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1-15章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3780405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268 大小:5.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1-15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68页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1-15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68页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1-15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68页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1-15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68页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1-15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1-15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1-15章(2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辅导辅导教师:李比亚 qq:2868173489Tel:17092366125,参考网站1.中国教师资格网 http:/ http:/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内容,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2.学习与教学的三过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

2、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教师,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学生X教师X教学内容 X教学媒体X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教育心理学整体的框架,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 教育实践具有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一、诞生和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人类的本性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学习心理 个别差异及原因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1.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1)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2)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

4、3)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2.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出版著作内容庞杂、体例不一、版本繁多,其中又以借鉴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动物学习理论等内容为主,缺乏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1.内容日趋集中;2.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 其中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学评价和测量、课堂管理、个体差异等的大体内容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同。3.这一时期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60年代初,美国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与运用,

5、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1.体系完善、内容丰富、深入细致;皮亚杰、维果茨基、认知心理学(布鲁纳) 2.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教学模式。如:合作学习等。我国教育心理学最早是从西方引进,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个案研究法,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三节 中学生

6、的人格的发展,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2.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量变、质变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循序渐进 (3)不平衡性 关键期 (4)差异性 因材施教,3.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童年期的主要心理

7、特征(小学)(1)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2)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3)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自我已有一定的评价。 (4)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易脱节,对道德观念的认识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比较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效果与动机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2.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初中12-15岁),(1)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2)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3)心理活动随意性显著增长。 (4)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 (5)社会高级情感迅速

8、发展。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6)道德行为更加自觉。,3.青年初期的主要心理特征(高中),(1)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2)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3)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不仅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尊重自我。但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4)对未来充满幻想,意志坚强性与行动自觉性有了较大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三、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学习准备:学习准备一般是指个体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已经具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尤其是智力发展水

9、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也泛指学习的个体在学习之前所具有的与学习相关的促进或妨碍的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2.关键期(敏感期):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够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举例: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洛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学家、习性学创始人之一,开始了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对鸟类行为的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并提出了动物本能行为的固定行为模式和动物学习的“印刻”等概念。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73年与K.弗里希、N.廷伯根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一、皮亚杰

10、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让皮亚杰( 18961980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一)认知结构认知是指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是指感觉和使用的全部领域。(二)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构建过程。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

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 客体永久性、用手和嘴感知世界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自我中心、泛灵论(拟人化)、具体思维 思维的不可逆性、无守恒观 、单维思维,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逻辑性、符号性、缺乏抽象性)如:爱迪斯的头发比苏珊淡些,爱迪斯的头发比莉

12、莎黑些,“三人中谁的头发最黑?”思维的可逆性、具体逻辑推理、守恒、去自我中心、多维思维,4.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的关系 假设演绎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 可逆与补偿 思维的灵活性,二、最近发展区的思想,1. 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前苏联的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不能只适应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水平高低制约着教学

13、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3.前苏联的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不能只适应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埃里克森(19021994),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人格发展的作用。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此阶段

14、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2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性对内疚感(4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岁)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岁)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60岁以后),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1)对个人未来的方向和个人独特性的意识;(2)对个人以往各种身份,各种自我形象的综合感

15、;(3)一种对异性伴侣和爱的对象能做出明智选择的意识;(4)一种对未来理想职业的向往和作为社会负责任成员的意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已经是什么,我们想成为什么和我们应该成为什么。,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 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无主动性、不诚实 放纵型 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 民主型 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 2.学校教育 教师、班集体 3.同辈群体 又称为同龄群体,主要是由年龄、性格、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相似的人组成的一种群体类别。,四、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

16、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是个体感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2.自我意识包括三成分:认识成分(自我认识) 情感成分(自我体验) 意志成分(自我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1.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从3岁到青春期以前,自我意识主要是指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它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从青春期到成年,是形成心理自我的阶段。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