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哲学差别之小议_3100102671_阎清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33597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西方哲学差别之小议_3100102671_阎清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东西方哲学差别之小议_3100102671_阎清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东西方哲学差别之小议_3100102671_阎清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东西方哲学差别之小议_3100102671_阎清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西方哲学差别之小议_3100102671_阎清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西方哲学差别之小议_3100102671_阎清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西方哲学差别之小议 一定义的差别 定义是西方哲学的基础。纵观西方哲学, 描述世界的语言大多是分析性质 的。每个哲学 流派的理论阐述都是判断式 的。从泰利斯的“水是万物之源”(P33) ,到笛卡尔的“我思故 我在” (P259) ,再到马克斯的“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西方哲学研究某一个事 物时,常常是把未知的事物理型化 ,再用已知的简单事物的相加来表示,称作 定义 。因此, 西方哲学常常是从定义出发,建立一套公理化的体系,在用这个体系解决实际问题。 定义省略了事物的次要属性,但是, 主次关系会随着研究对象的改变而改变。定义的过 程实质上是把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推向了极端,即“什么时候是

2、这个属性在起作用,什么时 候是那个属性在起作用”,而这些边界常常是模糊不可寻的。每当叩问定义的边界时,西方 哲学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异化,走向事物的反面。异化可以体现在公理化体系的构建中,譬如 第二次数学危机;也可以体现在主观推理与客观现实的不符,譬如: 人工智能的电脑算不算 是人?因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只要是融入了社交网络,有了自己的社会 关系,就可以算作人了?我有些不同意,孰是孰非有待商榷。 相比之下, 东方哲学存在 概念的兼容,并且强调概念的适用有条件。区别于 “什么是什 么”的分析句式,东方哲学的句式是:“此时 它是这样, 彼时 它是那样”。譬如禅宗对于“人 是猪”的理解:

3、人本来不是猪;但是在轮回中,人的前世可以是猪。又如中医辨证非常讲究 “天时”(气候和时间所带来的“生存格局”的变化), “地利“(地理因素)和“人和”(人 的社会关系和个人心态)。区别于西医将各个脏器细分且结构化,中医的理论更像一个黑箱, 用一些原始的定义(阴阳,五行,营卫等等)将现象归类 ,用现象推导概念,再由概念推导 现象。这些推导的依据就是规律使用的条件。 东方哲学避开了异化的难题,却也面临窘境虽然肯定了规律适用有其条件,但是这 些条件具体是什么,又如何得知, 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即肯定了边界存在的重要性,却 没有说清如何得知边界在哪里。 这样的坏处是明显的东方哲学不会产生一个可操作性

4、太 强的方法论, 因为有太多需要意会;好处也不是没有边界本身就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螺 旋上升在不断延拓与收缩,一下子弄清楚反而不好办,只要能用就行。 从这个角度讲,东方 哲学本身就是方法论。 究其原因, 西方哲学是由饱食终日的人们为了解释世界 而创造出来的; 而东方哲学则是 以解决生存问题为基本目的总结出的。西哲真正走上实践的舞台自马克斯始,而东哲对于世 界的理解早已广泛地运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 二理性的争辩 西方哲学中有许多关于理性的阐述。回忆全书,从柏拉图的理想国(P98)到康德 的不可知论( P373) ,理性被反复提及。理性在西哲眼中大致是这样的一个意思:人们在面 临判断的时候

5、会本能地 想到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会发生的,什么又 是不会发生的。 这是一件奇妙的事,因为人类运用理性的过程中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证据,即没有一个 严密推理的过程。相比于黑格尔的三段论,早期人们无法得知自己的理性判断从何而来。因 此才会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书的中部)。其本质差别就是相信感官还是相信大脑为正 确判断的本源。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从笛卡尔到洛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都根据自己的理解 和感知建立理论。然而,这个问题最终在精神分析学派中得到了解释(个人观点)。用佛洛 依德及其继承者 (继承者对原始的佛洛依德理论有所扬弃)的话讲, 人类的认知本身就具有 一定的规

6、律,而所谓理性的判断过程就是潜意识在大脑中进行了大量的经验事实比较,得 出了一个可信权重相对较大的事情浮现到了意识中。理性的无意识本质上还是依赖潜意识 的。 相比之下,东方哲学直接忽略这些内容。从诸子百家的论辩,到王阳明的“心学”,东 方哲学隐隐约约地提到了与理性相似的概念“神明 ”或者“ 心 ” 。神明并不是神仙,而 是理性。譬如内经中讲:心为百官之主,而神明出焉。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将 人体比作一个国家,那么“心”就是皇帝,“心”决定着人类的思维。王阳明也说:宇宙即 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诸子百家并未直接提出理性的概念,但是从行文中看,百家的论战 文字常常采用类比的句式。譬如孟子将人

7、心向善比作流水向下一样,是自然的事情。 在一定 的条件下, 由经验直接得出结果是典型的东方哲学思维方式,它直接忽略了 “为什么会得出 这个结论”这个问题。显然,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会衍生出“理性”的概念。 在西方哲学中,理性和上帝常常是一起出现的。因为理性推断是意识状态无法觉察的, 冥冥之中竟然会有答案自然跳出来,不禁让人想象到有上帝的存在。这种想法最典型的是史 宾诺莎,它直接认为上帝是事情发生的“内在因”,自然,也是人类理性思考的“内在因” (P276) 。 那么,宗教又是怎样与哲学交融的呢? 三上帝的踪影 宗教和哲学一样,都是为了解决人生在世无法解决的问题(神话是哲学的萌芽) 。纵观各 个宗教

8、,人大致有四个终极追问无法解决: 1. 人与自然的关系; 2. 人与人的关系; 3. 人从而来到哪儿去; 4. 肉体与灵魂的关系。 理性的疑问只是属于肉体与灵魂的问题一小部分。譬如人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有普 罗汀式的奇妙体验?世界的起源为何?终结又将怎样?人和人之间能否相互理解,能否在感 官无法完全正确地读取信息的情况下互相交流?人们头顶的灿烂星空能给予人们什么启 示?当人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便诞生出了宗教。 宗教相比于哲学,一个巨大的区别就是宗教极强的故事性。圣经 里不厌其烦地说某个 人生了某个人, 这个人又生了那个人,谁见到了上帝,谁又被作为祭品。除了记叙史实的目 的外, 这一写法很大

9、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把上帝的存在作为一个前提来接受。这是人类思维的 弱点。正如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其本意是“证明我存在的唯一证据就是我在怀疑、 探讨、思考” ,即“思考”这个过程必须以“我”这个概念存在为前提。正是因为这个思维 本身有弱点,柏克莱的经验主义才会存在。 相比之下,东方哲学讲究天人合一,讲求入境,讲求“名教”。胡适曾经写过一篇论名 教 ,深刻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不会有类似西方那样用来自我约束的宗教。因为中国人相 信“万物皆有其名” ,即世间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地位,特点和该做的事。因为本来就不同, 所以在生命里该做的事情就不同,都是“天命”罢了。因此,东方不会产生像西方那样旨在 解

10、决终极追问的宗教,不会有原罪、 禁欲这些概念。 中国是如此, 受中国影响的整个东方哲 学亦然。 四交融后的意义 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各有千秋,但是东方哲学有一部分正在被埋没。那就是朴素唯物主 义。与西方的朴素唯物主义不同,东方的朴素唯物主义更加系统,更加实用。知道今天还有 其深刻含义。 譬如阴阳这两个概念,虽然没有定义, 但是在大量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起到了很 大的作用,现在分析“体用”的一个层面。 “体用”用现代汉语解释是“实体和功用”。东方哲学中讲“阴为体,阳为用”。譬如一 个人,组成人身体的血肉是阴,是实体,是物质;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思维敏捷度是看不见 的力量,是阳。 这也十分符合阴阳本身的特

11、性。阴,滞重,宽厚,非常有存在感;阳,升发,逸散,我 们无法把它握在手中,只能用辅助手段感知。 阴是阳的承载,阳是阴的功用。推之于自然,以“体用”辨析万物,可以得到许多有意 思的结论。 首先, 如果将各种物理量分类,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经典物理学公式的两边一边是阴 属性的物理量,一边是阳属性的物理量。 譬如:质能方程。其中质量是体,是阴;能量是用,是阳。 再如: 是物质波方程, 解释了任何物质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属性。其中是波长, 即波上 一点在一个周期内前进的距离,是阳中阴, 是用中体; 是动量, 即运动的物体携带着的改变 别的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阴中阳,是体中用。 以此类推,无论是物理概

12、念,还是物理规律,还是物理变量,还是物理算子,一旦纳入 阴阳,体用的体系,就会变得极有规律。 其二, “阴”因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在朴素唯物主义里是物质的(这点和马哲不 大一样), 是 “有”;“阳”因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在朴素唯物主义里是能量的,是“无” 。 将阴阳, 体用, 有无一一对应, 分析实证科学的 “实验” 这一操作, 会得出更加奇妙的理论。 从物理的角度看,阴是物质, 阳是物理规律。 物质的存在体现着物理规律;物理规律依 赖物质的存在而存在。 譬如我想要检验万有引力,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我找了一个很大的密闭容器,把 它抽成真空。这个真空就是阳,是无。但是,仅仅是真空是

13、无法证明物理规律的,我必须放 进去一个物体,让这个物体从容器内的高处落下,才能得出物体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即: 阳是无法证明阳的存在的,必须有阴的出现才能展现出阴上阳的特点。 其三,关于世界是“有生无”还是“无生有”。 这个问题在早期西方哲学中经常涉及,以自然派哲学家为最。泰利斯说, 水是万物之源; 安纳克西曼德说,组成世界的无以名之的物质;安纳西梅尼斯说,空气是万物之源。虽然书 上讲这三人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组成的,但是我还是觉得安纳克西曼德的说法比较倾向于老子 “有生于无” 。因为老子有“道不可言”的说法。安纳克西曼德认识到最终组成世界的 可能是无以名状的东西,或许连“东西” 这个概念都算不上

14、。然而,到了德谟克利特斯的“原 子说” ,西方哲学已经从根源上认为“有生于有”了,这也是后来西方敢于解析概念,并把 定义作为各个学说基础的原因。 然而,东方思维始终保留“有生于无”的说法,究其根本,阴和阳是相互依存、不可分 割、对立统一的,相比之下,有和无也是这样。叩问“有生于无”还是“无生于有”就好像 是在问阴和阳哪个先产生。显然,在古人对于“先天”(即事物没有成形是时期)的理解中, 一阳生阴阳,但是我们毕竟生活在“后天”(世间万物都成形了)中,阴和阳已经无法剥离, 无法证明其本源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的本质就是阴阳的结合。这就 是为什么当人们叩问世界的本源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阻碍,分子可分, 原子可分, 之子 可分, 当物质的本源变成了“振动”(阴生于阳) ,一切就陷入了瓶颈。 以上的思维用的就是典型的类比,它没有从定义出发,没有公理化, 而是在某一层面上 将几对概念等同,借此推出结果。 相比于单纯的分析式思考,加上了东方思维的世界观,我 们将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 参考文献 苏菲的世界 老子 中医瑰宝苑 马原课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