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30321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 彭立 公文,全称公务文书,是指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活 动或处理公务活动中产生的, 按照严格的、 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 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事务作用的文书。由于其功能的定位造就了公文严谨、准确 的写作风格,所以有“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之说。但是通过对具体公文的 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公文之中模糊语言的使用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的。甚至于可以 说模糊语言的正确使用与否成了衡量一篇公文写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 模糊与模糊语言 模糊一词作为一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机电工程系和电子研 究室的教授查德于1965 年在信息和控制一书的模糊集这

2、篇论文中提出 的。 查德认为自然界中存在很多难以精确分类的事物如“高的房屋”、“大的整数”、 “绿色”等,他将这些事物称为“模糊集”即不能泾渭分明地确定的类别。模糊 性存在于人的认识中,是关于事物边界的亦此亦彼的属性。 语言是音意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系统,是人认知的产物。 语言由于表达的工具 性导致其具有精确的一面。 与之相对立的, 语言也具有模糊的一面。 精确性和模 糊性就好像硬币的两面共同组成了语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属性。模糊 语言是指那些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或者说中介过 渡性)的词语。 二、应用文中存在模糊语言的原因 (一) 、人的认知是模糊化的。近代认知科

3、学发现人类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 范畴化的过程。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归类将事物定位。这种主 客观相结合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尽管我们希望 把所有的事物都完美地分门别类, 但由于世界万物的普遍联系导致很多事物是人 类难以明确判断的, 一些事物既属于此又属于彼,或既不属于此又不属于彼, 因 此人类的范畴实际都是模糊的。 除范畴内部的模糊之外, 范畴的边界也是模糊的, 一个范畴在边缘上与其他范畴相互交叉。 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现实生活的文章也自然将这种认识的模糊性表现了出 来。如“胖” 、 “瘦” “好” 、 “坏” 、 “高楼” 、 “早上”等词语是无法明确地鉴定

4、的。 而读者也会用这种模糊的认知方式去解读文本。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模糊语言是 一直伴随着应用写作的始终。 (二) 、词语本身表达的模糊性。 词语作为概念的承载物也具有模糊的特点。 文章的遣词造句是对词语内涵和外延的限定。但即便如此,写到文章中的词语, 其本身的表达也会存在着一些模糊。除了历时性的语义流变 (如词的历史意义的 变更等)外,词语的模糊现象主要有:1.词语本身存在的内涵和外延无法被足够 精确化。如公文中常出现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这个短语就是一个模糊语言, 因为读者不知道加大的程度和基础设施的确切含义。2.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如 “近来” 、 “左右” 、 “上下”等词语其本身所表达

5、的就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 (三) 、公文的行文功能导致了模糊语言的产生。公文的功能是处理公务活 动。公务活动往往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很多因素无法事先完全 精确量化。相对于精确的词语,有时使用模糊词语能让公文更加地客观和准确。 如公文中常用的“增强”、 “确保” 、 “十分”等词很难精确实施。随着公务活动的 展开相应标准也会发生改变。 公文中谈到具体数量时往往需要用 “左右” 、“上下” 等模糊语,这是为了让数据显得更加客观。 而一些号召和鼓励也需要用模糊语来 实现。 三、公文中模糊语言的类型 何自然先生在 新编语用学概论 中将语用模糊分成了四大类: 1.连续体型、 2.范畴类型、

6、3.命名评价型、4.模糊限制型。公文中的模糊语言主要是后面三种(其 中由模糊限制语造成的模糊是最普遍的)再加上成语等固定结构的模糊语言,共 有四大类: (一)模糊限制型 模糊限制型模糊主要是由模糊限制语导致的,模糊限制语就是把句子的意义 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模糊限制语可以对讲话的真实程度和话语内容涉及的范围 进行修正,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做出间接评估。其又可分成两大类四小 种: 1.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变动性模糊限制语属于语义范畴,可以改变句子的原意, 或对话题意义进行 一定程度和范围上的修正。又可以分为两种: A.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指限制变动程度的模糊性词语或结

7、构。它可以把一些 缺乏完全把握的话语说的更加客观,更加接近事实, 避免非此即彼的武断。 在公 文中主要有相对、进一步、加快、大力、切实等词语。 B.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即限制变动范围的模糊性词语和结构,常常在说话者 为了描述一个情况但又不能或者不便实际量化时使用。它通过限定范围, 牺牲掉 具体数量来实现交际意图。在公文中常用的有:左右、上下、一些等。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在公文中使用频率很高,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 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文为例。其中变动型模糊语出现的次数 为:加大( 9 次) 减少( 2 次) 、一些( 11 次) 、相对( 1 次) 、切实

8、( 12 次) 、 进一步( 10 次) 、深入( 14 次) 、加快( 3 次) 、大力( 7 次) 、必须( 20 次) 。文 中一些词语,如“必须”、 “大力”等看似不是模糊词语,但却可以改变句子意义 的范围或者程度, 而对于其理解还存在着一定模糊性,因此作者也将其划入变动 模糊限制语之中。 2.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原话的意义而只是对原意作了补充说明。表明这是 作者本人的看法或者是第三者的看法从而使得原来话语中肯定的语气趋于缓和。 从是否直接表达说话人自己态度的角度又可将其分为两种: A.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表示说话人对事物的直接猜测或本人所持的

9、态度。在 述职报告等第一人称公文中时常出现如“我相信 ” 、 “我认为 ”等词 语就属于此类。 B.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间接引用第三者的看法从而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虽然从形式上都不是作者自己亲口所说,但当使用这种形式时, 作者肯定是同意 第三方观点的。 选择就是一种意义的传达, 事实上作者往往借他人之口传达自己 的观点,如报告等公文中出现的“据有关调查”、 “专家指出”等。 (二)命名评价型 指说话人对命题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含糊。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名物判断价值含糊。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每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这是导致这种语用模糊的原因。如公文中出现 “我

10、市经济发展良好” 中经济到底 怎样才算良好,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很难绝对地精确。 2.抽象概念模糊。一些词语如“人权” 、 “民主” 、 “科学”等概念由于人们所 处的立场、观点、理解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差别。如“建立民主的社会”、 “建 立科学的消费模式”等。 3.相对概念含糊。指的是一些修饰语形容的概念是模糊的,不可能出现绝对 一致的标准。公文中“私有化程度很高”和“市民收入很高”中两个“高”的概 念是不一样的,人们只能通过联想来取得一个大致的概念。 4.近似概念含糊。这里指一些习惯固定的概念,如“前”、 “后” “三角形”、 “六角形” 等。这些词语在语用上不求精确,或者说它们的隐喻功

11、能决定了它们 不可能是精确的。如“这个小区呈四边形”。这里只能将四边形理解为一个近似 概念,决不能将其理解为几何学上的四边形。 (三)类属范畴型 指在一个范畴内部产生的含糊, 多是由上下位范畴所引起的。 例如在公文中 写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中的“公共交通”就属于一个上位范畴。公交车属于 公共交通, 地铁也属于公共交通, 在认知时就会产生差异, 如果实际的语境中这 个地方没有地铁则公共交通中就不包括地铁这一项。 (四)固定结构型 这里指的是一些成语和一些固定的搭配,如寒暄语和口号性话语, 其作用是 让读者产生一种共鸣, 或者是出于礼貌让读者更好的接受公文所提出的事项。如 “请酌情办理”、 “请

12、研究执行”等。 四、公文模糊语言的使用模式 与公文写作的格式性相一致, 公文模糊语言的使用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公文 中的模糊语言主要是由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与命名评价型或类属范畴型模糊语言 组合而成。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固定结构的模糊语言则一般单独使用。 现将主要组合模式陈列如下: 1.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命名评价型模糊语(或类属范畴型模糊语) 如 “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中“加强”属于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我 们不知道怎么才算加强或者要加强到何种程度。而 “党的建设”也没有具体指出, 这属于类属范畴的模糊。 2.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命名评价型模糊语(或类属范畴型模糊语) 如“公共设施建设投

13、入资金应在40 万元左右”中“公共设施”是一个模糊 语言,因为在一个狭隘的语境中我们并不能知道其具体的所指,而“左右”则属 于范围型模糊限制语。 3.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命名评价型模糊语 (或类 属范畴型模糊语) 如“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中“进一步”是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扩 大”是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抽象名词,属于命名 评价型中的抽象概念模糊语。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公文中的模糊语言使用很频繁,但是其必须与精确语言一 起使用才能发挥价值。 如上面几种组合模式的模糊语句多出现于公文段落中的开 头,起到一种总领本段的作用。 而展开内容时则

14、往往用精确语言。这说明了我们 在使用模糊语言时候要注意与精确的语言相结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使二 者相映生辉,不可一味搞模糊而使得公文丧失了应有的精确性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 黎千驹,实用模糊语言学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1 月第一版 .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3 月第一版 . 3 何自然、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9 月第 1 版. 3 陈少夫、丘国新,应用写作教程.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2 月第 6 版. 4 张立云, 应用文中的模糊语言谫论.J 绥化学院学报 .2006年 6 月. 5 郑孝萍,谈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J行政论坛 .2001年 3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