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10075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王海滨中共中央党校老师同志们,我们接着开始上课。这一讲的题目是“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精神文化的问题在当今时代,在当代中国越来越突出。从大众话语上来看,我们就发现日常生活,在我们周围, 越来越的人开始抱怨活得为什么总是这么累,这么烦。社会上怨戾之气横行,有时候晚上我们发现睡不着觉,有时候我们发现周围的精神病人越来越多了,精神病不同于神经病,神经病是他的大脑组织真的思维混乱了,说话出问题了。精神病是精神上的压力导致的问题。这是从大众话语上来看的。我们从政治话语上来看,在 2011 年胡锦涛在建党90 年的

2、“七一讲话” 中他提到了我们党面临的“四大危险” ,其中第一个危险是精神懈怠的危险,将精神懈怠的危险放在我们党执政面临的“四大危险”之首,精神懈怠是精神世界、精神生活出现了萎缩和懈怠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重新强调了以精神懈怠危险为首的我们党面对的“四大危险”,而且他在多次讲话中, 比如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上的讲话以及其他的一些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反复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是从政治话语上来看。再从学术话语上来看,你可以到中国之网去搜一搜关于“精神世界”、 “精神生活”、 “精神文化”的文章数不胜数。再从在大众中流行的畅销书,我们看关于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人的气质、

3、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 中国人的思维危机等一系列的书在大众中也比较流行。以上我们是从政治术语、学术术语和大众术语中来看,人们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言为心声, 这些话语表达了大家内心的想法。下面我们重点地来探讨大家普遍关注的人们精神世界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看人们的精神结构,精神世界的结构到底是怎么样子的。我们就看传统上对于物质世界研究得比较多,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结构人们往往还由于传统的知情意三分的方法,人们精神世界的结构是非常丰富的。下面我们就一步步有条例的,条分缕析式地来揭示人的精神结构以及他追寻的基本逻辑和主要原理,所以我将讲题确定为“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

4、原理”。一、欲求世界:满足逻辑与苦乐原理我们首先来看人的精神世界的第一部分,欲求世界。 它追寻的是满足逻辑,适应的是苦乐原理。 这个欲求世界基于人的生存本能,动物总是趋向于自我保存与完善,欲求的产生是人自我生存与发展的本能需要,传统的六欲描述的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六种生理欲求,这是明显地缺乏了明显的性器官及其性欲。我们可以将人的欲求概括为总欲,即求生的欲求, 还有非欲, 非欲是各个部分各个器官所代表的欲求, 即对具体对象的欲求,构成的总和。 诸种生理欲求映现到人的内在世界之中,就构成了内在精神世界的第一维度,欲求世界。欲求世界是精神世界的基石,这不仅是因为没有诸种生理需求,人就无法生存, 而且后面

5、的情感世界、 认知世界、 评价世界、 伦理世界, 甚至超验世界都离不开欲求的引发与推动。当然后面的五个世界也影响、引导和控制着欲求世界,他们有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使人的内在欲求世界也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社会性,不同于其他物种纯粹的生理需求。满足逻辑是需求世界的内在基本逻辑。欲求的不断产生与渴望满足,是人的生存需求与发展要求在心理上的反映,这个现实一旦不能提供自我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心理就会立即产生强烈的需求意识与满足要求。法国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德勒兹与精神分析家伽塔利,在他们的 反俄狄浦斯 这本书中共同创造了“欲望机器”的概念,形象地说明了欲求世界的满足逻辑。这个概念把人的欲望比喻为机器,即人

6、的欲望与机器生产一样在材料、加工、 成品的过程中源源不断,永不停歇地生产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欲求永恒轮回、永恒重复,而且欲望的生产 -满足 -再生产 -再满足等程序, 因为能量守恒而能够永远地执行运转,欲求的无限循环性决定了其只能获得暂时性的满足,而永远无法得到一劳永逸的满足。正因如此, 佛教将欲念看作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而不是生活的本来乐趣。叔本华也在洞察到了钟摆式的痛苦之后,欲望得到满足了会产生快乐,而这个快乐你会再有新的欲望产生,而这个新的欲望产生得不到满足,就会感觉很苦恼、很苦闷,而有时候得到了满足之后会有一种空虚、无聊的感觉, 所以他认为人生像钟摆一样,得到满足是空虚无聊,得不

7、到满足是苦闷,就在空虚、无聊和苦闷之间摆来摆去,这是钟摆式的痛苦。叔本华在洞察到了这种“钟摆式”的痛苦之后,深刻地指出,无欲是人生的最后目的,无欲才是一切美德和神圣性的最内在本质,也是从尘世得到摆脱。由满足逻辑引发的苦乐原理是欲求世界的核心原理。欲求满足就会带来快乐的感觉,无法实现的欲求, 总是产生痛苦的感觉, 欲求世界的苦乐原理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边沁认为:追求快乐与避免痛苦,是人的行为的深层动机与终极目的。他在道德与立法原理这一本书中曾经写到“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至上(苦与乐)的主人的统治下,只有他们两个才能够指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要怎样做,在他们

8、的宝座上紧紧系着的一边是是非的标准,一边是因果的环链”。在此基础之上, 边沁还进一步将苦乐原理推广到人的行为规范与社会立法根据上。他说:“组成社会的每个个人的幸福以及他们的快乐与安宁是立法者所注意的唯一目标,而且事情取决于立法者范围以内,他都应当依据这个唯一标准使每一个人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但究竟使一个人做这件事,还是做别的什么事,这除了苦与乐之外,再没有其他东西可做最后决定了。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结构理论” 中也说明了苦乐原理的地位与作用,代替他在早期强调人的心理机制是意识与潜意识的二元结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指导你行动,知道你行为是你自觉的、明显的意识之外,弗洛伊德认为这个

9、只是冰山一角,而在背后隐藏的我们没有发觉的或用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正是因为这些东西,有时候支撑着、决定着我们的好多行为和运动,这些潜意识在你说话的间断、间隔、语误、梦中,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恰恰它就体现出来了。晚期的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质 这一本书里代替了他早期的意识与潜意识的二元结构的强调,提出了新的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其中本我是原原本本的那个我,是指人的本能的欲望,本能有什么样的需求,什么样的想法,什么样的愿望, 就想怎么样去做,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是否有那样一个状态的存在。而本我追求的唯乐原则,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对此弗洛伊德曾经这样讲

10、过,他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至上原则的调节。”以上是欲求世界,基于人的生存本能的这样一个欲求世界以及它遵循的满足逻辑以及适应的苦乐原理,当然讲到这里我们可以一点, 讲人的精神结构,我们对它条分缕析式地解析,以及揭示其逻辑和原理,这是比较枯燥的一部分内容,这是研究人精神世界问题,但它又是一个基础性的内容,是一个逻辑前提和出发点, 那在大家听这个比较枯燥的内容的时候,你可以联系着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着自己的生活世界,联系着你在日常生活中所思所想,联系你的精神状态、精神世界是不是存在这样的结构, 它平常是怎样反映的,有什么表现,结合着自己的实

11、际来进行理解,有时候抽象的内容就显得不是那么地抽象、枯燥和乏味了。二、情感世界:愉悦逻辑与爱憎原理(一)情感以本能和欲望为基础,是情绪与感受的凝结化状态下面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个部分,情感世界的愉悦逻辑与爱憎原理。情感世界以基于生存本能的欲求世界为基础,情感基于欲求,离开欲求的产生与满足,人就无法生存,也就谈不上情感世界的产生与发展了。欲求催发情感, 主体对能满足自己欲求的人和物,能满足你欲求的,满足你需要的,你就自然容易产生情感。在现实生活中, 欲求的实现冲动往往会激发强烈的情感,如激情, 因此情感以本能和欲望为基础, 是情绪和感受的凝结化状态,情绪和感受凝结起来、固化起来、沉淀起来的状态就是你

12、的情感。与人或物接触久了,自然就会产生情感,所谓日久盛情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从情感的来源角度出发,可以简单地把情感概括为对象情感与自我情感。具体来说,对象情感主要是在接触诸种事物中产生的情感,也包括在恋爱、审美等过程中的情感发生;自我情感, 是前边你对对象的情感的内化与深化,表现为暂时地离开对象而自我产生的回忆性、体验性、想象性的情感。人类的诸种情感就构成了内在精神世界的第二个维度,即情感世界。 情感世界以欲求世界同属于内在精神世界的感性维度(非理性维度),即情感和欲求是一个非理性的感性层面的要素,它们经常渗透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其他维度之中,是精神世界的天然成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情感世界与欲求世

13、界作为内在精神世界的前两个维度,尽管存有密切联系, 也正因有这种联系,促使我们讲到欲求世界就讲到情感世界,它们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过渡,从欲求世界自然过渡到情感世界,但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我们简单地来说,如果说欲求世界是以自我为重,那情感世界则是以关系为重,一个讲自我,一个讲关系。在“一体六维”,我们将精神世界划分为六维结构,一个精神世界是六维结构,即“一体六维”,在“一体六维”的内在精神结构中,情感世界发生了重要的推动或抑制作用, 从正面看, 它会推动, 从反面看, 它会抑制。 它推动或抑制着人的欲求、认知、评价、伦理,甚至超验等。在现实生活中, 情感生活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文艺、

14、影视作品等表现的内容和它发挥的作用大多与人的情感生活有关。(二)情感世界内在遵循愉悦逻辑那这个情感世界内在遵循的是愉悦逻辑,对愉悦逻辑的概括我们主要是受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的启发,在康德那里,作为“三大批判”之一的判断力批判就涉及到了情感世界的内在逻辑问题, 在对理性的理论运用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做出明确区分和阐释之后,康德发现主体(人)还具有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的能力。他认为,主体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与表象有关。在一个表象上, 根本不能成为任何知识成分的东西,去进行认知的东西,就是与表象结合着的愉快或不愉快,但正是这种结合,不能从概念出发,而是通过反思的知觉被认作表象连接着。 于是这里就有一种愉

15、快,它正如一切不是有自由概念,这种自由概念是由高层欲求能力通过纯粹理性所做的线性规定,产生的愉快与不愉快一样,永远也不能从概念出发被看作一个对象的表象必然结合着,理解愉悦理解的时候,理解情感的时候不能从概念出发来认知对象和表象, 而必须任何时候都必须通过反思的知觉而被认作与表象连接的,因而如同一切经验性的判断一样并不能预示任何客观必然性和要求先天的有效性,由此,它不是一个经验性的概念,而是一种愉快的情感,它根本就不是概念,不是与认知联系着的,它是表象,令你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大家可以想想在初恋的过程之中,自己遇到那个对象就会突然产生怦然心动,他就那么轻轻一推,你感觉就推开了你的心扉,这时候

16、的感觉不是对他理性的认知,而是牵动、牵挂了你的情感。在这里我们通过对康德比较抽象的那段话的引示,因为预约逻辑主要是受康德的启发,我们把理论的来源也要讲清楚。康德揭示了产生愉快或不愉快情感的本质与机制,当然他也前提性地预设了情感的愉悦逻辑,既然主体 (人)具有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的能力,基于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经验,人当然就会进一步地不断满足情感需要以获得持续的愉悦感受,谁不想让自己生活在愉悦之中,谁想让自己生活在苦闷、彷徨与焦虑之中。情感世界的愉悦逻辑,追求愉悦、快乐、欢乐的逻辑,还表现在亲情、爱情、友情之中。如天伦之乐、男欢女爱、把酒言欢等,就分别揭示了人们在这三种情感中追求愉悦的逻辑。值得注意的是, 在人的情感世界中,为了追求愉悦还经常会出现以亲情排斥爱情,以爱情对抗亲情, 或因爱情疏离友情,因友情不顾亲情等诸种情况,在电视剧里可以经常看到亲情、友情、爱情之间的矛盾,你到底是选择亲情,还是为了朋友去牺牲亲情,还是爱情价更高把亲情和友情放在一边。还需要指出的是,审美的过程也是通过对象观赏而愉悦情感的一个过程,你在旅游、 观赏情感之中,你主要是愉悦你的情感,你不是为了去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