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精神解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3015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狂欢精神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狂欢精神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狂欢精神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狂欢精神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狂欢精神解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狂欢精神解读狂欢精神解读巴赫金认为狂欢精神主要有如下表现:追求平等与自由巴赫金说:“在狂欢节上大家一律平等”。1 (P105)狂欢节的生活遵循贬低化逻辑,因此必然会打破现实中的一切等级关系。财富、权力、社会地位不是狂欢世界评价衡量人的标准。任何显示地位显赫的光环都被遮蔽,任何表现你富有的珠宝都被抽掉…… 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与运气。哪怕你是孤儿,是贫民,是精神病患者,都可以与富翁、高官平等公平的存在。狂欢节有一套新的生活原则,它降低格调转向平实,使自以为高高在上的不再有优越感。前面提到的肉体因素即是狂欢节平等的体现。巴赫金认识到,现实中人的所

2、有关于权力、财富、精神方面的等级观念都不是建立在肉体之上的,相反,以赤裸裸的肉体呈现的出生的时刻和肉体死亡的时刻,人是最没有等级观念的。也只有在生与死的时刻,现实中方体现了最大的平等性。所以,巴赫金非常赞赏拉伯雷的肉体描写。巴赫金也仔细地分析了狂欢节的场所—— 广场。他认为广场平坦,有很强的亲和性。男女老少、尊卑贵贱都可以在广场下休憩、谈天、狂欢,在这里再没有神的笼罩与束缚,再没有等级的局限。巴赫金的这一见解是深刻的。的确广场不象哥特式建筑那样以尖顶直冲云霄,气势咄咄逼人,也不象中国古代的庙堂那样层层分明,显示出巨大的威严与神秘;广场是一种伟大的象征,它平等的结构特点正

3、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暗示。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文本中发现走廊、楼梯、赌场、酒吧等频繁出现,他认为这些建筑实际上是在表达狂欢节的广场意味。自由是狂欢节精神的核心。巴赫金说:“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只能按照狂欢节的法律生活,亦即按照狂欢节自由的法律生活。”1(P102)一切等级制度的解除,使人们获得极大的解放。什么畏惧、敬仰、恭敬、崇拜、礼貌统统都抛掉,人可以自由无羁地生活。儿子可以抛开对父亲的尊重,并叫嚣:“死你的吧,父亲先生!”(歌德意大利游记 )这种咒骂更多的包含着严肃正经的父子关系解除后获得的轻松快活与自由。狂欢节的自由是一种绝对彻底的自由,它使

4、人获得了向自身的回归。人本来是能够自由自觉地进行创造活动的,劳动即是这种自由自觉创造活动的表现。但随着各种社会关系的丰富展开,劳动已不再是人的本质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地创造,而沦为谋生的工具与手段。劳动不是自愿,而是被迫的活动。一股神奇的力量驱使人们努力地学习,拼命地工作,否则你就会从社会性的大生产中淘汰掉,出现生存的危机。人的一生似乎都在这种紧张的时间中度过。巴赫金认为这是流线性的麻木的时间,而狂欢节则是自由的时间。首先,它从流线性的时间中游离出来,这意味着在此时段里可以超越以往生活秩序,自由支配时间。其次,狂欢的时间充满快乐喜庆的色彩。在这个时段里,主体的活动是自愿欢快的,而不是被动阴郁的

5、。他乐意在这样的时间里生活,因为唯有此,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自由,感受到自我有价值的活动。无论狂欢节中的吃喝、性交、游戏,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活动,在他这里除却生理的快感之外,更多的是满足了一种表现自我、自我能够创造的欲望。这是在日常的工作范围中久违的,这些活动真正属于他自身,“属于游戏的活动不仅没有目的和意图,而且也没有紧张性。它好象是从自身出发而进行的”。4( P134)也就是说,在狂欢的活动中,人真正属于自己,他按照自己心中所想去活动,自由自觉地去表现自己。由此可见,狂欢节的疯狂活动,并不仅仅是人本能冲动的释放与发泄,正如巴赫金自己所说“狂欢不是一种实体,

6、而是一种功用”,2( P164)而是凭借这些活动去追寻自由,一种绝对的自由。强调个体性与全民性的统一巴赫金认为,狂欢节表现出对个体的极端尊重与个性的强烈关注。个体不是消融在强大的集体性之中,而是以其具体、感性的形式存在,这可从对肉体的推崇中看出,如拉伯雷的巨人传就充满浓厚的肉体气息。肉体各种欲望的满足,成为狂欢节的主要活动,例如吃、喝、拉、撒等。这些与神秘主义禁锢之下对个体的忽视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仅仅是从生理层面得到满足,同时也表现了对生理层面的超越,而追求价值层面的个性。在狂欢节的形象体系中,傻子、小丑等不健全的形象居多,但这里却有很深的喻意。傻子、小丑生理上的不健全,是表面的

7、现象,实际则暗示了他们在生活上价值选择的不同寻常和脱离常规。他们并不屈从于主流文化所强加的价值观念,人生信仰等,而是按照自我意志去行动。实际上,他们是真正有思想、有拓新精神的群体。狂欢节中生活的个体既不是生物学个体,也不是自私自利的个体,而是马克思所讲的“全面发展的人”。他们是自由的,具有创造性。他们消除了异化,完全拥有自己的本质。生存的满足与自由自觉的活动具有完全的一致性,这是获得完全解放的人类个体。但巴赫金所理解的狂欢节的个体不是极端排外的,而是全民性集体性的个体。二十世纪关于人的哲学思考几乎都强调个体的孤独以及人与他之外的环境与世界的对立,如存在主义宣扬&ldqu

8、o;他人即地狱”,弗洛伊德把整个人的生命内容聚集在个体主观的心理精神。而生命哲学则栖息于绵延无尽的生命意识流之中。也就是说,这些思潮都宣扬个性,而将宏大的历史、社会、他人等排斥在外。而巴赫金所理解的狂欢节的个体却涵纳于整个人民大众,人类之间,甚至是宇宙万物之间,包括动物、植物等。巴赫金说:“在这里,宇宙、社会和肉体保持着不可分割的统一性”。1 (P117)作为具体感性的肉体因素,不仅是个体存在的表现,也是集体的、全民的、宇宙性的表现;它是人民大众的躯体,是整个宇宙身体的一部分。拉伯雷典型的狂欢化作品巨人传中,经常出现人的肠子、牛肠等相互结合在一块儿,在这里,

9、无论人、牛都是作为宇宙性的、全民性的对象来对待。巴赫金认为,在狂欢节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怪诞现实主义绘画,也经常是人兽、植物的奇怪排列与组合,这同样也表现了个体的全民性与宇宙性。巴赫金分析说,狂欢节以及狂欢化的艺术作品可以让人“体验到一种存在的统一感和无穷感” ,而不象浪漫主义作品那样“是一种独自体验并且强烈意识到的孤独性的狂欢节”。因此,狂欢的场所不是封闭性很强的居室,不是容纳量极小的阁楼,它必须是宽广敞亮的,是四通八达的,是没有围墙隔离的,它必须与周围联成一片。在狂欢节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人的个性与全民性的有机统一。重视再生性与快乐主义狂欢节遵循贬

10、低化逻辑,这似乎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没有多大区别,同样都是为了颠覆中心、反传统、反逻各斯。但实际上,狂欢节在颠覆的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生产性、建设性,它不纯粹是摧毁,而是在摧毁中创造。巴赫金认为:“戏仿性贬低化的主线仍具有世俗化的性质,仍具有向大地和身体的再生生产力靠拢的性质”。1 (P120)再生,即是对新的青春的渴望,它渗透于狂欢节的世界感受之中。例如加冕脱冕仪式,它不纯粹是对将废黜的国王的戏仿,同时也是对新的国王将要诞生的戏仿。废黜是为了产生新的国王,在这里再生才是戏仿的真正目的,而废黜则是次要的,是再生之必经阶段。又如狂欢的欧打,它也是以新生为目的,继打死者而来的是

11、复活,是新的一年,是新的春天,是又一个人的诞生。狂欢化的外在形象的正反同体性,正好体现了这种死亡后的再生。再生与女人的肚子、大地分不开,这是人类生产进行的场所。所以,在狂欢节及狂欢化的作品中,肚子、肉体等的频频出现,除了带给我们生理上的厌恶感以外,同时也暗示着具有创造性的生产与再生。再生性使狂欢节的世界感受中传达着生产与建设的快乐,而不是无内容的颓废与悲观。狂欢的世界是充满快乐和欢笑的。这笑针对僵死的律条与规范,针对一切官方的片面的严肃性,针对一切旧的事物。同时这笑也意味着摆脱一切羁畔后的轻松自由与快乐,意味着因新生物的产生而带来的积极的喜悦的情绪。这是“欢笑的时间”

12、,是“ 快活的时间 ”,鲜血变为美酒,辱骂变为赞美,血战惨死变为欢乐的饮宴,火刑架变为厨房的炉火。在狂欢的世界里,人是没有死亡、格斗的恐惧感的。相反,通过肉体和肉体生活使世界亲近化,使世界与人接近,从而战胜外在世界对我造成的异己感和恐怖感,这便是狂欢化的世界感受排除恐怖,充满欢乐的原因。正是狂欢化的这种再生力,使之充满快活和高兴的音调,充满节日的喜庆色彩。坚持未完成性和相对性巴赫金认为,狂欢节的各种仪式活动的整个过程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是循环不已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单向的:旧→新,而是双向的:旧 ←→新。它是无止境

13、的,不断地陈旧、更新。狂欢节的形象系列都处于无尽的变化之中,“怪诞型形象所表现的是处于变化状态,即尚未完成的蜕变过程的现象。”1 (P123)大地是循环不已的象征。这里既埋葬,又播种;既是坟墓,也是生长的沃土。女人的肚子也是这种循环的象征,死亡与诞生在这里交融。所以,这个过程反对一切现成性和完成性,反对一切永恒不变的东西。人也处在这种循环不已的变化之中,任何时候的他并不完全等同于他自身,他不仅仅指向过去和现在,而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因此,任何盖棺定论的评价都是保守而不切实际的,都不能反映这个存在的真实面貌。在巴赫金看来,狂欢节的世界中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任何制度和秩序

14、,任何权威和等级地位,任何真理,任何一切企图统辖人的思想意识的东西都具有令人发笑的相对性。狂欢节瓦解绝对性,而崇奉“快乐的相对性精神”。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狂欢节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周期性的休闲节日,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哲理意味。狂欢节的象征意义和思想不是通过抽象概念和宗教教条的方式来传达,而是通过狂欢仪式和形象的具体感性形式来传达的,正如巴赫金自己提出的那样:“正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让人们能‘给哲学穿上艺妓的五光十色的衣服’”。2(P176)巴赫金认为,狂欢式世界感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就是或者接近艺术的表达方式,即以感性形象表达哲理思想。也就是说,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活跃在艺术与思想的边缘处,极容易为艺术所吸收。巴赫金通过考察发现,狂欢式世界感受的确在艺术世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构筑了一种新的艺术体裁形式—— 狂欢体。狂欢体对小说的发展,甚至对整个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巴赫金认为,狂欢式世界感受是思想与艺术之间的传动带。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渗透着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和精神。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以体裁诗学为起点——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体裁做历史文化的探索,最终又延展为一种全新的文本解读策略,即渗透着狂欢精神的文学观和文学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