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后题析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53769853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后题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后题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后题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后题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后题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后题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后题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组,组成员:刘宇飞、刘登峰、朱晓婷、陈妮妮、萨日娜、赵文慧、吴淑铧,一、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是否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答案: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而生存发展。,2、当代学者曾就“星队木鸣,国人皆恐,而畏之,非也”说:“现代学人都大讲无神论,其实乃实用理性的范例,与唯物唯心无关。”试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提示:荀子对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的认识,展现了清醒冷静的理性批判态度。这种理性不

2、在对自然作实证的科学探究,而是站在对自然采取常识的经验立场上,反对一切超经验的迷信和虚妄。荀子执著于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附:这里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人们经常没有足够重视在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天人之分”)思想中,仍然有着“顺天”的重要内容。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而生存发展。,所以,一方面荀子认为事在人为,命运非由“天”定(这里实际上已经吸收了墨家许多思想,包括“重力”“非命”“强本”在内),“天”不能主宰人事(这又和墨家不同),所以不必去深究“天”的奥秘

3、,只需弄明人的规律就够了。另一方面,人本身及其环境又是自然存在物,有其“天”(自然)的方面,从而如何处理好人的这个方面,即人如何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使“天地官而万物役”,也就是“知天”,这恰恰又是荀子所非常重视的。,可见,荀子讲的“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并不排斥而是包含着对自然(“天”)与人事如何相适应相符合的重视和了解。荀子不求了解和重视与人事无关的自然,而要求了解和重视与人事相关或能用人事控制和改造的自然。而在这相关和改造中,当然就有顺应自然规律的问题。因为如果只讲人为,便会陷入盲动而达不到所期望的目的和效果,所以必须强调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因此,与表面现象相反,荀子虽然提出“天人之

4、分”,却又仍然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是这种思想不像孟子那样充满了神秘意志或目的的主宰等内容罢了。“顺天”(“天人合一”)在这里倒无宁是更为具体和更为现实的。,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译: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差很大的原因,就在这里。 2.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 译:政府发布的法令不明确,举动举动违背时节,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生产管理不好。 3.礼仪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译:国家不施行礼义,那么工业、名声就不会显著。,1、县,“悬”,这里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2、本事,指农事;本古代可指农业生产,贾谊论积贮疏说:“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3、 白,显著。,再见,谢谢!thank you 。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