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36273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 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文学作品的意象一般蕴含某种确定性的 意义和情感,成为一种有指向性的历史积淀。 因此,意象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 而是诗人头脑中经过加工的自然现象,它既有第一自然物象的个性特征和属性, 又有创作主体赋予特殊内涵的特征和属性。因此意象研究是中国传统诗词研究中 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以说,意象就是诗词的灵魂, 充分把握诗词意象所承载的精 神内涵对理解诗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想充分理解一首诗词的内涵, 就首先要行诸诗词的意象。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形

2、成了丰富多彩的诗词意象。 早在两千 五百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诗经中出现的比兴之象就与意象紧密相连,形成 了我国含蓄蕴藉而又富含情韵的诗歌创作审美观念,构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特有的 韵味。作为作家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唐诗中的意象更加的丰富多 彩,它蕴含着世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想象,传达着生命的勃动和性情的激荡。宋 词的意象,继承了历代尤其是唐诗意象的传统而又有发展变化,以自己特有的婉 媚精细幽微质感而使词境具有了独特的情感色调,呈现出于唐诗完全不同的风 格, 使词获得了动人的魅力。 意象既然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重要的关系, 那么探究比较唐宋诗词意象则可以将唐宋诗词放置在文化审美的大背

3、景之下进 行理解,以期探究唐宋诗词的审美功能,以及整个唐宋文化对意象的影响。 “花”作为自然界中最美的事物之一,在色泽、形貌、气味诸方面都最易刺 激并引动文人的关注。在不同的时节,花的美丽、柔媚、盛衰有时、易于凋零等 特点总会给文人无限的想象和感慨, 并且, 花的某些特殊的生长环境和习性特点, 与文人的某些品质有暗合、 相通之处,因而对花的选择、 关注、吟咏早在先秦诗 经 、 楚辞中就已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味。叶嘉莹曾说:“人之生死,事之 成败,物之盛衰,都可以纳入花这一短小的缩写之中 , 因之它的每一过程, 每一遭遇,都极易唤起人类共鸣的感应。 ”可见,花意象在不同时代环境下,表 现了不同的

4、精神品质, 承担了不同的文化审美艺术。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指出: “词之为体, 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 词之言长。”由于文体的不同,诗和词相同的意象在表达出的内涵方面也有着很 大的区别。本文就试从比较白居易和李清照诗词中花意象的形态和内涵的差异不 同入手,结合男女视觉的差异以及诗与词的文体不同,寻究原因, 更深入得认识 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两者差异背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从而解读唐宋两代相异的 社会审美文化心理和情感风貌。 一、白诗之“大而重”,李词之“小而轻” 众所周知,白居易是一个爱花、懂花、惜花之人,他笔下的花可谓是百花齐 放。这里所谓的“大” “重”

5、指的是白居易诗中所选取的花大多为花径大,花朵 肥大,体态较为丰腴硕大型的,如莲花、菊花、芙蓉等。 白居易似乎是对莲花情有独钟, 据统计,白居易诗中有关莲花的意象被明确 使用就大约 83 次之多,占花意象的14.7%,还不算许多指向不明的花意象。唐 元和初 (公元 806)年,他放任周至县尉时曾到长安城公干,官邸莲池中栽有东溪莲, 看到其花不艳的样子 ,慨然写下京兆府新栽莲 :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 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泥污, 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 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 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今来不得地, 憔悴府门前。”诗

6、前半部分写东溪莲移种污水中而色香尽失,以“物 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两句引出后半部分的感叹,叹莲之遭遇亦是叹己之遭 遇。初涉官场的白居易就像这莲花易地水土难服,心情压抑不展。 诗人借污泥浊 水比喻京兆府官场污浊, 借莲花受污表达自己不愿为其下属的心情,亦惋惜不得 其所。再如龙昌寺荷池: “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 边。 ”美好的愿望就像是这夏末秋初之莲,连连被挫。此刻,白居易心中的景象 大约就如衰荷里所描述的一样: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无人 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残荷之美是悲壮、是孤傲、还是透着愤世?没 有人比此刻的白居易更好地理解这种滋味。这三

7、幅关于莲之作, 都是诗人凝重心 境和坎坷人生的折射,反映出一种悲戚美。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原则。其“兼济”之志, 以儒家仁政为主;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 家的“解脱”思想。正是这种自幼侵染的儒家思想,使白居易奋力想与社会上的 邪恶势力相抗衡,坚守自己的立场和品格操守并将这种思想感情寄托于佛教之花 莲花上,以莲花比自己的节操品质。如东林寺白莲中写道:“东林北塘 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泄香银 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惭尘垢眼,风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夏萼

8、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回长安城。但 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东林寺的白莲在白居易眼里是“琼瑶英” ,红莲和白莲 相比起来,便只是“虚得清净名” 。又作感白莲花 :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 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至此,姑苏白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 氛氲。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陈根与故叶,销化成泥尘。化者日已远,来者 日复新。一为池中物,永别江南春。忽想西凉州,中有天宝民。埋殁汉父祖,孳 生胡子孙。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生人尚复尔,草木何足云。”这首诗中的 “不与红者杂, 色类自区分” 与东林寺白莲 中的“但恐出山去, 人间种不生。” 很映衬,

9、都有种“世人皆浊,唯我独清”的感觉。的确,莲这种孤清不群、遗世 独立,但仍馥郁芬芳、 颇具神韵的形象, 就是诗人白居易自身的写照。 花既是人, 人既是花,莲花的素洁与诗人期许自己能在浑浊的官场中保持清廉不俗的品格是 一致的。 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称李清照“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 盖不徒 俯视中帼,直欲压倒须眉” ,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六首诗中,其中涉及花意象的就 有三十四首,约占总词作的五分之四,首屈一指。如梅花、桂花、菊花、芍药、 海棠等等。这些意象的使用充分反映了词人的审美倾向,同时这些花意象所被赋 予的含义也成为了词人表情达意的重要媒介,有力地观照词人独特的女性心灵历 程。 李词之“小而轻

10、” 指的是李清照词中所选取的花大都有花径小,花期时蕊小 不显的特征。如词人笔下常见的桂花。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是一首咏桂 花的名作:“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 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桂花,虽然没有娇丽鲜艳的风姿, 但自有淡雅的品格。 她把初开的桂花描写得清 纯可人,犹如一位优雅、恬静的少女,羞答答、娇滴滴地走出深闺,楚楚动人, 让人爱慕不已;又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 虽远迹深山,却将浓郁的芳香飘散人间, 令人回味无穷, 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这是一种清淡的美, 典 雅的美。她在摊破浣溪沙(

11、揉破黄金万点轻)中赞道:“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仅用十四个字,就把桂花繁盛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李清照 眼中,桂花的花朵娇小可人, 犹如黄金揉破后化成的米粒状的万点耀眼金花,可 见其珍贵; 叶子就像是用碧玉剪出的千层翠叶,可见其雕琢, 也足以见得桂花在 她心中的分量。 桂花的美不是张扬的美, 虽然它金玉其质, 但能揉而化为飞入翠 叶从中的万点黄花,缀满枝头却含而不露,它是轻柔的,质地高雅,光彩艳丽却 不媚不俗。再看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中写道: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12、“木犀花” 就是桂花,“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在李清照的笔下, 桂花是如此的温婉多情, 似具有人的情致。 不仅显示出她对桂 花的喜爱之情, 也把桂花那种无私奉献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彷佛桂花也能通 人性,知道作者病重寂寞, 特来看望一般。 桂花把自己的清纯幽香无私地奉献给 人们不求索取, 以内质动人而不以外形取媚,这种温雅清淡、 清幽雅丽的气质与 风格恰与李清照自身的气质风格相吻合。在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中, 李清照追求桂花那种“情疏迹远只香留”的隐士情怀,在摊破浣溪沙(病起萧 萧两鬓华)中,她追求桂花那种“终日向人多酝藉”的谦虚淳朴的品质。 在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的结尾处:

13、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 见收。 ”这里李清照议论屈原多以珍贵花草比喻君子的美德,唯独没有写桂花引 为憾事,这不仅写出了桂花的高贵以及她对桂花的喜爱,也体现了她独具慧眼、 不同凡响的审美观和她自己的理想和意志。桂花以它芳馨而不炫耀, 格高而韵远 的品格引起了李清照的共鸣, 在她看来, 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她也犹如桂花一 般保持着自己的那份独立,坚守着“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那种远离 世俗,不求闻达的高尚情怀。 意象的选取与创作主体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白诗之“大而重”, 李词之“小而轻”,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个倾向:唐人喜好用一些体态较为硕 大,有雍容华贵之姿的审美

14、性意象,如在李白的诗中, 凤鸟和大鹏的出现频率就 很高,大鹏赋、临终歌的“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催兮力不济”、拟 古十二首的“仙人骑彩凤”等等。而宋人较喜质感较为轻灵柔美飘逸的审美性 意象。为了表达委婉的情思, 所以在选取的意象上比较注重质感的柔婉,常选择 取资微物。 如晏殊的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中的 “柳絮” 意象以及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的“乱红” 意象。 二、白诗之“浓而艳”,李词之“淡而素” 白诗之“浓而艳”指的是白居易诗中花意象的颜色多为色泽浓艳。大林寺 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 来。”中当人间芳

15、菲皆落幕而在深山老寺中始盛开的桃花,展现了桃花的盛开给 诗人的惊喜之情。下邽庄南桃花:“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日 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中无人解惜的桃花,就是抱负无法施展的白 居易自身的写照。 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波折, 几起几伏, 其儒家思想的兼济之志 不得尽情施展, 由此他苦闷彷徨而无法释怀, 这样的精神伤痛在他的诗中时有出 现,除了上文的下邽庄南桃花,还有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一诗写道: “晓报樱桃发,春携酒客过。绿饧黏盏杓,红雪压枝柯。天色晴明少,人生事故 多。停杯替花语,不醉拟如何?”天色晴明的好天气不多,人生又多事故,我们 何不把酒替花语, 来个一醉方休呢?即便是这

16、样洒脱的口气,仍让人感受到仕途 不得志像一颗大石压在诗人的胸口,每一次呼吸都让人觉得压抑。如此作品, 还有游赵村杏花: “赵村红杏每年开,十五年来看几回?七十三人难再到,今 春来是别花来。”一股苍凉之气从诗的字里行间渗漏出来,所幸,白居易晚年的 儒佛道互补思想又使其超越了生命短暂、命运坎坷之悲,使他走向自适与洒脱。 这样的情趣与思想也在他的诗中表露无疑,如种桃杏:“无论海角与天涯, 大抵心安即是家。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 桃拟待花。”无论身处天涯海角,只要内心平静就能安然地把所在地当做家乡。 这首诗就很好地展露了白居易的那种达观的思想,很有些入禅的味道。 这也与他 的“乐天”之字颇为相得,无怪乎白居易常吟唱的“达哉达哉白乐天”了。再看 白居易在五十五岁时写的 花前叹 咏道:“前岁花前五十二, 今年花前五十五。 岁课年功头发知,从霜成雪君看取。几人得老莫自嫌,樊李吴韦尽成土。南州桃 李北州梅,且喜年年作花主。花前置酒谁相劝,容坐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