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入门四问素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27648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入门四问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金版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入门四问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金版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入门四问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金版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入门四问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金版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入门四问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入门四问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入门四问素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一、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按照隋唐以来定型并逐渐流行开来的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一) 经部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由 诗 书 礼 易和春秋 组成“五经”, 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宋朝时有了“十三经”的说法,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来,与论语孟子相配研读,并为之作了详尽的注释和阐发,称为“四书” 。( 二) 史部二十四史:所谓“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记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 梁书 陈书魏书 北齐书周书 隋书南史北史 旧唐书新唐

2、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等,后来, 加上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的说法。这些史书沿用了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因为大多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的认可,因而又被视为“正史”。除了正史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史书以及大量的“野史笔记”,同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三) 子部除了儒家的经典以外, 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都属于子部。魏晋以后,子部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子部书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 类。可以说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几乎都包括在其中了。( 四) 集部在古代文化典籍中,最大的类别

3、应该是集部,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但也不全属于文学作品。虽然四部分类法的涵盖面很广,但并不能包括中国文化的全部典籍,例如本书所选的 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工农业各种科技成就的著作,很难纳入子部的哪一个门类中。二、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特点( 一)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2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墨、名、法、阴阳、道德、农、纵横、杂、小说等学派,论语老子孟子庄子等则是他们的代表作品。( 二) 先秦时期的历史典籍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

4、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如尚书春秋 左传等,它们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而史记汉书的相继出现,则与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密不可分,它们以纪传体通史的宏大规模和皇朝史的格局,确立了以后持续约两千年的“正史”规范。与历史著作的发达相联系,史学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和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它们不仅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关学术,也有启发意义。( 三) 两汉的礼法中国古代重视礼法,把“礼”作为治理人民的方式。因此,礼书在历史上也层出不穷。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的礼记 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它具体而细致地阐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无论对国家的治理还是民

5、众的道德修养与规范,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 两汉的佛典至迟在两汉之际,有关佛教的记载、传说已频频出现于典籍中。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一经传入, 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有的佛经在译为汉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本书所选百喻经就是一个代表。同时,中国佛教徒在继承与发展佛教思想的过程中,也编写了不少书籍。相传为唐代僧人慧能所述、法海集记的坛经就是这样一本享有崇高地位的佛教经典。( 五) 盛唐文治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年间(627 649) 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唐代吴兢的 贞观政要 就是对这一“盛世”治国经验的总结,因而成

6、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经典作品。( 六) 宋代理学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上看, 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起,构成了文化的新动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学家强化了对所谓“天理”即社会道德体系的哲学思考,为宋以后的社会稳定,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朱熹是最著名的理学家之一,他的朱子语类也是理学的代表性著作。( 七) 明清启蒙思想的典籍明中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李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影响很大的思想家。他的焚书 表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勇敢挑战,童心说 一文正是这一“异端”思想的反映。 而明清改朝换代, 社会剧变, 促使早期启蒙思潮向纵深发展,黄宗羲的明

7、3 夷待访录 探讨古代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提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政治理想,在专制政体下,它所表现的天下为公的理想具有突出的进步意义。( 八) 古代科学典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也很发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自成体系,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一批卓越的科技著作。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关农业的科技, 成就极为突出,北魏时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古代农学体系的成熟,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则是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其他领域的科技著作也很可观。比如数学方面,汉代的九章算术是代表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经典著作,其中涉及大量现代小学和中学数学中的算术、代数以及几何学知识;在医学方面,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就已经确立

8、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药学方面,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汉代以来“本草学”的巅峰之作;在自然地理方面,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明代的徐霞客游记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建筑方面,宋代李诫的 营造法式也是水平极高的建筑技术专著;至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 开物 ,则是当时各类科学技术的全面总结。( 九) 近代思想探索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长期闭关锁国的局面,被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所打破,西方的科技、 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在这方面, 王国维和鲁迅的研究以及黄遵宪的创作与实践就很有代表性。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红楼梦评论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等都是承

9、前启后的重要著作。三、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一) 中国文化经典在历史上的作用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一方面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17 至 18 世纪,西方传教士把一些中国文化典籍介绍到欧洲,引发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热”。一些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如狄德罗、卢梭、霍尔巴赫、孟德斯鸠等人,都曾受惠于中国文化和思想。( 二)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今天,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

10、起的思想基础。1中国文化经典首先表现了很强的现实性。在论语子路中,孔子就提醒过他的学生, 学习经典, 是为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运用,他指出: “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魏晋南北朝时的颜之推也说:“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图高谈虚论。”同样表明了注重现实的态度。到了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更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可以说,积极入世,4 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关键。也正是从这种现实性出发,民本思想成为贯穿中国文化经典的一条红线,从论语讲“为政以仁” ,到孟子提出“民为贵

11、,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本主义主张,有助于我们今天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2 中国文化经典还表现了很鲜明的包容性。孔子讲“礼之用, 和为贵”(论语学而 ) ,中庸也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和”包括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代认为,只有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本着贵和精神,古人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社会关系。 周易就有“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主张,而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开放趋势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 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

12、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3中国文化经典又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这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众所周知,当今中国正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在这一过程中,环境破坏相当严重,资源的短缺与需求的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尖锐,而这其实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面对这一艰巨的挑战, 中国文化经典同样可以给我们丰富的启迪。因为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孟子就指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实际上,从夏、商、周以来,历代朝廷都颁布过关于保护山林、水道、 植物、鸟兽和鱼类的法律规定,这在世界上都是比较早的,它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与自然和谐相

13、处的理念。4中国文化经典还有其他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对道德修养的倡导、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等,因此,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四、关于本书的学习( 一) 本书的线索本书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编排。1一条线索是从经典的性质横向展开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除了本单元属于中国文化经典概况的介绍外,以下九个单元依次是有关儒家和道家、历史、 道德、佛教、政治、理学、科学、学术、文学等方面的经典。2另一条线索则大体是依时间顺序纵向展开的,从春秋战国起( 第二、三、四单元) ,经汉唐 ( 第五、六单元) ,至宋明 ( 第七、八单元) ,结 束于清代 ( 第九、十单元) ,大致与中国古代思

14、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相吻合。两条线索又相互结合,如第二单元从儒、道两家经典入手, 不仅是因为它们思想本身的重要,也因为它们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之源;而最后一个单元在内容上与文学相关,又兼及近代文化转型问题。总的目的是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5 程以后, 对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 本书的编写结构在结构上, 本书除了课文外,各单元还安排了一些“相关读物”,这些“相关读物”大多与课文属于同一类经典,如第二单元的 孟子 庄子 即与课文 论语 老子 相呼应,同是儒、道二家的重要经典。也有的“相关读物”是课文的延伸,如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左传 ,而“

15、相关读物”的直书则是对古代历史实录精神的总结;第六单元课文求谏反映的是封建政治的理想状态,而“相关读物”原君则是对君权至上的批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以课文为中心,以“相关读物”为辅,建议前者采用课堂学习的方法,而后者采用课外自学的方法。为了帮助同学自学,每单元都撰写了“阅读指南”,以问答的形式讨论本单元课文及相关读物涉及的重要问题。( 三) 学习方法1以前面所学知识为基础,前后联系,稳步提高。本书的编排与必修课相辅相成,同学们可以将以前的课文找来温习一下,加深对经典和此前所学相关课文的理解,同时巩固和拓展文言文的知识。2要与先哲对话。所谓与先哲对话,就是带着问题去学习,从文化经典中寻求启发或答案。 当然,古代的文化经典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不可能给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因此, 我们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化经典中发现问题。当先哲不再高不可攀,他们也就如同我们的长辈、老师、朋友一样了。3要与师友对话。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在论语中就看到孔子与弟子间的很多对话,这种对话有利于对真理的探究。所以,我们在学习时,也不妨开展各种各样的讨论,可以是围绕一个共同主题的交流,也可以是有目的预设了正反方的辩论。通过形式多样的对话,既能增强我们学习的兴趣,也能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理解。4要与自己对话。什么是与自己对话?那就是一种不断思考的过程。古人说,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