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3755872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耕文明时代(下) 绵延不绝的的中华文明,第四单元,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一)课程标准 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3-1 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 3-2 选用典型事例,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2 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二)教材特色,确立了文明发展的主线:宗法分封制社会中央集权大一统社会;,所涉制度、人物、事件、思想繁多,不以时间、概念叙述为主,将丰富的图片、资料为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

2、性认识服务;,“封邦建国”与“封建”(不涉社会意识形态);,“礼”和“乐”的文化定位,突出文明史;,教材内容的取材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略去了关于封建社会起始的疑义。挑战旧教材的“战国封建起始说”。,第二课汉 唐 盛 世,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1 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一)课程标准,5-4 通过

3、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6-2 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6-3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二)教材特色,以中华文明发展的时代特点(汉唐文明的“鼎盛”)来编写教材,突破了旧教材以朝代分段划分封建社会发展的模式(初步发展不断发展繁荣继续发展衰落)。,“盛世”局面绝不仅仅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与旧教材不同,新教材展现了一幅气魄恢宏的盛世画卷,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穿插历史情景的复原,激发师生

4、的情感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汉与唐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两个朝代,“繁荣与强盛”是其时代特色。新教材围绕“盛世”主题,取材重点突出,取舍得当:,汉唐文化的编写也不象旧教材被另列一章,割裂于时代之外。文化本身就是文明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新教材文明发展史的特点,体现了“盛世”主题,也符合逻辑规律。.,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元,25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1 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

5、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一)课程标准,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和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52 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极其变化。 53 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 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62 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63 从政治、

6、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二)教材特色,1、与前两课主要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叙事不同,本课将宋元时期视为一个整体,将之分为不同的主题来透视宋元时代社会的不同侧面。课文整合了有关史实,概括了宋元时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东方与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世俗生活、民间文化的勃兴与发展等两大时代特征,描绘出中华传统文明的发展脉络。,2、突出了以往没有多注意到的城市发展、世俗生活等内容,3、轻政治、重文明体现明显,综合探究四 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教学活动设计建议,2、开展课堂辩论、角色模拟、情景剧表演,1、充分利用图片、音像、影像资料,3、学生尝试写研究

7、报告、小论文等,4、注意与现实的联系、与乡土历史的联系,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第四课时)百家争鸣,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大变革引发思想解放潮流,许多文人、思想家,对社会的大变革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课本讲述了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介绍了代表性的思想家以及他们的主要主张。“百家争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对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和我国现代的文明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教材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体会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同时深刻领会思想

8、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与一定的历史背景有关,并对整个历史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理解产生“百家争鸣”的原因以及对后世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仍应继承和发扬。(3)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的代表思想。教学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重难点突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活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

9、活动中感知;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使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分析解决问题。,四、问题探讨本课讲的内容比较深奥,不易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出发,注意材料的选用,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通过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的目的。,商鞅其人:商鞅是卫国公子,姓公孙,名鞅。后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今陕西商县)地,所以又称商鞅。孝公死后,商鞅遭报复,惨死。,五、教学片段,片段一:,问题一:商鞅身为卫国公子,为何要去帮助别国?,问题二:秦国国君为何

10、会重用商鞅?,谁在争鸣?,争鸣什么?,时代背景,诸子百家及其主张,孔子,春秋晚期,战国时期,道家,春秋晚期,战国前期,墨子,韩非子,战国时期,兵家,孙膑,春秋末期,战国时期,仁爱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仁政 民贵 君轻,无为,兼爱 非攻,法治,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兵法,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片段二:,情境:某甲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盗邻人钱财。面对这一现象,1.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会如何认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2.他们各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消除这一现象?3.你喜欢哪家的观点?为什么?,拓展延伸,诸子百家的思

11、想 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儒家的“仁政”思想“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片段三:,诸子百家补充资料,何谓“无为”: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 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干扰,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

12、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儒家孔子的故事:1.见教材第76页:“马棚失火”。2.冉求和仲由问:“听到就行动起来吗?”孔子回答仲由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行动呢?”又回答冉求说:“听到就要行动。”公西华见他回答得不一样,就问孔子是什么道理,孔子回答说:“冉求遇事胆小退缩,所以我要鼓励他前进,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要约束他(要他谨慎)。”,问题: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第二课 汉唐盛世 (第三课时)帝国新政,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讲述的是隋王朝结束自三

13、国时期以来政权分立的局面,建立新的大一统;隋王朝亡于暴政,大唐王朝继隋而立。唐太宗为改善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政治体制、民族问题等进行一系列调整,使唐朝国力迅速上升,最终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不仅对于中国后世的社会政治,而且对于古代东方世界的社会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灭亡,学会吸取隋亡于暴政的历史教训。(2)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功绩,了解唐太宗时代的“开明政治”,了解“贞观这治”的社会和谐局面,认识个人对于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学习正确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方法。(3)理解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等新政制度对于中国后世的社会政治以

14、及古代东方世界的社会政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4)用隋唐盛世的史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措施。教学难点:以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为例,领悟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突出历史贡献。,四、问题探讨学生平时通过书籍、电视剧,知道唐太宗(贞观之治)、科举制,但这种知识是零星的、片段的,可能中间还夹杂着一些错误的理解。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问题可以这样设计:(1)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有哪些“新”政?(2)这些措施对唐太宗的统治有何意义?对世界又产生了什么影响?(3)如何评价唐太宗?这样教师教起来比较容易,学生听起来也不费劲,只要听懂并做笔记就行,整堂课的内容只要十几分钟的介绍和回答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会出现几个问题:问题之一是教材内容学生很容易就看懂,也是很感兴趣的,老师这样低调处理,容易磨灭学生的兴致,造成课堂气氛平淡;问题之二是容易造成学生只知道听老师传授知识,而逐渐丧失了动脑和探究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学难点无法突破,而 “用唐朝盛世的史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这一情感目标根本无法落实。,五、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