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春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33014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丘逢甲——春愁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丘逢甲——春愁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丘逢甲——春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丘逢甲——春愁(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愁浅析学院文学院姓名颜潇洒学号20070101513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台湾诗人丘逢甲春愁这首七绝,起句“ 春愁难遣强看山” ,貌似平淡,其实蕴含的情感特别丰富。这一句诗中,丘逢甲化用的或许正是唐代诗圣杜甫春望的诗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写的是安史战乱之时,春天依旧,山水依旧,但国家去离破碎, 人民流离失所, 连花也为国家的动荡不安而伤心落泪,鸟也为人民的痛苦而惊心动魄。 无情的花草禽鸟都为时局黯然神伤,诗人内心的痛苦自然不须多说。丘逢甲想要在美好的春天, 登山临水, 借美好的春光来排遣心中的痛楚,即因去

2、年故乡台湾沦陷而郁积在心中的愁绪与痛楚。而一个“ 强” 字,又道出了这一份“ 春愁 ” 是春光与大自然的山水所不能疗治自己内心忧愁的矛盾心情,描摹出了想借登山暂忘忧而又害怕春光触动自己内心伤痛的复杂情感。第二句 “ 往事惊心泪欲潸” ,道出了起句中“ 强” 字的答案,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诗句也直接化用其中。“ 往事 ” 显然是指诗人一年前组织义军抗日保台失利、台湾失守沦陷等事情。这就进一步表明,诗人的春愁决不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那样的少女思春怀人的伤感,也不是一般士大夫“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 那样的春光不再及时行乐的喟叹。诗人

3、的春愁是沉重的,是关系国家奇耻大辱的弥天大愁,怎能不惊心?怎能不潸然泪下?眼中的山水又怎能消解心中的丝毫愤怒?如果说诗的一二两句还没有点明春愁的具体内容的话,那正是诗人为后两句蓄势,为后面感情的喷涌而出作渲染。“ 四百万人 ” 是指当时台湾的人口而言,在这首诗的后面,诗人加了注解:“ 台湾人口合闽粤籍,约四百万人也。” 写作此诗之时,诗人已内渡大陆,显然这句诗是诗人对今日台湾的想象,不是亲历所见。在诗人看来,在这样一个台湾沦陷一周年的祭日,一个国耻日,台湾一切有血性的同胞一定会和自己一样伤痛不已,潸然泪下。 于是诗人便将这一情景借诗行凝固为一个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四百万人齐下泪的意象,读来让人

4、感到多么悲壮,多么苍凉,多么富有感染力和情感撞击力。从艺术手法上看,这又是一种集中夸张的手法。唐代边塞诗人李益使用过,他在从军北征中为了表达将士久戍边关的思乡之情,呤出了“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这样的诗句。三十万将士都会一起侧耳倾听某位思乡的士兵在夜空中吹起的“ 行路难 ” 吗?不现实! 这是集中的夸张!五代十国时后蜀的花蕊夫人也运用过这种集中夸张的手法,述亡国诗 “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将后蜀君臣卑躬屈膝以致招来亡国出降的遗憾与痛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十四万人是同时放下武器的吗?十四万人中难道其中就没有一个忠贞爱国之士?不现实

5、!这也是集中的夸张!可这就是艺术 艺术的真实,貌似无理却有情。丘逢甲在诗的结句直书国耻“ 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人的用意显然是提醒国人,台湾被割让是民族的奇耻大辱啊,当永志不忘!中国向来有“ 知耻而后勇 ” 的说法,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还有羞耻之心方能励精图治以雪国耻;恬不知耻苟且偷生那就是莫大的悲哀! “ 去年今日 ” 是一种时间的对比。唐代诗人崔护曾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叙说的是爱情与人世的无常。诗人丘逢甲化用“ 去年今日 ” 虽然表达的主题与崔护不同,但都是为了达到一种艺术上的强烈的对比效果。诗人丘逢甲在此运用对比,就是要提醒国人,去年的今日, 台湾已沦为倭

6、寇之手,我们千万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忘记了一湾浅浅的海峡那边,四百万同胞正在以泪洗面,身为亡国之奴。 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讲, 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今日的台湾,虽然已经是中国人的台湾,已不再是丘逢甲百余年前悲愤地呤诵春愁绝句的年代,但是台湾岛内“ ” 势力却日渐猖獗。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们重读丘逢甲的春愁,触景生情,撩起的是一断百年前的一个春天的愁绪,它悠长悠长,绵延至今,跨越了百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