃圣泉宴 、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成声游北园 、王 昌龄、 闺怨、误为李白诗“一蓑一笠一渔舟”、王绩野望 、孟浩然过故人庄 、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 在后 、 题义公禅房 、云溪雨后、朱敉人别墅 、朱畹喜归、 月夜不寐、相臣龙山野望 、 春 日早起、龙山冬夜雪晴寒甚 、 春日龙山酒会 、徐松雪中早起 、

12、 吉林江上 、祥云夏日赴奉游万 泉河 、郭文山山景 ,以及译者自作的秋日即景等。如赵嘏江楼书怀 、张继枫桥夜泊 、岑参山房春事 、李白静夜思 、 苏台览古、朱敉人雪中怀友 、徐刚旅怀、淑楷乘汽车有感 、杨洛川春日怀黑河旧友 、朱沧浪寄塞上家子曼 、相臣“不 是夜郎魂”等。如杜甫夜宴左氏庄 、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秦荣“掌 中一杯酒”、克刚偿愿 、蓼订怨声 、知是子有怀 、张金波“自愧一官劳未休”等。如浣花女潭畔芙蓉 、李楷候案 、寿山、戏友人纳妾 、现代佚名诗人新诗等。- 3 - 这里不妨以阿拉钦译孟浩然题义公禅房为例: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

13、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阿拉钦的俄译为: , , -, , . , - ! - , - , , !再回译成中文就是:在野外森林中间,那里风在呼啸,苦行僧义公建立了房舍。在茅舍前是处于地上雾中的山谷茅舍后边有山上的峭壁横陈。大雨突临,但还有阳光在乌云的昏暗中义公神采奕奕!而在雨后环绕着义公的是青绿色的树木和草地,荷花的每一个叶片都是那样的洁净就像义公青年时那样的清纯人们从苦行僧身上看到了他渴望灵魂的清纯,就像儿童!从这段译诗里,我们看到阿拉钦增添了许多原诗中没有的内容,如:“在乌云的昏暗中义公神采奕奕” 、 “荷花叶片像义公青年时那样清纯”、 “苦行僧渴望灵魂像儿童一样清纯”等等。这里出现的比原诗丰满许多的“义公”形象,难道不是远离祖国、落魄清贫,但还孤芳自赏,自认为保持灵魂的纯洁、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阿拉钦的自我表白与写照吗?再看阿拉钦自作的秋天(中文译作“秋日即景”)诗: , , - 4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