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6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五四制剖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31202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3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6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五四制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6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五四制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6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五四制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6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五四制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6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五四制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6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五四制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6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五四制剖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短文两篇课题短文两篇备课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能力目标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情感目标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主要教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媒体ppt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二、作者及文体简介刘禹锡( 772843

2、),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 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 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

3、书,疏通文意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粗知文意。2 (1)辨音识字: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教师提示:( 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3. 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学生齐读课文。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

4、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教师引申: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

5、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3 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教师板书:山水比兴引陋室3提问: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 1)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 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是多么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教师点拨: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

6、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教师板书:对偶拟人描环境学生( 2)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教师点拨: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师板书:对偶衬托夸朋友学生( 3)明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7、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师板书:虚实正反话生活学生质疑: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教师点拨: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无

8、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厌恶。教师总结: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4提问: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4 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选一位同学读相关文句,并作讲解。学生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 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教

9、师点拨: 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教师板书:类比隐含立志向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学生明确: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

10、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教师板书:引经据典表态度6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五、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11、,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教师不可规定统一答案,学生思有所获就是创新。六、课堂小结陋室铭 是一篇短文力作, 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5 水,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在学生背诵声中结束学习。七、布置作业1预习爱莲说。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一)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

12、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设计(二)同学们,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莲花,那是因为澳门莲多、莲美,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大家想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请让我们一同走进爱莲说。二、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周敦颐( 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13、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1学生读课文,粗知文意。资料内容如下:(1)辨音识字:6 学生自主阅读后,小组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通译全文。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教师提示:( 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语气来。(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 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 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4)“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

14、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意。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4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美感。四、赏析本文的艺术美1先对本文进行美点大追踪,要求学生畅谈读文章后的感受,说出这篇课文美在何处。2教师分类归纳,明确:这篇文章美在语言,美在形象,美在意蕴。3教师引导学生分步品味赏析本文的艺术美。(1)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教师提问: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7 学生明确:简洁、生动、形象,有韵味。教师点拨: 文章的语言美, 表现在语音美、 句式美、 表达方式美。 语音美在听读课文时已充分感受到,文章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句式美表现在句子长短错落,整散结合,既凝

15、练流畅又错落有致。表达方式美表现在仅仅百字短文中,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爱”字连贯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学生齐读课文,集中感受本文的语言美。(2)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多媒体显示莲的形象。有莲池,有莲的特写;有月下之莲,日中之莲;有盛开之莲,有含苞待放之莲。学生观赏画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莲形象描绘的句子,结合自己的想像进行描述。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些语句,明确: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飞翔。提问: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学生各抒己见,

16、教师提示学生: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用联想把莲的形象与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对号入座。学生带着情感背读课文。(3)涵泳文章的意蕴之美。提问: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学生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教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二是这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崇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写花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学生质疑:“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如何理解“菊之爱”与“莲之爱”的不同?教师点拨:“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联系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知人论世,我们发现“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保持独立的人格。再联系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主张入世,不赞成避世。作者写“菊之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