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发展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3782871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发展(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发展,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发展,1.前苏联美术教学体系的影响 2.文化大革命中的美术教学 3.20世纪80年代的美术教学 4.20世纪90年代的美术教学,前苏联美术教学体系的影响,社会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务院把原来模仿美国的学制改为与当时的苏联相仿的学制。当时普遍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是新中国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前苏联的今天就是我国的明天。,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巴维尔彼得洛维奇契斯恰科夫在吸收意大利欧洲学派素描教学的基础上对其科学地进行了改革, 把古典引向现实, 建立在唯物主义美学基础上的“素描写生学”理论, 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素描教学体系。,特点,契斯恰科夫的教学体系以唯物主

2、义为依据, 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体系相通, 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之上。他的教学法其高明之处在于强调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 强调科学论证的态度, 强调观察、理解和表现的系统过程。在形体教学中契斯恰科夫继承了俄罗斯素描立体观察的原则, 强调形体在素描中的核心地位。契氏的立体造型原则, 首先反对为线条而线条的画法, 形成体面结构表现形体这一契氏素描特点。,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在中国,因为由他建立的素描教学体系,已在中国各美术院校推行了半个世界之久。多少美术学子得益于此,又有多少画家受其困惑,不甘于受其风格的束缚。在历史推进了5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在该体系引进中国50年来的经验得失,或许能

3、产生举一反三的积极作用。一、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的形成与俄国美术的特点马克思说:“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西方素描起源于14世纪的欧洲,完善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素描原本作为油画的草图或设计的手稿,直至“文艺复兴时的三杰”方才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引入中国的原因,建国初期苏联美术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典范,俄罗斯美术教育家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在中国的引入有其深刻的政治及文化原因。一建国前中苏两国频繁的文化交流为契氏素描教学体系的引入奠定了基础。,小学图画教学大纲教学任务 1956,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日画教学大纲,1.根据现实主义原则,教给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

4、是他们能正确地真实的描绘物体的形象,颜色和空间。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及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发展他们在这方面的创造才能,并使他们对现实主义的绘画和我国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有所认识。 3.使学生知道图画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把在图画中学的的技能运用大生活中去。,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大纲,初级中学图画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图画教学,使学生认识并练习表现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环境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造型艺术作品的爱好。大纲还非常注重在整个图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大革命中的美术教学,1.社会背

5、景 2.风格趋向 3.艺术浩劫 4.艺术的喘息,社会背景,中国在1966年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其口号是“大破四旧,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极具创新精神和对传统人为约定、束缚的反叛!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进程,中国在艺术创作领域,出现了多元的配合这场“运动”的艺术形式。,风格趋向,1966年5月18日,林彪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大谈个人崇拜,鼓吹毛泽东是天才 。林彪说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他的话都是我们行动的 准则。谁反动他,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在林彪讲话的影响下,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宣传毛泽东、为毛泽东歌功颂德的狂热。从官方的正式报

6、纸到民间的红卫兵美术报刊,以及在 红卫兵美术展览中,毛泽东肖像创作成为主流。,美术大批判运动,;文化大革命中,在美术领域,先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美术界反革命修正 主义文艺黑线与反动画家的运动,以及批黑画闹剧。一大批知名的画家被打倒, 遭到迫害,很多美术作品被荒谬地阐述政治寓意而扣上种种罪名,被揭露批判。四人帮及其一伙用政治概念阐释绘画形式,千方百计地寻找作品中的政治寓意,许多绘画作品被扣上莫须有罪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制造了很多荒谬的笑话。,毛泽东关注美术,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十分关注美术创作活动及群众性的美术活动,并就有关问题 多次作出了批示。 60年代初,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美术

7、院校和一些专业创作中在使用模特儿问题上 发生了争论。 毛泽东尊重艺术规律,指示要允许使用模特儿,但由于处于文化大革命特殊历史时 期,这一最高指示在实际工作中并未贯彻落实。连维纳斯的雕像也遭横扫之列,又何论裸体艺术。,文化大革命时期创作的油画, 伟大领袖指方向 油画 作於1972年, 入选天津市美展 , 编入天津工农兵美术作品选,这是当年作画时拍摄。右一为本人,左二是天津美术学院的前院长张世范,20世纪80年代的美术教学,社会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期,“文化大革命”结束。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学校美术教育也随之进入了复兴与改革时期。,80年代的美术教育,1979年10

8、月,国家教育部组织上海市教育局中小学美术教材编写组编写全日制中小学美术试用课本。并于1981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套美术统编教材。,全日制中小学美术试用课本,其内容包括: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各类课业教学时数分配、各年级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建议等。 教学目的表述为: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要求,美术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爱好和审美能力,培养对艺术创造兴趣和才能,提高对中外优秀造型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逐步培养

9、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革命情操,教学局限,在美术教育目的上强调其社会性目的,没有突出其不可替代的功能。 在教学任务方面强调双基训练,忽略主观表现。 教学内容分为绘画、工艺、欣赏,忽略了雕塑、现代设计等内容。,80年代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的美术教学,时代背景 1.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一场运动,是85新潮美术运动。 2.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 改革步伐加快,西方传来以罗恩菲德为代表的创造主义美术教育思潮,以艾斯纳为代表的DBAE以及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思潮,小学、初中美术教学,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

10、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 其主要特点: 指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性质、作用和任务,确立其必修课的地位。 在任务和内容上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课业比例有了一定弹性。 在工艺教学上增加了现代设计方面的一些内容。,教学活动中,老师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老师关注的不仅是教学结果,还有其全过程。评价方式也由原先的老师单方面评定方式改成了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90年代中期,DBAC思源(主要观点为通过美术学习提高创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传播,美术教育者们开始了从技能型到审美型美术教育的转换。 99年

11、修订上述大纲,2000年公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特点: 突出其文化内涵 突出美术课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取消原课业形式及比例,降低了技法上的要求和难度,努力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实际 注意各地区的差别,高中的美术教学,直至97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高中才开设美术课程 其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能力 寓德育与美术教育中,陶冶情操 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 教学内容:美术欣赏基础知识(30%)、中外美术名作欣赏(70%) 教学要求:进行比较深入的艺术分

12、析,组织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开展对不同作品的比较及评论,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师改变灌输式教学,用多种方式并借助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足:全国开课率不足50%,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课程侧重于美术欣赏,但并非所有学生都对书面的美术欣赏活动有兴趣。 未设置美术创作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发展。创作经验不足导致欣赏能力提不高。 高水平的美术教师人才少 资金投入少,课用资源少,90年代的美术的特点,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伤痕美术以写实再现“文革”现实为手段,突出它留给整个民族几代人的心理创伤。 它抛弃了“文革美

13、术”虚假的“高大全”和“红光亮”模式,将目光对准普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场景,用冷、灰、暗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渲染记忆中的伤痛情感。 其间伴随着“抽象”、“形式美”“艺术本体”的理论探讨,为新时期的美术形式和语言研究确立了地位。,伤痕美术以有限的语言方式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的情感表现闸门,将美术引领到关注人性深层感受的方向上来。 乡土自然主义的题材从“文革记忆”转向更宽泛的小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愤懑、感伤的情绪让位于平静的人性慨叹和风景陶醉。 与此同时,惟美画风在追求形式美、反对主题先行的旗帜下开始了对美术形式因素的张扬回归。,基本教育走向,20世纪90年代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无论从涉及的范围,研

14、究的广度、深度,还是参与研究的人数,所出版或发表的研究成果,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从纵向发展来看, 90年代的陶研两度出现高潮。(1) (2) 从横向发展来看, 90年代陶研出现了三个热点 (1) (2) (3),(1)1991年是陶行知诞辰100周年,19911992年,不仅出版了巨型文献著作-新版陶行知全集,而且所出版的著作和所发表的文章,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空前的。在90年代的陶研中,这两年出版的著作共18部,占62;发表的论文共485篇,占37。,(2)由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999年再次兴起了陶研高潮。这一年,发表的论文达183篇,仅

15、次于1991年和1992年,占14;比较全面反映国内外陶研状况的学术论文集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也出版了;我国惟一的陶研学术专刊行知研究由季刊改为双月刊,不但扩大了发行量,并且加强了理论研究的力度。,(1)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与实践意义。与此相关的专著有12本,包括较有影响的陶行知教育学、陶行知教育学说等;发表的论文有197篇,占90年代陶研论文的15。 (2)陶行知的师德观。除了出版陶行知师德讲座等专著,还发表了144篇论文,占11。 (3)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发表的专题论文有157篇,占12。由上可见,在笔者整理的90年代陶研15个专题中,三个热点问题即占全部研究的38。,理论研讨的

16、新进展,90年代的陶研基本围绕着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及其贡献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与实践意义这两大主题展开。其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及其贡献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三)生活教育理论 (四)创造教育思想,(一)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及其贡献,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及其贡献是学者们一直在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到90年代人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陶行知在历史转型时期,对于中西文化教育的认识,对中外教育理论所采取的态度,以及解答的理论课题,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是颇具特色、很有影响的,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文化教育观中,也是一种革命的、进步的、正确的代表,(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与实践意义,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学说,也是一种社会改革学说。它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现代科学的教育观与人生观,在今天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救国思想和人民思想始终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最底部的积淀层。 3陶行知的教育革新理论和教育立国、依法治教的思想,对于我们推动当代的教育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陶行知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