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7730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9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 合223改进文言r-!文教学的一I=F:t考洪连玉(南安职业中专学校;河南,南安,362301)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然而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古文的现象,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走出误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笔者觉得应该改进课堂教学,具体要注意到以下几点:一、体现一个教学宗旨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的教学要避免“满堂灌

2、”为体现当前的教学新思潮,借鉴研究学习的经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问要避免“满堂灌”,这样不会使学生觉得“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应实际运营中也应该能够“让利而多销”,以画报本身

3、的印制工艺来与之合作,不是可能更有宣传促销之效?看那些房地产商把售房的彩印品像天女散花地弄得满街巷都是,还不仅仅是房地产商,还有竞争的对手其它的传播媒介、各种产业的巨头,都可以去协调合作,学个孑L夫子人太庙“每事问”,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之主要观点“和为贵”嘛!家和都万事兴,与协作诸方面相“和”,就定然会拓展画报生存和发展的一片绵延不绝的广阔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而素来富有艺术想象力的画报社的同仁或者同道,在全球经济危机面前,工商企业人都说“有危就有机,而我们要克服眼前的困难,要想走出如今的困境,难道就只能消极地等着“危”,而不能去寻找自身生存与发展之“机”吗?据笔者看来,这是绝不会的,

4、有着百余年历史经历的中国匦报,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定会“凤凰涅柴”而勇敢地再生!参考文献:1北大中文系编:论报刊上、下册;北京,内部印行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人“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当然,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

5、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挖掘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为名词作状语?(提出问题的学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有区别)。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入,是学生探索研究闪出的思维火花。许多参考资料上都认为“东”和“西”是名词作状语,课文注释“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6、边境,往西扩大边界”也有视它们为名词作状语的倾向。但深入探究句子的内部结构,这两个词2杨先才主编:中国革命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第2版3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4李炳炎编著:中国新闻史,台湾,陶氏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五月再版5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一,L-Iz年十一月初版6黄天鹏著:中国新闻事业,上海,联合书店,一九二九年初版7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第2版8太岳新闻史编委会、山西日报新闻研究所编:太岳新闻事业史略,太原,书海出版社,199

7、1年6月第l版9刘惠文著:民本哲学,新加坡,新加坡国际翻译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10刘惠文等主编:新闻传播论丛,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责任编辑:朱林)224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12在用法七确有区别:“封”,名词作动词,解释为“把郑国当作边境”,“东”放在动词之前,理解为名词作状语,但“又欲肆其西封”中,“西”处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把“西”也理解为名词作状语j理山不充分,这里的“西”实际上就是名词修饰中心语,充当定语,此处“西”没有活用现象。二、转移文言文教学的重心文言文教学泛指所有文言诗文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中学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

8、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务必认真抓好文言文教学。转移文,、i文教学的重心,就是针对文言文的特点半门外语,把教学的重心从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转移到字词句的学习上来(学习字词句,也是新教材文言文教学的训练重点)。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当然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再说,也没必要去整篇翻译,逐字逐句去讲解、翻译,只会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到九霄云外

9、去。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很明确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亦即离开老师能独立读懂一般的文占文。那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分析文章的微言大义和写作的技巧上就大可不必了。我们应该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字词句的学习上来。课堂上,教师应该以点拨式的词语教学带动整个文言文的教学,思想内容把握即可,写作特点点到为止。如有确实能教育学生、提高学生认识的思想内容及匠心独运、能启迪学生心智的写作特点,可做精当分析。总之,要把理解词语、掌握句式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堂堂课有所得,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通过日积月累逐渐培养起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三、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

10、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被动得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词句的翻译上,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学生去完成,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强文言课堂的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这个知识点,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现象,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如让学生比较:蹄之”(黔

11、之驴课文原句)、“蹄踢之”(改动后的句子)中两个“蹄”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势必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然后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这种活用现象的句子,比谁找得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思维就得以充分调动起来,在实践中探索,乏味的字句理解就能变得富有生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在充满思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得到提高。四、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干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入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

12、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教学中,许多同学就字词的理解提了很多的问题,也有的同学就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了疑问:“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郗也,故愿见太后。”太后日:“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日:“恃粥耳。”针对触龙的发话,太后的回答令人费解,应作何理解?此问触及文言文的人文情感,提问质量很高。对这一问题,教师绝不能轻松地绕过,敷衍回答。我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有思维力度,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说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太后的回答,语气生硬,回答极不情愿,对触龙的提问,不愿正面加以回答,这正微妙地表现了人物当时当地的心理,与“有复

13、言令长安为质,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的语言环境相吻合,真实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理。 这个环节,意在探求教材的可研究价值,对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呈现出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明显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如勾践灭吴一文教学后,为了给学生对勾践这个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出了我看越王勾践一题,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查阅有关资料,写出自己的认识。课堂交流

14、时,学生对勾践这个历史人物作出了全方位的评价,课文节选写越王勾践处在逆境之中,但没有自甘堕落,一蹶不振,而是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终于赢得民心,击败了吴国。节选中的勾践,确是一代圣君,那种在逆境中奋起精神值得今人推崇。但越国不久就逐渐走向衰落,究其原因,真是“成也勾践,败也勾践”,有李白的越中古览为证: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吴国兴衰又何尝不是如此?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引用史实,对历史人物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深深体味到文言教学的乐趣。五、把握一个教学根本诵读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

15、、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含义,到潜在的情味的全面感知。在反复诵读中,使人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 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它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钥匙。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入门的唯一正确途径,舍此别无它法。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了“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反复读来读去,通过口、眼、手指(指读)三条渠道,

16、字、词、句自然而然地进人大脑,课文的内容与意旨,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通过背诵,课文烂熟于学生的心里,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智慧,为丰富文言文乃至多方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反复诵读,尤其是背诵的必然结果。背诵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产生学习文言文的质的飞跃。背诵的课文越多,记忆新课文的速度也就越快,文言文的水平也就随之提高得越快,相反,诵而不背,事倍功半。正如孟子所说:“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不久便会浑然遗忘。当然,文言文的数量多如牛毛,不可能篇篇背诵,但入选中学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精华之作,应该让学生尽量多诵读,多背诵,从而逐渐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这样,通过“尝一脔(小片)肉而知一镬(锅)之味,一鼎之调”,从而使得文言文教学水平得以真正的提高。在诵读方面,必须学习古人的经验和精神。他们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榜样。自居易的诗篇数量浩繁,广泛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留下了诸如长恨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