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河南省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6-1人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3775222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河南省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6-1人认识从何而来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7河南省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6-1人认识从何而来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7河南省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6-1人认识从何而来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17河南省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6-1人认识从何而来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17河南省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6-1人认识从何而来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河南省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6-1人认识从何而来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河南省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6-1人认识从何而来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提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1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第六课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含义,(一),实践及其特点,2、基本形式,3、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活动,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主体,性质,对象,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 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 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两层基本含义,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4、学生认真学习 5、大学生辩论 6、建设中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2、6,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工人做工,农民种田,牧民放牧,渔民捕鱼,战士打仗,演员表演,教师讲课,医生治病,司法人员办案,营业员售货,科学工作者搞实验,合作探究: 问题一:根据“实践的主体、工具和对象都是客观的”这一知识点,你能得出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蜜蜂筑巢、蜘蛛结网之所以不是实践,是因为它违背了实践的哪个特点? 问题三:有人说愚公真愚,移山为什么不用炸药呢?你认为当时愚公能用炸药炸吗?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四:在鲁

3、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许多年,还做了很多事情,如搭帐篷、种庄稼。他这种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吗?,-生产工具、设备,实践基本要素客观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体现唯物主义观点,运用,改造,3、实践的特点:,(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 有主观 能动性,原因,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实践主体的主动创造性,体现辩证法的观点,(3)社会历史性 A、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B、人的实践活动

4、是历史的发展着的。,总结与归纳:,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客观物质性,(2)具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三个特征,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基本形式:,主体(人)、对象(客观事物)、手段(工具),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谁对?,(农夫的观点是对的),走进文学: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

5、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B、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间接经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直接经验,注意:知识的来源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区别,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或: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

6、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想一想,实践,符合,客观世界,认识,指 导,改造,不符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检验认识”的含义: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B、主观认识(人)和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都不能充当标准 C、只有通过实践这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经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资料 链

7、接,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B、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三)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的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1)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2)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注意: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指导作用的辩证关系,两者

8、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本课小结,巩固练习:,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 ) 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C、医生治病 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C,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9、B,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C,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实践出真知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 B、 C、 D、 ,C,5、“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10、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C,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7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认识论上说,这是由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A,8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

11、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9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D,B,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

1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A,A,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需要决定社会的发展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D人们在实践中才能发展问题立意:测学生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掌握程度。,B,单项选择:,1、下面的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蜜蜂酿蜜 B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C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D营业员售货,2、我国通过制定“十五”计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A改造客观

13、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4、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二)针对训练,能力提升 1、(2009四川,31)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

14、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 上述材料说明 ( )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 B. C. D.,A,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这说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

15、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B,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A、 B、 C、 D、,A,、(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 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 B. c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