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奴隶社会的教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32891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奴隶社会的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奴隶社会的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奴隶社会的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奴隶社会的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奴隶社会的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奴隶社会的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奴隶社会的教育大约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476 年,中国处于奴隶制时期, 其具体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奴隶制初期的夏代,前后约四百年。第二,奴隶制发展的商代, 前后约六百年。 第三,奴隶制鼎盛的西周, 前后约三百年。 第四,奴隶制崩溃的春秋, 前后约三百年。 奴隶制社会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为奴隶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服务的,因而,它的发展变化也随着奴隶制的四个阶段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1奴隶制初期的夏代夏部落的首领禹为废除禅让制奠定了条件,他的儿子启则建立的世袭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据史载,夏代已有“序”的存在。礼记说: “序,夏后世之序也” ( 明堂位) 。 王

2、制说:“夏后世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则明确地说:“夏后世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序”起初是用于教射的场所, 孟子说: “序者,射也”( 滕文公上 ) 。后来, “序”成为奴隶主贵族从事政治、祭祀、养老和教育的地方。可见,它虽有学校教育的功能, 但并不是专门的教育机关。 夏代还有地方学校“校”和“学”; “校者,教也。 , 夏曰校。 , 学则三代共之”( 孟子滕文公上 ) 。 说文解字说:“校,木囚也”, “学,觉悟也”。前者原义为养马驯马之地,后者原义是启蒙开导。 由此可见, 夏代学校教育着重于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已经体现了一定的教育思想。2奴隶制发展的商代

3、商是前十六世纪开始统治黄河中下游的奴隶制国家。由于政治、 经济、宗教和教育等社会生活的直接需要, 文字有了新的发展并达到基本成熟的阶段。从安阳出土的 16 万多片甲骨看, 卜辞记录有 160 多万字,据 1965 年出版的甲骨文编统计,所用单字数量已达4672 个。文字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能促使教育发生质的变化。 商代文字的成熟化, 为记录人类思想、 积累知识和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知识进行传授,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从而使正规的、专业化的学校教育成为可能。商代已有中央和地方两级学制。如中央有“大学”、 “小学”和“瞽宗” : “殷人设右学为大学, 左学为小学, 而作乐于瞽宗”( 礼记明堂位 )

4、。 “大学” 已为甲骨卜辞所证实, 不仅仅是史料所载。 地方有 “序” 和 “学” :“殷曰序。,学则三代共之”( 孟子滕文公上) ,大概是对夏代学校的继承和发展。商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军事、孝道、礼乐和书数以及宗教为主。如军事教育,有一甲骨卜辞说: “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戒”是持戈警戒。又如宗教教育,有一甲骨卜辞说: “壬子卜,弗,酒小求学?”意即王子入学是否要占卜设酒祭祖。商人把“孝”作为最重要的道德准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中心内容。如甲骨文“教”的意思,是指在棍棒体罚的威胁下培养下一代尽“孝”。孔子所说: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 孝经开宗明义章) ,就是

5、对商代学校教育重视孝道内容的实际概括。商人对教育实践活动已经有一定的理论总结。商武丁的老师傅说说:“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 惟斅学半,念终始典于学”( 尚书说命) ,就是对立志求学的意义、 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学习的价值的初步认识。这些观点是他对身为王者师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当时社会对教育需要的反映,对后世尤其是儒家(如学记 )产生了一定的理论影响。由此可知,商代的教育思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思维水平。3奴隶制鼎盛的西周西周是中国奴隶制全盛的历史时期。 在经济上,西周实行井田制。 在政治上,西周采用分封制,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小雅北山 ) 。

6、在此基础上,周人用血缘宗族关系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划分出等差有序的严格的亲疏等级,并采取世袭制。西周在政治、宗教、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设有专门机构与人员来从事管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字和书籍也只能为其所垄断,造成惟官有书、 惟官有器和惟官有学。 因此,史称西周在文化上是“学术官守” ,在教育上是“学在官府”。西周的教育制度已远较夏、 商两代发达和成熟。 中央官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地方官学也有家塾、党庠、州序和乡校。这些学校在入学年龄、教育对象、教师任职、教育内容、教学活动以及考核与奖惩等方面, 都有较严格的管理, 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科学性。然而,由于“学在官

7、府”,官师合一,教师并未成为专门的职业,说明其教育发展的程度还比较低,尚未达到教育专业化的水平。与夏商相比, 西周已经产生了相对成熟的教育学说。这就是以周公为代表的以“师保之教”和“敬德保民”为核心的教育观点。周公的“师保之教”包括勤于德政和慎于修身,“敬德保民”包括敬敷五教和重民保民,分别与教育政治化和教育伦理化紧密相联。他在教育上的贡献,还在于制礼作乐和确立六艺之教,为中国古代数千年教育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周公的教育学说, 发儒家教育理论之滥觞,开教育政治化、伦理化之先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发端。他的这些教育学说, 与西周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密切联系, 是当时各种社会需要在教育上

8、的集中反映。4奴隶制崩溃的春秋春秋是中国奴隶制走向崩溃并向封建制转变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当时,铁器和牛耕逐步得到普遍运用, 大规模开垦私田成为可能私田的增多使私门富于公室,导致政治权力的下移,甚至造成“政逮大夫”和“陪臣执国命”的局面。经济与政治的重大变革必然在文化教育上引起相应反应,“学在官府”既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术下移和教育下移都已不可避免。在此状况下,就有了“可以无学,无学不害”( 左传昭公十八年)的教育无用论和“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 左传昭公十七年)的官学衰落局面。史论“周室东迁,庠序废坠。春秋二百四十年, 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 亦只鲁僖公之立泮宫, 郑子产之不毁乡校二事

9、。”官学不修,使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无从得到满足,教育就要求摆脱原有束缚去寻求新的发展,私学的产生成为必要。“天子失官”意味着“学”走出官府而下移民间,使私学的产生成为可能。私学的产生必须依赖诸多社会条件。其中,经济的私有化、 知识的民间化和教师的职业公是不可缺乏的关键因素。此外,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激烈竞争,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私学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当时, “士竞于教”。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后来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并逗留于鲁、秦、沛等国。他不但是突破学在官府、促使文化下移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是最早的私学教师之一。据庄子记载,老子的弟子有柏矩、庚桑楚

10、、阳子居(一说杨朱)等,问学于老子者也不在少数,如崔瞿、士成绮、孔子等,关于孔子问学于老子,史籍多有记载,并不仅限于庄子 。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文子 、 关尹子等书的著者都是老子的弟子。孔子是当时公认的大私学教育家。他在30 岁左右开始从事教育活动,除50岁前后短暂从政,几乎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据史记记载:“孔子以诗、 书 、 礼 、 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世家) 。他一生“诲人不倦” ,对于推动当时的私学之风,起到积极的历史作用。老子和孔子不但积极参与和推动私学运动,而且为当时的私学运动寻求理论依据。如老子从教育平等的角度出发,提出“

1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教育口号( 老子四十九章)。孔子从教育民主化的角度, 高扬“有教无类”的教育旗帜(论语卫灵公) 。他们不但设教收徒,积极开展私学教育,而且努力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 提出了独具一格的教育学说, 成为当时私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是突破“学在官府”和促进当时教育改革的进步力量。私学不是某个人的发明或首创, 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产物。 就社会影响而言,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教育理论最为丰富,堪称其中杰出的代表。私学制度一经诞生, 便受到社会的极大欢迎, 代替了当时的官学教育, 成为完成教育任务的社会主要承担者。 汉武帝以后,它一直作为与官学并列的主要教育形式,蔚然贯穿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 其间几无中断, 为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私学产生的原因来看, 它的任务就是要突破 “学在官府”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教育呈现丰富多姿的繁荣景象。 其特点是在招生对象、 条件、教育形式与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等等方面, 都较少或不受政府的限制, 因而较为自由、 灵活和富于生命力。春秋时期的教育学说就在这样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得到理论的总结与理性的升发。 以老子、孔子和墨子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说,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较为深刻和系统, 学术特点鲜明, 理论观点多姿多彩, 已经吹响了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号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