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练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17941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赤壁赋》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赤壁赋》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赤壁赋》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练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学习要点(一) 作者简介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嘉祐六年(1061)通过制科考试后,步入仕途,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 ,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轼奉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开罪旧党,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 定州。 哲宗亲政后, 新党复起, 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市) 、儋州(今海南省) 。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即位,内迁,病死于常州。苏轼为人耿直敢言,才

2、华超众,豪放旷达,随缘自适,善谐谑,极富个性。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他的诗、文、词、书法、 绘画都成就卓著,堪称名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重才气、 重议论、 善谐谑、 善修辞,是北宋诗歌创作的高峰。他的论说文立意新颖,论证精辟,纵横驰骋,波澜层出;抒情散文如行云流水, 充满诗情画意, 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词开拓题材,创新风格,别开豪放旷达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著有苏东坡集、 东坡乐府等。(二)写作背景 1080年,苏

3、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 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题材。宋代画家李火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三)文本分析从“苏子愀然”以下主客对答的三个自然段,应是全赋的重心所在,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这篇赋里,客

4、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但这种意蕴都不是借助抽象的灰色的言语表述,而是诉之于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慨,因此才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一方是由月夜江上想起曹操的诗句,由诗句联想起曹操兵下江南,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进而产生了“千古风流人物”不免“浪淘尽” ,空留山川遗迹的感慨,转而抱恨于人生须臾、江山无穷,登仙乏术的无可奈何;一方则顺手以眼前的江水与山月作比,以水的逝去而又长流,月的盈亏而又永生的现象, 阐发变

5、与不变、 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归结到人生应投入大化,方能超脱无谓的苦恼。这两方面的感情,包括人生苦闷和物我渗透,当然都是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烦恼以及要求摆脱烦恼的旷达态度的表露。然而, 作为全赋重心的主客对答部分,如果没有前两段为之创造环境气氛,培养情绪,那么,主客对答的感情宣泄和哲理发挥,就不能产生出色的效果,乃至缺乏基础了。 首段是点题, 描写赤壁泛舟的情景。这一段的描写, 主客的情绪是愉快的,轻松的,彼此都陶醉在初夜江上的泛游之中。按着,第二段是由轻松到沉重,由愉快到抑郁的过渡,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了莫名的惆怅。全赋的构架布局可说是天造地设,无暇可击的。二、

6、能力检测练习 1 给下列红色字注音壬戌之秋() ()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苏子愀然()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举匏樽以相属 ()挟飞仙以遨游 ()2 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七月既望举酒属客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固一世之雄也哀吾生之须臾知不可乎骤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山川相缪 3 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哀吾生之须臾苟非吾之所有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而不知其所止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方其破荆州固一世之雄也,

7、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耳得之而为声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4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侣鱼虾而友糜鹿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凌万顷之茫然 渺渺兮予怀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今安在哉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6 翻译下列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翻译: _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翻译: _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翻译: _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翻译:_ 参考答案: 1 壬戌 r n x 窈窕 y o ti o 舷xi n 愀 qi o 舳舻 zh l

8、酾 sh 匏 p o 挟 xi 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属(通“嘱”,指劝人饮酒)横(弥漫,充溢)纵(任)如(往)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渺渺(悠远的样子)倚(循,依)和(唱和)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危(端正)固(本来)须臾(片刻)骤得 (多有所得)曾 (竟)一瞬(一眨眼)适 (指享有)枕藉(互相枕着垫着)缪(通“繚”,盘绕) 3纵一苇之所如(助词,无实义)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9、(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 (代词, 指箫声)方其破荆州 (代词, 他,指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4舞,泣:使动用法西,东:名作状东:名作动侣,友:意动用法 5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6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 ,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

10、你可以共同享受一封“你是谁?”的信改变了十四岁少女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让我对哲学有了新的认识。苏菲的世界并未用宏篇巨著来阐释哲学的深奥之处,而是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苏菲、席德和每一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这有着少校的“牛皮糖”一般想象力的作者,不仅仅是通过艾伯特的口、少校的礼物,还通过这本书自身,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 甚至多么平凡。 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 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 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 涉及艺术、

11、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虚幻不切实际的学问,但读了苏菲的世界以后才发现,其实我从来就不了解哲学。“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是“爱智慧”的意思,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它并不是解除病痛、消弭灾难的灵丹妙药,但是在人的一生中,从来不去留意、爱好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体验先哲们的心得,那么注定将会陷于心灵的封闭与终结,尽管哲学不如流行小说那么受人欢迎,但仍有

12、为数众多的仁人志士在研究与关心这门古老的学问。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哲学是 “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 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一旦有一个研究领域产生了可以用精确的公式来表示的知识时,它就进入了科学的行列。每一门科学都是以哲学开始,以艺术结束的。它起源于假设,而终结于丰硕的成果。哲学看起来好像迷惘彷徨、驻足踏步,那是因为她总把胜利的果实留给自己的女儿科学,自己却永不满足的去探索那些未知领域。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科学是被占领的土地,它后面是那些安全地

13、带。知识和艺术在那里缔造了我们这个虽不完美但却非常神奇的世界。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 从古希腊到本世纪的存在主义,我们将在一页页翻开的书中和那些伟大的哲人、智者相逢。可是我们不用害怕,他们不会用那些深奥玄妙的“哲理”把我们吓跑,相反地,我们会渴望一次又一次地走近他们。因为每走近一次,我们就会被人类的求索精神和智慧震撼一次。我们最终会理解,所谓哲学,并不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把戏,而是人类对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永恒的叩问。 评语 :这是王境同学读 苏菲的世界 后写的一篇读后感。文中既有对苏菲的世界内容的概括,又有对哲学的深入理解。语言表达也很流畅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