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启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2315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启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启示http:/ 德育 素质教育 班主任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551 年) 。孔子之父叔梁纥是鲁国贵族孟献子属下的武士,以勇武有力闻于诸侯,立过好几次战功。孔子之母是曲阜名门颜襄家的三女儿颜征在。孔子是中国古代创办私学最为成功的第一人。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在当时“礼崩乐坏 ”的乱世中为恢复“ 礼治 ” 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将毕生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其以德育为首的六艺教学为中国古代教育添上了光辉的一笔。 一、孔子德育思想概况。春秋末年,一个想要参与贵族政治而取得一定地位的人,都要学会“六艺” ,既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基本

2、功。主要指熟悉与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乐,掌握射箭技术,学会赶马车(御) ,学会写字(书) ,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数)的能力。孔子无常师,学六艺更是师从多人。孔子曾学御于挽父曼,又几次问礼于老子。二十七岁时,孔子学于郯子,询问以鸟名官的情况。后来,孔子学琴于师襄,还夺得过乡射第一名。官学衰败,孔子更重视私学中的一种“大家庭 ”氛围,突出表现在孔子教育思想中折射出来的“ 亲情关怀 ”与“家庭教育思想”。当时的官学是贵族学校,能进校读书的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世家子弟,学风日下。孔子强烈的求知欲和授课老师的呆板松懒产生了摩擦。子贡曰:“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

3、木,是以杂也。 ”(荀子法行 )这是对孔子创办私学,教授六艺培养人才的最好概括。人人都有受教育权,都可以“学而优则仕 ”。封建社会当然没有 “ 义务教育 ” 之说,但是孔子“ 有教无类”的思想却推动了教育的普及,提高了社会各阶级(尤其是下层阶级)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大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与谈话式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主要运用谈心法(师生各抒心怀)和提问法(学生提问,教师答难)进行教育。孔门师徒谈话的内容大到国家政事,小到家常琐事。而谈话的形式一般是以学生为主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问自答,探讨问题;孔子在一旁

4、点拨,引导。较之亚里士多德以教师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孔子的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所以说,孔子坚持以人为本的“仁” 的教育原则使得孔门师生间的平等相处、互相学习在他一生的教育事业中尽得体现。他没有固定的形式,就好像父子之间的对话。孔子对学生的表扬与批评更充满着父亲的慈爱与威严,充满着家庭的亲情关怀。孔子在对六艺教学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德育的位置摆在首位。从现有的大多数文献资料来看,孔子六艺教学中的“六艺” ,应是一个混合的“大六艺”。它既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同时也包括诗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六艺,或称六经。这样来概括孔子的六艺更为全面,也更为贴近孔子的教

5、学思想。本文所阐述的孔子六艺教学思想即指上述两项融合的“ 大六艺”。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 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孔子一直是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 基础教育 ”,而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的务本。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学而) 这里的“本” 就是做人的根本, “务本” 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 ,和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关于德育的根本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思

6、想,指出,要作一个真正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必须具备完美的人格。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过程。孟子认为,有无人格是区别人兽的标志,丧失人格就要沦为禽兽。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务。孟子关于人格内涵的论述,有些虽已不完全适合今天的情况,但是孟子所提倡的人格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滕文公下)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过巨大作用。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道两家在德育教学方面也有区别:孔子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首并贯穿始终。孝悌、忠恕、礼乐,可以说是孔子在道德教育方面的重心,并以“ 仁” 统摄诸德目。老子守 “柔”。柔弱是老子的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他反复强调退让,以退为进,切

7、忌露出锋芒。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第四十五章)孔子借以施教的六艺和仁、义、忠、孝、礼、乐等,在老子那里都是被否定的;而老子的贵“无” 、知“常” 、守“ 柔”等教学内容,在孔子的教学系统中也不占地位。在德育教学上,两者的明显分歧就是:前者是积极有为的,后者是愤世疾俗,消极避世的。马一浮先生在总结孔子的伦理道德教育过程中提出了针对时弊的人文教育,即强调内在心性的完善,强调传统道德的复兴。是一种积极有为的,重视内省的伦理道德教育。二、 把握德育的一个核心仁爱的思想。 正如人文教育所提倡的,德育应是一种内省的过程,厚积薄发,从而形成自发的践行。孔子六艺教学中的“践行” 思想要求现今班主任

8、德育工作融入实践,结合生活,摆脱空洞的说教。反观我们多年来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文革以前的五、六十年代是讲“ 五爱 ”- 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改革开放以后是“ 五讲、四美、三热爱 ”。这些道德教育目标都很正确、也很具体,可是收效并不大,原因在哪里呢?“五爱” 中的每一爱都很重要,都是德育的根本,德育的中心,结果多中心等于没中心。加上又未能提出可以被中小学生躬行践履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于是就使这些正确的道德目标仅仅成为动听的口号,难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 “ 五讲、四美、三热爱 ”也有类似的弊病。加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只重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日趋严重,德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

9、更无人过问了。孔子以“仁” 统摄诸德目, “仁” 即为孔子德育的唯一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孔子将道德教育渗透在六艺教学的各个方面。这一点是值得现阶段班主任工作从中感悟启发的,也是本人非常赞同的。仁者爱人。作为一个大家庭中的长者,孔子时时刻刻都在对学生进行教诲。病重时,孔子听说自己的学生为了照料自己而担当起家臣的角色,勃然大怒,认为这是违背“礼”的。周游列国时,师徒即使身处陈蔡绝粮的逆境,孔子仍然教育弟子坚定君子的信仰。虽然孔子的德育思想具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他不忽视细节,课堂内外都对学生谆谆教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应无时无刻不在渗透,培养学

10、生对班级这个大家庭的热爱,热爱同学,热爱师长,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情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既重视六艺教学的社会作用,也重视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礼记中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六艺教学的过程和步骤,也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 ( 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 ) ,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 即形成完善的人格 ) ,这是六艺教学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 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

11、的贡献 ( 齐家、治国 ) ,这是六艺教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时,孔子六艺教学思想很重视个人的发展,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是孔子六艺教学思想促进个人发展的理论基础。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六艺教学的个人发展不是只强调“自我” 而不管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发展,而是“己欲利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具有完善人格、和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正是孔子六艺教学思想的伟大之处。马一浮引庄子天下篇曰:“诗以道志, 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乐以道和, 易以道阴阳, 春秋以道名分。 ”他说:“ 自来说六艺大旨莫简于此。有六艺之教,斯有六艺之人。故孔子之言,是以

12、人说;庄子之言,是以道说。 ”论语 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即六艺之道,即六艺之人。马一浮认为,概括儒家六艺之学的宗旨,唯有经解引孔子的话以及庄子天下篇中的一段话,最为简明。 “孔子是就人说,庄子是就道说。从孔子的话来看,儒家六艺之学术的目的正在于人本身的提升和完善,六艺之学不仅教人属辞比事疏通知远,也教人温柔敦厚,恭俭庄敬,使人的智识与道德的全面发展。而从庄子的这段话来看,六艺之学术所致力追求的也正是人的理想与志向,人对于自然与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的道德行为与人的关系和秩序。因此,六艺之道是完全的,六艺之学的目标旨在使人获得智识与道德等各方面的全面提升,并最终成就为一个品格完美的人。

13、”三、仁爱之心如何养成。德育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这个“教” 字应如何来实行?孔子的道德教育不仅注意抓根本,即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 - 造就理想人格,而且还给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最大的仁爱之心、能“泛爱众” 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也只有这种人才有可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所以这就是具有最理想、最完善人格的人。但是这样的崇高目标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就能达到的,必须有适当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才能逐渐完善人格的塑造,达到最终的目标。 “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

14、。其具体实施步骤则是:孝、悌、忠、信,即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 ( 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德育的最起码要求) ,然后向纵、横两个方向逐步扩展:纵向扩展是指,在对父母尽孝的基础上,进一步上推则要求对长辈、对老师都要尊重和敬爱。向下推则要求对弟妹要“慈” ,对低年纪同学关怀、爱护、帮助。横向扩展是指,在对兄弟姐妹友爱 (“ 悌 ”) 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左右推即对同学也要讲友爱,对朋友要态度真诚讲求信用。这就是“由近及远 ”逐步做到孝、悌、忠、信的要求 ( 也就是不同层次的“践仁”要求 ) 。当这几步都已做到以后,再进一步要求“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 ( 即关于 “己所不欲,

15、勿施与人 ”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的修养 ) ,这样,就不难在上述基础上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达到“泛爱众”的要求。可见,孔子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非常清楚、明确:“ 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也就是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与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其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世界上伟大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过,要培养孩子爱他的母亲,只有爱他的母亲,才会爱他家人,爱他周围的人,然后才会爱这个社会,爱自己的祖国。一个好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但教育时机不是随时想有就有的,想捕捉就能捕捉到的。因此,一个好老师还要善于创造教育时机。班主任身负德育工作的重任,如何在一个班级中培养一种具有完善人格的氛围,是否可以不断创造、设计一个又一个情境,使德育能在实际操作中实行,是这一重任的核心。德育的反馈决不是一张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