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34505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儒家的伦理道德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儒家的伦理道德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儒家的伦理道德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儒家的伦理道德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儒家的伦理道德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儒家的伦理道德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之仁者爱人王 雪 1015010160 外国语学院英语 - 对外汉语 01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不论是从历史上来看, 还是从现在日益发展的社会来看, 儒家思想都对中国产生着重要影响,而其中的伦理道德观更是人们评判很多事情的准则。中国不是宗教国家,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 相信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 后有孟子、 荀子、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的代表人朱熹等对其学说体系进行发展、延伸。在这发展的过程中, 儒家伦理道德观体现出最核心的部分便是“仁”,这一观念最先由孔子提出,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

2、者,其为仁之本焉。” ( 论语 ?学而 ) 。孔子认为, “仁”的核心为“爱亲”,即爱家人。并且“仁爱”是“爱有差等”的,根据人关系的亲疏远近具体表现为“亲亲”“尊尊” “泛爱众”。从这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人以父母家庭为重,不听父母的话便是“大不敬” ,而对其他人就明显没有如此多的顾忌。此观念延续至今虽已不复当初的严苛,但人们的等级观念依旧不容小觑。想孔子当初有此思想应是源于人本关怀,就一个人从降生到长大成人的角度来说,父母兄弟的恩情应该是最大的, 否定了对他们的爱,也就否定了人之初善良的本性、懂得感恩的本能,若连家人都不爱,又谈什么对他人的爱?但孔子同样也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的观点,这以

3、当今的眼光看来是一种片面、狭隘的观点。最初的“仁”建立在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体系之上, 也体现出曾经家庭性质要重于社会性质的特点,人们的社会群体意识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排外意识比较强烈,思想上也有着渴望被接纳、 认同的局限, 无法接受多种思想文化的融合、碰撞。这也是古时人们个体、 家庭观念的一种表现 “仁” ,更多的是给自己的爱,给和自己相关的人的爱;即使之后推而广之,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也是在满足对自己人的“仁爱”之心上而谈及的,由于换位思考而想到的,并非一种自发性的关爱。“仁爱”的思想无形中给人们的观念打上了如此烙印:人和人的地位是不同的, 人和人的关系是有亲疏

4、远近的,更甚者就发展为人和人的生命价值是不同的。 比如,在人们眼里, 自己的家人生命要比别人家人生命更宝贵。这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吗?众所周知,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因为在西方人看来,“死刑”是个“双输”的局面,杀掉罪犯,不能解决任何事,增添的唯有另一个家庭的破碎和眼泪;而在中国,自古就有“杀人偿命”之说,若没有给杀人罪犯判处死刑, 难平民愤。因此直到现在中国也无法废除死刑。我个人认为“仁爱”的等级性、偏差性正是该观点最狭隘之处,每个人都由一样的元素构成,只是降生的环境、 原因不同,从宇宙创造万物的角度来说,人人生而平等。爱父母,爱陌生人,不是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或是陌生人,

5、 而是因为我就是他们, 他们就是我, 我们每个人有什么不同呢?到了孟子, 在孔子的基础上, 在伦理思想上提出 “五伦”说,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滕文公上 ) ,在道德观中,强化了“仁义”的重要性,认为“仁义”在仁义礼智中尤为重要。“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 “居仁由义”( 孟子?告子上 ) 。可以看出,孟子的“五伦”说侧重点仍然在人际关系的等级上,只不过着墨点强化了等级观念;“仁义”中,更多强调的则是提升自身修养,要有善恶之心,明辨之心,恻隐之心。也就是说要有人文关怀,人性的善念。对于孟子该观点的理解, 我认为可以和他本人的职业生涯联系在一起。孟

6、子一生致力于在各国游说各国君主“仁政”“爱民”,因此孟子的观点大多数都是为了给当权者意见而提出的。因此“五伦”与其说是日常人们伦理道德的准则,不如说是当权者的道德约束。 这当然也有非常明显的封建性质,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意识得到强化, 一方面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 但另一方面也会让统治者私欲膨胀,若非贤明的君主,人民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统治者的“仁义”重要性就在于此,孟子认为, “仁义”的统治者必定有办法能平衡好阶级矛盾带来的冲突这个办法便是爱民。爱子民,爱天下之人如同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人民便可以安居乐业。董仲舒在孟子之后提出的 “天人感应” 与之相比则有了更明显的为政治服务的特性,

7、 他认为天人之间, 即宇宙与人类之间是对应同构的。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两者是相通相感的。因此世间一切早已由上天安排好,继而有了“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包括后面的程朱理学,至此已很明显有了政治统治工具的意味。世间事物,不管抽象或具体, 尤其是文化, 很难不和当时政治捆绑在一起。有时某些思想诞生的意义就在于为统治者服务,提出该观念的人也未必认同。我无法知道当时董仲舒是出于什么情境下提出了天人学说,但以目前的认识来看,这些无疑已经非常荒谬, 禁锢人们的思想的意图表露无遗。“君权神授”带来的弊端无疑是巨大的, 皇帝认为自己天生就该主宰江山,人民认为自己注定就该如此, 于是都没有了目标与动力为梦

8、想奋斗,当权者夜夜笙歌, 底下却民不聊生, 社会会慢慢处在动荡与慌乱之中。由此看来,董仲舒也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仁政”的问题,反而给人民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阻碍了社会自然发展的脚步。由此看来, 孔子的思想最初的本意是教导世人(包括当权者) 为人处事,出发点是个人,而到了孟子之后显现的则更偏重于政治特性,但也不能说往这个方面发展没有意义,因为在封建社会, 统治者的决策往往比普通人民更有影响力,其品质的优劣也对国家有着重大影响。但是到了董仲舒, 宋明理学, 基本上就沦为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严重的时候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 有些陋习甚至保留至今。文化,尤其是主导一个国家的, 被绝大多数人民所认同的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不仅是对个人意识形态的塑造,也有对社会的发展方向的指导意义。 可以说儒家伦理道德观是双刃剑,可以育人,给社会造福,也可以被某些人利用,危害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