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城镇化建设“民工荒”背后的深思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53709351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城镇化建设“民工荒”背后的深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毕业设计论文】城镇化建设“民工荒”背后的深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毕业设计论文】城镇化建设“民工荒”背后的深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毕业设计论文】城镇化建设“民工荒”背后的深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城镇化建设“民工荒”背后的深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城镇化建设“民工荒”背后的深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城镇化建设论文 “民工荒”背后的深思摘要:文章在分析“民工荒”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基础上,展开了对城镇化建设的一些构 想,包括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工收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民工荒;二元经济;城镇化;城乡二元体制 2010 年 3 月 5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 府工作报告,报告称“2009 年实现国民收入 33.5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8.7%,实现财政收 入 6.8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7%,实现城镇就业 1102 万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17175 元,同比 增长 9.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5153

2、元,增长 8.5%。 ”虽然 2008 年发生了金融风暴,又在 5 月 12 日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但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攻克难关,实现了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总理 豪情万丈地说,“今后我们将进入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飞速发展时期。 ”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还存在,这场风暴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还会对实体经济有所影响,因 此,还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在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更应该防微杜渐。最近,社会上又出现 了有关“民工荒”的现象,“民工荒”暴露出现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如他们所在的城 市、企业没有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企业无限的压低农民工的工资和待遇,以至于那些 工资仅仅只能维持他们在这个地方

3、生存的底线,更不用说是养家糊口;社会、工伤和医疗保险 没有保障;个人及子女的教育培训等一些社会福利无法取得等,但同时这也正是解决城镇化问 题的好时机: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提高农民工待遇,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大城市反哺农村 力度,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这些方面来看,“民工荒”并非是坏事,农民工的 暂时的“短缺”,并不会给我们的经济实体发展带来严重性的伤害。相反,“民工荒” 折射 了整个社会进步,预示着种种变化与将会出现的变革。 1 寻找城乡二元体制的突破口,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 1.1“二元经济”的背景 最早对“二元经济”的内涵和意义进行全方位描述和分析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

4、瑟刘易斯(W.A.Lewis,1954)开始的,他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全面分析 了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二元经济的内涵,以此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的过程,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包含非资本主义部门(代表是农业和农村)和资本 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和城市为代表)。他将传统农业中这部分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为负 的劳动力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极低效率的“传统工资”水平下,农业部门存在大量隐蔽 性失业,即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部门中转移出去而并不会对农业总产值造成严重减少 的那部分劳动边际产量等于或小于零的农业劳动力,农业的边际生产力几乎为零,即农业劳动 力无限供给;

5、城市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能够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城 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比农业部门稍高,两部门的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 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吸收 完为止。 因此,我们可以将二元经济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通过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工 业经济,吸纳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人口,使从事农业的人口逐渐减少;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 “三农”的财政投资,以此带动民间投资,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 和农民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劳动力也变为稀缺资 源要素,使其工资真正的由

6、市场决定,从而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完成二元人口转 变,使其由“二元”变为“一元”,促进国民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城镇化 w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认为,“无论民工潮还是民工荒事实上都是 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表现。 ”要想摆脱这种局面,就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城镇化建设。所 谓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 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 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 城镇化建设路子。 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和品位内

7、涵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 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一直以来,我们沿用过去老一套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造成资源的 极大浪费,现在就必须在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深 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从思想上灌输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之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过去我 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整个主体城市群,现在更应该强调继续巩固大城市的中心城市地位、 加速中小城市快速发展并且要形成与小城镇和谐协调配套发展。一个国家城镇化的发展是 由于从农村到城市随着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变化所导致的两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 观念和风俗文化的变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和发展方

8、式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一个 过程,是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其发达程度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经 济的增长(主要是人均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 2 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为有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注入生命力 这一次的“民工荒”现象虽然或许仅仅是一个偶然现象,但是已经开始出现产业转移的 苗头,广东省一直以来是以作“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为 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格局,但是这些产业也注定经不起金融危机的考验,所以那些落后产业必 定面临着产业转型,即逐步转变为以“高、新、精、尖”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 业为主,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辅助的产业分配格

9、局,那么,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必 定会内迁,尤其是会迁移到技术不发达,劳动力资本和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发展程度相对落 后的城市,所以,那些中西部城市要积极承接产业的转移,加速发展本地区的二、三产业,同时 还要优化城市布局结构,要充分发挥以主体城市为中心的辐射和集聚功能,形成一批城市经济 圈,尤其是在城市周边的城关镇,那将是农民工进城的主要集散地,应该形成一定规模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今年经济工作重点时提出:要 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 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综合承载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10、使其成为拉动内需 的重要增长极。把中等城市作为新一轮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正是贯彻和落实中央这一精神的 具体体现。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比较缓慢,目前城镇化率达到大约 45%(具体是 44.87%),那些 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是 75%80%世界平均 49%的城镇化水平还有很大距离,如果在此基 础上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即使按照年均提高 1.5 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发展,也许大约 30 年 之后,我们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会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要知道,城镇化率每年提高 1 个百分点,意味着约有 2000 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这是伟大的建 设工程,需要不止一代中国人的努力奋

11、斗,这也是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镇化夯实基础 推进城镇化稳步向前发展,必须加强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 市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城市户籍限制,使在城市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 民有序转变为城市居民,真正融入城市。要研究进城农民原有耕地和宅基地补偿政策,使他们 有相应的启动资金能在城市立足和发展。对目前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来说,要切实改善他们 的就业、居住、就医等基本生活条件,并解决好其子女就学问题。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建立 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 w2.2 加

12、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 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第一,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建立在国 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的基础之上的收入差距拉大,是改革开放 30 年的“副产品”之一,今后 我们要更加关注公平和平等。第二,我国正在积极稳步地推进工业化进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的趋势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客 观事实。第三,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允许在一定时期内 存在收入拉大的局面,但是要努力扭转收入分配尤其是初次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占国 民收入的比重,要使社会更加和谐,最终实现在较高国民收入水

13、平基础上的共同富裕。但是, 不得不看到,当前的收入差距过分拉大的趋势是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比较棘手的现实问题,这 也是阻碍改革开放良性循环的一大“肿瘤” 。在我看来,不光要加大收入的再次分配力度,还 要在收入分配的“源头”(初次分配)上下功夫,尽量保护农民工的利益,为他们提供比较优越 的工作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尽快出台法律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改变以往将收入分配偏重 于国家和企业,而不重视居民和个人的局面;积极促进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赋予他们 主人公的地位和身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能够极大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中小城 市建设,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城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另外,初次分配更

14、加注重公平,这就 要求政府加大监督协调力度,在以市场作为人力资源配置基础性调节机制的前提下,适当加强 宏观调控力度,尤其是加大收入分配力度,提高工资水平和城市“低保”水平尽快出台政策千 方百计的扩大就业,及时根据市场景气指数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工资物价指导线,完善市 场自发调节机制,扩大企业招工规模,对企业放宽一些限制,给企业更多的机会去适应市场规 则。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给予员工更大的激励,要提高工资和各项福利 待遇。不仅要能招来人,更重要的是要留住人,使员工真正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 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2.3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促成城

15、镇化的健康发展 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市)找工作遭遇的最大障碍可能就是要承受“非市民待遇” 。他们没 有办法享受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这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城镇化进 程的核心问题。如果即将建立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不能体现广大农民的利益,那么这 样的保障机制就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有效地保障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覆盖全社会尤 其是农民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只要是徘徊 于生存线上的居民,不论你的身份和职业,都应该得到政府的救济和扶持,都应该在社会保障 的范围之内,而民生之本是生活和住房保障。温家宝总理在 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 出

16、“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这就要求政府应该加大保障性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 建设力度,使那些想在城市落户的农民工真正的能够在城市拥有自己的资产资本,如果不解决 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那么就不会对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激励,一旦进城成 为城市户口,就意味着农民将丧失原有的土地和房子,这就剥夺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 进城务工所获得的收入不能够弥补他们进城的一切成本,那么农民肯定不会同意进城的,更何 况现在城市房价居高不下,更是让农民不寒而栗,哪还会有定居城市的决心呢?因此,国家要在 放开由自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商品房价的同时,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建设 力度,保证城镇化的良性循环向前发展,这也是我们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 2.4 加大教育投入,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据有关学者研究,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迁移者克服迁移障 碍的能力越强,能跨越乡界、县界、省界,甚至国界。这说明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其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结果。低下的受教育水平,一方面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 高;另一方面,也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