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与糖代谢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3884886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PT 页数:190 大小:5.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类与糖代谢_第1页
第1页 / 共190页
糖类与糖代谢_第2页
第2页 / 共190页
糖类与糖代谢_第3页
第3页 / 共190页
糖类与糖代谢_第4页
第4页 / 共190页
糖类与糖代谢_第5页
第5页 / 共1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糖类与糖代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类与糖代谢(1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糖类与糖代谢,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糖类,一、糖的概念,糖即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与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它主要是由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形成的,主要是由C、H、O构成的。,二、糖的分类,根据水解后产生单糖残基的多少分为四大类,单糖 寡糖 多糖 结合糖,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D-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D-果糖,6-磷酸果糖,核糖,5-磷酸核糖,核酮糖,5-磷酸核酮糖,核酮糖戊酮糖,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甘油醛丙醛糖,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二羟丙酮丙酮糖,葡萄糖在体内的作用,葡萄糖是体内糖代谢的中心,(1)葡萄糖是食物中糖(如淀粉)的消化产物 (2)葡萄糖在生物体内可转变成其它的

2、糖,如核糖、果糖、半乳糖、糖原等; (3)葡萄糖是哺乳动物及胎儿的主要供能物质 (4)葡萄糖可转变为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碳骨架,2.双糖,双糖: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组成,常见的有乳糖、蔗糖、麦芽糖等.,麦芽糖,-D-葡萄糖苷-(14)-D-葡萄糖,-D-葡萄糖苷-(12)-D-果糖,-D-半乳糖苷-(14)-D-葡萄糖,乳糖,蔗糖,3.多糖,定义:,水解产物含6个以上单糖,常见的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等,淀粉(starch),蓝色: -1,4-糖苷键 红色: -1,6-糖苷键,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糖原(glycogen),糖原在体内的作用,糖原是体内糖的贮存形式,糖原贮存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肌肉组

3、织 肝糖原:含量可达肝重的5%(总量为90-100g) 肌糖原:含量为肌肉重量的1-2%(总量为200-400g),人体内糖原的贮存量有限, 一般不超过500g.,肝细胞中的糖原颗粒,糖原颗粒,纤维素 作为植物的骨架,4.结合糖,糖与非糖物质的结合物常见的结合糖有:糖脂:是糖与脂类的结合物糖蛋白:是糖与蛋白质的结合物, 氧化功能1g葡萄糖 16.7kJ正常情况下约占机体所需总能量的50-70% 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成分 1、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 2、糖与脂类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蛋白聚糖 (统称糖复合物)。 糖复合物不仅是细胞的结构分子,而且是信息分子。3、体内许多具有重

4、要功能的蛋白质都是糖蛋白,如抗体、许多酶类和凝血因子等。,三、糖的主要生理功能,四 、糖的消化吸收,体内糖的来源糖的消化糖的吸收糖吸收后的去向,内源性:量少,不能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 外源性:主要来自植物从动物性食物中摄入的糖量很少婴儿,乳汁中的乳糖是主要来源,一、体内糖的来源,1、口腔消化 次要,二、糖的消化,2、小肠内消化 主要,小肠粘膜刷状缘各种水解酶,各种单糖,1.部位:小肠上部,三、糖的吸收,实验证明:以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为100计,各种单糖的吸收速度为: D-半乳糖(110) D-葡萄糖(100) D-果糖(43) D-甘露糖(19) L-木酮糖(15) L-阿拉伯糖(9),结论:各

5、种单糖的吸收速度不同,2.方式:单纯扩散 主动吸收,(1)糖的吸收-单纯扩散,主动吸收:伴有Na+的转运。称为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主要存在于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葡萄糖的吸收是耗能的过程,(2)糖的吸收-主动吸收,钠泵,ADP+Pi,ATP,G,Na+,K+,小肠粘膜细胞,肠腔,门静脉,3. 吸收机制,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 (Na+-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 SGLT),刷状缘,细胞内膜,四、糖吸收后的去向,淀粉口腔,-amylase,少量作用胃,几乎不作用小肠,胰-amylase,主要的 消化场所麦芽糖、糊精、蔗糖、乳糖等(食物中所混 入)麦

6、芽糖酶,糊精酶,蔗糖酶, 乳糖酶等葡萄糖、半乳糖、果糖肠黏膜细胞肠壁毛细血管门静脉血液组织、细胞,糖的消化吸收,一、双糖的水解,蔗糖 + H2O 葡萄糖 + 果糖,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1.转化酶,2.蔗糖合成酶催化蔗糖与UDP反应生成果糖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一)蔗糖的水解,(二)麦芽糖的水解,(三)乳糖的水解,二、淀粉(糖原)的降解,1.淀粉的水解,2.淀粉的磷酸解,-淀粉酶 -淀粉酶 R-酶(脱支酶) 麦芽糖酶,磷酸化酶 转移酶 脱支酶,是淀粉内切酶,作用于淀粉分子内部的任意的-1,4 糖苷键。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不能再分解的支链淀粉残基。-极限糊精是指含-1,6糖苷键由3个以上葡

7、萄糖基构成的极限糊精。,(一)淀粉的水解,1、-淀粉酶,2、-淀粉酶,是淀粉外切酶,水解-1,4糖苷键,从淀粉分子外即非还原端开始,每间隔一个糖苷键进行水解,每次水解出一个麦芽糖分子。,-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作用到离分支点2-3个葡萄糖基为止的剩余部分。,两种淀粉酶降解的终产物主要是麦芽糖,两种淀粉酶性质的比较,-淀粉酶 不耐酸,pH3时失活 耐高温,70C时15分钟仍保持活性 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淀粉酶 耐酸,pH3时仍保持活性 不耐高温,70C15分钟失活 主要存在植物体中,-淀粉酶及-淀粉酶水解支链淀粉的示意图,3、R-酶(脱支酶),水解-1,6糖苷键,将及-淀粉酶作用支链淀

8、粉最后留下的极限糊精的分支点水解,产生短的只含-1,4-糖苷键的糊精,使之可进一步被淀粉酶降解。不能直接水解支链淀粉内部的-1,6糖苷键。4、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是淀粉水解的最后一步。 淀粉的彻底水解需要上述水解酶的共同作用,其最终产物是葡萄糖,(二)淀粉的磷酸解,1、磷酸化酶,催化淀粉非还原末端的葡萄糖残基转移给P,生成G-1-P,同时产生一个新的非还原末端,重复上述过程。,磷酸化酶不能将支链淀粉完全降解,只能降解到距分支点4个葡萄糖残基为止,留下一个大而有分支的多糖链,称为磷酸化酶极限糊精。,淀粉(或糖原)降解,1. 到分枝前4个G时,淀粉磷酸化酶停止降解 2.由转移酶切下前3

9、个G,转移到另一个链上 3.脱支酶水解-1,6糖苷键形成直链淀粉。脱下的Z是一个游离葡萄糖 4.最后由磷酸化酶降解形成G-1-P,G1P,脱支酶,磷酸化酶,糖原降解主要有糖原磷酸化酶和糖原脱支酶催化进行。,G+Pi,(葡萄糖-6- 磷酸酶),进入糖酵解,糖原磷酸化酶:从非还原端催化1-4糖苷键的磷酸解。,(三)糖原的降解,例 肝糖元的分解,7,7,去单糖降解,五、糖代谢的概况,机体的生存需要能量,机体内主要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ATP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条是由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水,从中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形成大量的ATP。另外一条是在没有氧分子参加的条件下,即无氧条件下,由葡萄糖降

10、解为丙酮酸,并在此过程中产生2分子ATP。,第三节 糖无氧分解(糖酵解),一、糖酵解的概述 二、糖酵解过程 三、糖酵解中产生的能量 四、糖酵解的意义 五、糖酵解的调控 六、丙酮酸的去路,总论,丙酮酸,CO2 + H2O,重点,一、糖酵解的概述,1、糖酵解的概念糖酵解作用: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进行分解形成2分子的丙酮酸并提供能量。这一过程称为糖酵解作用。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途径,也是葡萄糖分解代谢所经历的共同途径。也称为EMP途径。糖酵解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论有氧还是无氧条件均能发生。,E:Embden;M: Meyerhof;P: Parnas,乳酸与 ATP 的结构,乳 酸 (

11、lactate),A T P (三磷酸腺苷),10个酶催化的11步反应,第一阶段: 磷酸已糖的生成(活化),四 个 阶 段,第二阶段: 磷酸丙糖的生成(裂解),第三阶段: 3-磷酸甘油醛转变为2-磷酸 苷油酸,第四阶段: 由2-磷酸甘油酸生成丙酮酸,二、糖酵解过程,(G),已糖激酶, 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糖酵解过程1,已糖激酶(hexokinase)激酶:能够在ATP和任何一种底物之间起催化作用,转移磷酸基团的一类酶。已糖激酶:是催化从ATP转移磷酸基团至各种六碳糖(G、F)上去的酶。激酶都需离子要Mg2+作为辅助因子,1、催化不可逆反应,特点,2、催化效率低,3、受激素或代谢物的

12、调节,4、常是在整条途径中催化初 始反应的酶,5、活性的改变可影响整个反应体系的速度和方向,限速酶 / 关键酶, 6-磷酸葡萄糖异构化 转变为6-磷酸果糖,(F-6-P),糖酵解过程1,(G-6-P), 6-磷酸果糖再磷酸化 生成1,6-二磷酸果糖,糖酵解过程1,(F-1,6-2P),磷酸果糖激酶(PFK),糖酵解过程的第二个限速酶,(F-6-P),磷酸果糖激酶, 磷酸丙糖的生成,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F-1,6-2P),醛缩酶,+,糖酵解过程2, 磷酸丙糖的互换,糖酵解过程2,磷酸二羟丙酮 (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3-磷酸甘油醛 (glyceral

13、dehyde 3-phosphate),上述的5步反应完成了糖酵解的准备阶段。酵解的准备阶段包括两个磷酸化步骤由六碳糖裂解为两分子三碳糖,最后都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在准备阶段中,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能量,与此相反,却消耗了两个ATP分子。以下的5步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磷酸化反应。这些反应正是从3-磷酸甘油醛提取能量形成ATP分子。,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 1,3-二磷酸甘油酸,1,3-二磷酸甘油酸(1,3-diphosphoglycerate),糖酵解过程3,3-磷酸甘油醛 (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糖酵解 中唯一的 脱氢反应, 1,3-二磷酸甘油酸 转变为3

14、-磷酸甘油酸,糖酵解过程3,3-磷酸甘油酸 (3-phosphoglycerate),这是糖酵解 中第一次 底物水平 磷酸化反应,底物磷酸化:这种直接利用代谢中间物氧化释放的能量产生ATP的磷酸化类型称为底物磷酸化。其中ATP的形成直接与一个代谢中间物(1,3-二磷酸甘油酸)上的磷酸基团的转移相偶联,这一步反应是糖酵解过程的第7步反应,也是糖酵解过程开始收获的阶段。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第一个ATP。, 3-磷酸甘油酸转变 为2-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3-phosphoglycerate),糖酵解过程3,2-磷酸甘油酸 (2-phosphoglycerate), 2-磷酸甘油酸脱水 形成磷酸烯醇

15、式丙酮酸(PEP),2-磷酸甘油酸,糖酵解过程4,氟化物能与Mg2+络合 而抑制此酶活性,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转变为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式丙酮酸,糖酵解过程的第三个限速酶,也是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糖酵解过程4, 烯醇式丙酮酸 转变为丙酮酸,糖酵解过程4,烯醇式丙酮酸 (enolpyruvate),丙酮酸 (pyruvate),+,丙酮酸,裂解,脱氢,异构,产能,脱水,异构,糖酵解的代谢途径,E2,E1,E3,糖酵解过程中ATP的消耗和产生,2 1,葡 萄 糖 6-磷酸葡萄糖,6 - 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 酮 酸,-1,-1,2 1,葡萄糖+2Pi+2ADP+2NAD+ 2丙酮酸+2ATP+2NADH+2H+ +2H2O,三、糖酵解中产生的能量,四、糖酵解意义,1、主要在于它可在无氧条件下迅速提供少量的能量以应急.如:肌肉收缩、人到高原。 2、是某些细胞在不缺氧条件下的能量来源。 3、是糖的有氧氧化的前过程,亦是糖异生作用大部分逆过程.非糖物质可以逆着糖酵解的途径异生成糖,但必需绕过不可逆反应。 5、糖酵解也是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相联系的途径.其中间产物是许多重要物质合成的原料。 6、若糖酵解过度,可因乳酸生成过多而导致乳酸中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