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三)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3717623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三)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文言文阅读(三)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文言文阅读(三)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文言文阅读(三)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文言文阅读(三)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三)(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三),一、(2012眉山)课外文言文阅读。(4分) 小人无朋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 【注释】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交疏:交情疏远。保:关心爱护。,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所守者道义,所行

2、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诚和守信,所爱惜的是名声和气节。 2结合文义,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2分) (1)追求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2)相互钩心斗角;(3)见利忘义;(4)遇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参考译文:一般说来,君子和君子是因为志趣相同而结为朋党,小人和小人则是因为利益相同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 然而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小人所爱好、所贪图的是薪俸、是钱财啊!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相互牵引,勾结而成为朋党,这是假的。等到他们看到利益后就争先恐后了,有时利益没了就交情疏远,

3、甚至反过来互相伤害,即使是兄弟亲戚这么亲近的人,也不能互相保护了。所以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他们虽然暂时结为朋党,却是假的啊!君子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所坚持的是道义,他们所履行的是忠信,他们所爱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修炼自己,就会志趣相同而互相助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情,就会心思相同而互相帮助,始终如一,这是君子的朋党。,二、(2012株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

4、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侍臣:周围的大臣。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孜孜:勤恳的样子。稔:rn,丰收。,2翻译句子。(2分)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分) 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参考译文:唐太宗对左右亲近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是美女和珍奇玩物。隋炀帝仍旧不满足,不停地搜刮民脂民膏,并且东征西讨,用尽兵力发动战争

5、,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净净,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帝王能做到清净,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解析:牍:公文。 答案:A,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参考译文: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考中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

6、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以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做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责问下来,我一人承担罪过。”(郑板桥)立即发粮食给老百姓,救活的人有上万人。他离任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四、(2012宁波)文言文阅读。(8分)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

7、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世祚:指国运。玄:深奥。政:只,仅仅。,答案:(1)A (2)B,解析:A项“乃”分别是“于是,就”和“才”的意思;B项“以”分别是“把”和“根据”的意思;C项“于”分别是“在”和“向”的意思;D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答案:D,3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解析:“众坐”是“在座的人”,“呓”是“说梦话”。 答案:C,4文中吕

8、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博览群书;梦中诵书。 参考译文:吕蒙来到吴国,孙权劝他好好读书。于是他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主。有一次在孙策的聚会上,吕蒙喝得酩酊大醉而睡去,忽然在梦中背诵易经一部,不久后他就醒了。大家都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吕蒙说:“我在梦里遇见了伏羲、文王和周公,他们和我谈论国家兴亡之事、天地宇宙之理,观点无不精辟绝妙;他们可不只是空发议论,仅仅背诵原文而已啊。”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背易经这件事了。,五、古诗文阅读。(15分)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

9、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解析:题干中的“以”应解释为介词“把、拿

10、”。与B项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A项的“以”可理解为“认为”;C项的“以”可理解为表结果的连词“以致”;D项的“以”与“所”构成所字结构,表凭借,可译为“用来”。 答案:B,解析:亲:亲身,亲自。 答案:C,3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3分) 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4诵读下面的句子,请分别用“/”把句中一处主要停顿标示出来。(4分) (1)直 挂 云 帆 济 沧 海 (2)奉 命 于 危 难 之 间 答案:(1)直挂云帆济沧海 (2)奉命于危难之间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臣所以报

11、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6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2分)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乘风破浪;三顾茅庐,鞠躬尽瘁(各说一个即可),六、(2012南京)古文阅读。(11分) 古 镜 (宋)沈括【甲】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其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

12、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鉴:镜子。原:推究。差:略微。,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解析:根据文义可知A项标点正确。做此类试题首先要通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文章表述的内容;然后根据文意,结合句子结构、语气与词语的性

13、质和作用进行断句,在断句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最后反复咏诵,仔细推敲,在咏读中检查修正。 答案:A,解析:A项的第一个“令”是“让”的意思,第二个“令”是“命令、诏令”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予”均为“我”;C项中的第一个“见”是“看到”的意思,第二个“见”通“现”是“显现、表现”的意思;D项中第一个“异”是“不同”的意思,第二个“异”则是“感到惊异”的意思。 答案:B,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

14、,能收到“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精湛(高超)(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参考译文:甲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做得稍微凸些,以使照出的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这种做工的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乙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文字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