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3834662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1)(1)摘要: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促进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过程,它是一个劳动力由乡村流向城市,由低劳动生产力部门流向高劳动生产力部门的过程,剩余劳动力的这种转移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的转移是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开始的。研究了最近几年,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现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以及农村剩余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效用。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一阶段是 1949-1957 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

2、设,吸收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这一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自发进行的,没有受到政府经济力量的控制,在这一时期,农村居民享有较充分的自由迁居城市的权利,农村居民子农村内部也有充分选择就业的权利。第二阶段是 1958-1963 年,政府开始干预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巨大的波动。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经济建设规模虚假的急剧膨胀,从而造成了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然而经过 1961 年开始为期三年的经济调整,大批劳动力不得不重新回到农村务农,到 1963 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又陡升到%。第三阶段是 1963-1978 年,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基本上被置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下。国家通过人民

3、公社这一组织制度,把农村劳动力固定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村就业基本上就剩下从事这一条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萎缩状态。改革后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在改革以后开始出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一部分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得以在农业外谋求就业。1978 年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以不可逆转之势大规模转移。1978 年之后,农村的率先改革首先将大批隐性农业剩余劳动力变为显性,从而增大了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带动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978-1999 年,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由亿迅速升至亿,21 年中增加了亿,是改革开放前 26 年增

4、加总数的倍,年均增长率为%。1999 年,中国农业与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和%。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大,增速快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劳动力总量大,增长快,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地需求,劳动力明显过剩。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 XX 年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一下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是%,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占%,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也只占%。这样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低级的劳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劳动力将逐步被淘汰。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度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波动性较大从 197

5、9 年起,我国劳动力转移开始打破长期停滞的局面,1983 年以后,国家取消了限制农民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的一些制度障碍,制定了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措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加快,进入了快速转移的阶段。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着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农民收入中高于维持生存所需的部分,可用于追加农业投资,农业本身也有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城乡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使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上升势头变缓,企业相对人工成本下降,利润相应上升。(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 service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