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包覆改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31557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包覆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包覆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包覆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包覆改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包覆改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包覆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包覆改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包覆改性 1 引言 21 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能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由于传统能源的使 用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不可估量的污染,人们正在逐步寻找一种可以缓解和减轻 这种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这种条件下锂离子电池应运而生。作为新能源电池, 锂 离子电池以其优越的性能,现在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1-3 。 尖晶石型 LiMn2O4是目前使用前景较好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但是, 由于锰酸锂在储存和循环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容量衰减现象,以至于阻碍了锰酸锂 电极材料的广泛使用。 造成储存或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的原因主要包括:放电后期的 Jahn-Teller 效应;电解液的分解导致电池内阻增

2、加;电解液中 HF 杂质对 LiMn2O4材料 的腐蚀溶解等。 对合成的尖晶石型LiMn2O4材料进行改性, 可以改善材料的化学 稳定性、结构稳定性 4 。 2 文章综述 2.1 锂离子电池简介 2.1.1 锂离子电池的定义及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构成。 其中负极一 般为碳素材料;正极一般为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如LiMn2O4等。 充电时, Li +透过隔膜由正极向负极迁移,在负极上得到 1 个电子成为 Li , 然后储存在石墨中;放电时,负极中的Li 失去 1 个电子而成为 Li +,Li+穿过隔 膜向正极迁移, 然后储存在正极材料中 1-2,5 。

3、由于在充放电时 Li +在正负极之间 的往返迁移,故又称之为“摇摆电池” 。 2.1.2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工作电压高; 能量密度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良好; 对环境友好,无记忆效应; 自放电倍率低; 工作温度范围宽; 输出功率大; 可进行大电流及快速充放电。 2.2 尖晶石锰酸锂的简介 相对于 Li-Co-O 化合物和 Li-Ni-O 化合物而言, Li-Mn-O 化合物安全性好、 耐过充性好、工作电压高,而且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无毒。因此,Li-Mn-O 化合物是锂离子电池中最具发展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 尖晶石型锰酸锂 LiMn2O4属于立方晶系。在LiMn2O4结

4、构单元中, O 2-是面 心立方紧密堆积, Li 位于密堆积的四面体间隙,构成LiO4框架, Mn 位于八面 体间隙,构成 MnO6框架,所以整个结构是由 LiO4四面体和 MnO6八面体构成 的。 LiMn2O4的电极反应为: 充电: LiMn2O4Li1-xMn2O4+xe+xLi 放电: Li1-xMn2O4+xe+xLiLiMn2O4 2.3 尖晶石型锰酸锂的制备方法 尖晶石 LiMn2O4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常见的为高温固相法、溶胶凝胶法、 共沉淀法、熔融浸渍法、乳化干燥法、Pechnini法、水热合成法以及快速燃烧法 等 8 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分别是高温固相法和共沉淀法。

5、2.3.1 高温固相法 锰酸锂的传统制备方法就是高温固相法。最初是由Hunter 等人提出的。具 体做法是:将锂盐和锰化合物按一定比例机械混合研钵中研磨然后高温下煅 烧即得。 常用的含锰原料有二氧化锰及锰盐,含锂原料有Li2CO3、LiOH 和 LiNO3。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但用该方法制备出来的材料其颗粒粒度较大,而且存在分布 不均的问题,进而可能会影响其电化学性能。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将Li2CO3和 MnO2混合分 别在 350、600和 750预烧 6h升温至 830煅烧 12h随炉冷却至室温, 最终制得锰酸锂正极材料。 经 SEM 测试表明,600预处理得到的

6、锰酸锂颗粒其 表面光滑,颗粒的粒度分布也比350和 750均匀。将此条件下合成的样品组 装电池然后进行充放电测试, 结果表明:在常温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2mAh/g, 循环 20 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6%。 2.3.2 共沉淀法 实验原理:将含有不同成分的可溶性盐混合成溶液,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的 沉淀剂,形成前驱体,然后将此前驱体沉淀,再将沉淀物干燥或煅烧,即可以得 到产品。 其具体做法是: 选用 Mn(NO3)2(0.8 molL - 1)或 Mn(Ac) 2 (0.8 molL - 1)作为 Mn 盐的原料,在强烈搅拌下将LiOH(1 mol L - 1)和 NH 3H2O (3 mol

7、 L - 1)迅速 加入到 Mn 盐溶液中, 形成凝胶状物质 , 在不同的温度下处理得到产品。这种方 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使物质混合均匀, Li、Mn 的计量比好控制。 2.4 尖晶石锰酸锂的衰减原因 2.4.1 锰的溶解 电解液中含有少量的水,可能会与电解液LiPF6发生反应而生成 HF,而 HF 一旦与电极活性物质反应, 便会导致电解质的氧化分解。 所以锰溶解的主要原因 是:电解液中的 HF 对 LiMn2O4的腐蚀造成的。这种腐蚀的发生,在高温和高压 条件下会更加严重,进而加速锰的溶解。 Fu 等人 8 通过对两种不同电解液的性质进行对比得出结论:选用二氟草酸硼 酸锂( LiODFB) 为

8、电解液锂盐,在60储存几天后,进行测试,结果表明:Mn 的溶解量为 0.1g/g,比用 LiPF6作为锂盐的效果要好很多,并且电化学性能也 有了明显改善。另外,锰的歧化反应也会对锰的溶解 9 有一定的影响: 2Mn 3 + Mn 4 + + Mn2 + 。 2.4.2 Jahn -Teller 畸变 10 LiMn2O4在充放电的过程中,会发生结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会伴随着晶格 较大的压缩和拉伸应变。如果Jahn -Teller 效应比较严重,则会导致晶格结构发 生变化,进而使得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变大,加速锰的溶解。 2.4.3 氧的缺陷 11 由于 LiMn2O4中锰的价态与氧的含量

9、有关, 所以氧的缺失会造成锰的平均价 态下降,使得LiMn2O4的电化学性能受到影响。 氧缺陷的原因主要包括 : 高温合成电池材料时引起的尖晶石中O 的含量 的降低;高温时电解液在LiMn2O4的催化下发生氧化,进而会造成尖晶石 LiMn2O4的溶解失氧。 2.5 尖晶石型锰酸锂的掺杂改性 通过在 LiMn2O4中掺杂一些杂质离子,如阴离子、阳离子或阴阳离子复合 掺杂的方法,可以改善电极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而避免充放电循环中的 Jahn-Teller 结构畸变效应,防止LiMn2O4的结构发生转变,抑制Mn 3+的歧化反 应和锰在电解液中的溶解 12。 2.5.1 金属阳离子掺杂 1 富锂掺杂

10、 锂的原子半径较小, 掺入后占据着 Mn 的 16d位置而致使晶胞发生收缩, 晶 胞常数变小,从而使LiMn2O4的结构变得更加稳定。这样一来有利于提高锂锰 氧化物正极材料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使得其循环性能得到改善。但是如果Li +掺 杂量过大 , 就会导致四面体空隙与八面体空隙在位置上发生相变,以至于使 Mn-O 键的强度减弱 13。 2 阳离子在Mn 位掺杂 选取与 Mn 3+半径相近的离子进行掺杂,具有以下几个优点:可以改善晶 格的无规则状态;增强尖晶石结构的稳定性;当掺杂离子的价态3 时,可 以降低 Mn 3+离子的含量,从而抑制 Jahn-Teller效应,增加材料的循环稳定性14。

11、3 Co 的掺杂 以 MnSO4H2O 和 NH4HCO3为原料, NH3H2O 为络合剂采用控制结晶 法合成球形 MnCO3粉末560马弗炉预烧4h,热分解为 Mn2O3前驱体将适 量的 Mn2O3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去离子水,制成浆状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 CoSO4与 LiOH 溶液。 该反应是在磁力搅拌器上进行的,使生成的Co(OH)2沉淀能够包覆在球形 Mn2O3颗粒表面。然后将包覆了Co(OH)2的 Mn2O3与 Li2CO3湿法混合均匀,在 750下空气氛围中高温烧结20h,自然冷却后,得到掺Co 量为 2%的 LiMn2O4 正极材料。 2.5.2 阴离子掺杂 用于阴离子掺杂的元素较

12、少,一般为O、F、Cl、S、Se 和 I 等,由于阴离 子掺杂取代的是尖晶石结构中的O 元素,而且不会导致电池的首次放电比容量 的降低,因此,近年来引发了研究者的广泛研究。 F -掺杂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LiMn2O4的首次放电比容量, 但是会导 致材料的循环性能变差。 其原因是 F 的掺入降低了 Mn 的平均价态, Mn 3+的量增 加,提高了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但同时也加剧了 Mn 的溶解和 Jahn-Teller畸 变,使材料的循环性能变差 15 。 2.5.3 阴阳离子复合掺杂 阴离子或阳离子的单一掺杂,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 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抑制Jahn

13、-Teller效应,这主要是因为掺杂的元素取代了晶格 结构中的一部分 Mn,这势必会引起容量的降低。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有些研究者试图对尖晶石LiMn2O4进行阴阳离子复合掺 杂,通过掺杂的阴、阳离子的协同作用, 可以提高尖晶石 LiMn2O4结构的稳定性, 防止 Mn 3+的歧化反应,进而抑制 John-Teller 效应,这样得到的改性后的材料既 能保持高的初始容量,又具有优良的循环性能 16-17。 1 郭炳琨,徐徽,王先友等 . 锂离子电池 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 吴宇平,万春荣,姜长印等. 锂离子二次电池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3 吴宇平,

14、戴晓兵,马军旗等. 锂离子电池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4 伍明军.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型锰酸锂的性能改进研究D. 重庆大学, 2004. 5 郑子山 ,张中太 ,唐子龙 ,沈万慈 . 锂离子二次电池最新进展及评述J. 化学世 界,2004,05:270-273+254. 6 明 博 , 韩 虹 羽 . 锂 离 子 电 池 正 极 材 料 进 展 J. 化 工 生 产 与 技 术,2012,04:24-33+66-67. 7 贺周初,庄新娟,彭爱国.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型锰酸锂的研究进展 J.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10,v.40;No.18401:7-11. 8

15、 Fu M H , Huang K L, Liu S Q, et al Lithium difluoro( oxalato) bo-rate / ethylene carbonate+propylene carbonate +ethyl( methyl) car-bonate electrolyte for LiMn2O4cathode 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0,195: 862 - 866 9 Ma S, Noguchi H, Yoshio M Cyclic voltammetric study on stoichio-metric spinel Li

16、Mn2O4 electrod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1, 97 - 98: 385 -388 10 Morales J,S nchez L,Tirado J L New doped Li-M-Mn-O( M = Al,Fe, Ni) spinels as cathodes for rechargeable 3 V lithium batteriesJ 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1998,2: 420 -426 11 Deng B,Nakamura H,Yoshio MCapacity fading with oxygen loss for manganese spine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