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史公自序》中提及的作家创作的主体精神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33663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太史公自序》中提及的作家创作的主体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太史公自序》中提及的作家创作的主体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太史公自序》中提及的作家创作的主体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太史公自序》中提及的作家创作的主体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太史公自序》中提及的作家创作的主体精神(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太史公自序中提及的作家创作的主体精神“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将“发愤著书”作为理论提了出来。同时在此文中, 我们也发现了与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所不同的“孔子之作春秋”,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孔子作春秋”都涉及到了作家的创作的主体精神在作品整个创作过程上的影响与作用,是理性地来著书还是注入感情的发愤而著,取决于作家的主体精神。我们谈及太史公自序,就不得不谈史记,史记作为我国第一

2、部纪传体通史, 在中国文学史和史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作为史学著作,史记的文学韵味会如此浓厚主要取决于司马迁的“发愤而著”,司马迁是用笔蘸着情感来写史记的,司马迁的史记是有生命的历史, 它浸透着作者 的滔滔情思和进取的人生观,其人生的忧患意识与悲凉感也因此而生出文学的抒情性。所以是司马迁“愤”而著史记!在史记太史公自传中,司马迁述说了他自己的生平,同时也表明了自己著史记的缘由。司马迁自小聪慧过人,加上良好的家世得以游览大山大川,见多识广,才学渊博,这些是司马迁得以写好史记的基础,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前的那番嘱托,使司马迁提起了著史记的笔,这是情感上的促成

3、,父亲的遗愿他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完成,而真正成为史记创作缘由的则是后来的李陵之祸,司马迁自从遭遇李陵之祸,变得更加努力著书。“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这时的司马迁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路。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 史记也就是在这种感情基调中诞生, 司马迁说那些留下名卷的人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所谓“ 意有所郁结 ” 的精神状态, 这是一种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的状态,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

4、衡。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发泄,现在许多“发泄”娃娃广受人们欢迎,原因就在于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变大,因为太大的压力,太多愤慨无法发泄,只能通过击打或捏娃娃来发泄,同样的,写文字的人唯有用写文字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闷气,此之谓“愤”也。“ 愤” 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这样的作品也往往能成为作家的生命写照并具有感发意志的艺术魅力。总而言之,司马迁著史记 所含有的主体精神是以情感为主的,这种现象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曹雪芹写红楼梦首先就是由于他自己有一肚子见闻经历和不平之气需要表现,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透着感情的作品也往往更吸引人,前段时间热播的

5、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之所以令无数人落泪,就因为它将狗狗人性化,真实中狗狗八公是等了主人十年,可谁又能知道它死之前是否眼前真的浮现了主人的影子,从而被主人带走。忠犬八公的故事的编剧应该是太感动于八公的故事,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剧本吧,所以情感在作家创作的主体精神中的作用是极大的。在太史公自序中也谈及了孔子之作春秋,文中以一段问答讲出孔子作春秋的缘由,“ 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可以看出孔子作春秋不是因为感情的需要,而是因为国家的需要, 政治的需要, 他要通过春秋故事的讲述来教

6、化当时的社会,用礼仪的春风来唤醒惨败破旧的国家的春天。孔子作春秋含有特有的批判精神,他是在批判当时的社会,从而宣扬他的王道精神,宣扬儒家的礼义。同时也是孔子本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关怀,体现了孔子作为圣人仁的哪一方面。孟子说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时代,诸侯挟持天子,大夫放逐诸侯,家臣反叛大夫,所有的人都在疯狂地追逐着权力,又都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丧失了权力,国破家亡,民不聊生。“ 而孔子的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计其数。” 从多篇当时的说书、游说来看,当时人们盛行的就是通过用举例子,借古喻今的方法来劝导君主,教化民众,孔子无疑是将这种方法发挥到了极致

7、,在任何时候,我们的圣人都是理性的,他理性地面对自相残杀的局面,理性地改变这一切,在那沧海横流之时,孔子编定春秋,寓说理于叙事之中,体现出来的褒善贬恶的政治理性 ,成为了后世所流传的 “ 春秋大义 ” 。春秋面世之后,世间有无数“ 微言大义 ” 的论者,更有众多 “ 成仁取义 ” 的志士,让历代 “ 乱臣贼子 ” 为之却步。是“ 春秋大义 ” 震慑了乱臣贼子,是 “ 春秋笔法 ” 刺痛了乱臣贼子,孔子以理性的思维来作春秋,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我们看到了作家创作精神在理性和情感两个方面的体现,无论是情感还是理性都可以成就佳作。但是理性和情感并不是对立的,不是说在孔子的创作的主题思想里面就没有情感,它只是将情感淡化了,而更注重理性。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体,只是搭配多少问题,因为身为人类的作者本身就是情感与理性的综合体,作品是写作者心里某一方面的反应,自然也是情感与理性的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