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美苏争锋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3665382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点美苏争锋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高考历史考点美苏争锋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高考历史考点美苏争锋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高考历史考点美苏争锋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高考历史考点美苏争锋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点美苏争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点美苏争锋(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与当今世界 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必修,考点3 美苏争锋,从近年的高考题来看,本部分通过重大历史事件,考查美苏“冷战”的实质及其影响。考查角度集中在美苏“冷战”以及“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等。从题型看,大多为选择题,综合性的试题不多。注重对“冷战”中重大事件的理解是考生复习备考的关键。,【运用提升】 (2011福建卷)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

2、发动“特种战争”,【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在军事领域美苏的对抗应该是两极格局的形成,即北约与华约的对峙;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在1947年,排除A;抛出马歇尔计划是在1948年,排除B;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D。正确答案C。,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从波罗的海边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只有雅典,放射着它不

3、朽的光辉,在英、美、法三国现场观察下,自由地决定它的前途。受俄国支配的波兰政府被怂恿对德国领土实行大片的、不义的侵占,正在以可悲的、梦想不到的规模把数以百万计的德国,人成群地驱逐出境。在所有这些东欧国家原来都很弱小的共产党,已经上升到同它们党员人数远不相称的主导的、掌权的地位,到处争取极权主义的控制。几乎在每一处,都是警察政府占了上风。到目前为止,除了捷克斯洛伐克,根本没有真正的民主。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年3月),解读:丘吉尔上述演说公开而明确地将整个欧洲划分为东西两大敌对阵营,其目的就是呼吁美英合作,建立同盟关系,共同对付所谓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世界的威胁,从而揭开了“冷战”的序

4、幕。,【运用提升】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国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上述观点表明( ) 美苏对抗中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 美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 这种行为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A B C 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美苏两极格局的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由二战中的反法西斯盟友转变为“冷战”对峙,全面对抗的局面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排除。答案B。,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辨析】(1)联系: 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

5、成部分。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是美国“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国的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苏。,【运用提升】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 A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 D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可知A、C、D三项与之相符,但杜鲁门主义是以政治外交的

6、方式,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援助的方式,因此B项不符合史实。,【背景材料】 “冷战”思维仍然存在 美国芝加哥华语论坛日前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冷战”思维实质上就是霸权主义的一种理论表现和思想方式,它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霸权,是以强欺弱,以牺牲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国家利益。为了实现霸权,没有敌人也要“造”出来一个敌人,甚至在某些“热点”地区去煽风点火,加剧紧张局势,充当世界警察,以达到“一己之私”和维护霸权地位的目的。事实表明,“冷战”思维一日不除,世界就一日不得安宁。只有彻底地批判和摒弃“冷战”思维,世界才能和平发展,各个国家的主权才能得到维护,国际大家庭才能和谐共荣,各国人民的人

7、权也才有根本上的保证。 中新网2010年12月22日电,【知识链接】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比较简表 在美苏“冷战”的同时,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大国在世界局部地区还展开了“热战”,就是以战争的方式或手段实现西方大国的战略意图。相对于“冷战”的非直接军事对抗,我们将这种对峙或战争称为“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就是两大典型。,【运用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 1950年6月25日,南朝鲜

8、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发动了内战。 葛罗米柯、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材料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认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占领。但是,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们在哪一历史要素上有相同的记录? (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材料二、三的观点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这种不同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怎样的突出特点? (3)假如历史兴趣小组利用上述材料研究

9、该历史事件,从史料收集角度看,存在怎样的不足之处?,【解析】 (1)历史事件:朝鲜战争(或朝鲜战争的爆发)。要素:战争爆发的时间。 (2)不同:材料一认为,可能是苏联人策划了这一进攻;材料二、三认为,韩国军队在美国的支持或预谋下发动内战。特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3)缺陷:缺少当事方(朝鲜和韩国)观点的相关史料,缺少该事件相关的原始史料。,1.(2010江苏卷)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10、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世界体系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二战后盟国由战时联合走向分裂对峙的根本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答案D。,2.(2011上海卷)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 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 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在美国作出强硬态度后,苏联撤回导弹,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建立古巴导弹基地是苏联在美苏争霸中

11、发起的进攻行为,但是,撤出古巴导弹,说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以退缩为特征。答案C。,3.(2011广东卷)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解析】解题关键是要把材料信息和当时(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虽然是经济手段,但范围不是局限在欧洲,排除B、D两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是政治军事手段,不符合材料中经济手段,排除C

12、项;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欧洲”、“经济手段”、“苏联”可推断出A项。答案A。,4.(2011福州模拟)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 ) 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解析】分析材料,“条约”应指“华沙条约”。1955年为了应对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被迫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

13、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A项应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B项是雅尔塔体制的影响;D项是杜鲁门主义的影响。答案C。,5.(2011绍兴模拟)“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是“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最有可能作出这个“回答”的人是( ) A罗斯福 B丘吉尔 C杜鲁门 D尼克松,【解析】材料的观点是鲜明地,这个与杜鲁门时期的“冷战”政策是吻合的,答案C。,6.(2011上杭模拟)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

14、高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D雅尔塔体系的长期存在,【解析】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但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材料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世界和平和安全。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这种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下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在主要盟国中,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

15、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 摘自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22日),材料二 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的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摘自杜鲁门关于日本问题在国会上的演说,材料三 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1945年3月,美日签订美日共同防御援助协定,重申“要履行日本政策依照美日安全条约所承担的军事义务”,后又宣布美日应“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 摘自黄安年

16、二十世纪美国史,请回答: (1)材料一所标榜的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质又是什么? (2)材料二所说的“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是什么意思?“俄国人”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行动是杜鲁门给予的“机会”吗?为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恶劣影响何在?,参考答案: (1)目的:消除日本对美国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实质:扩张美国在东亚的势力。 (2)含义:不愿像同盟国占领德国一样分区占领日本。不是。因为苏联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行动是在反攻德国及其占领区的过程中取得的。 (3)变化:由处置日本变为要求日本配合美国的霸权活动并承担军事义务。影响:便利了美国单独控制日本并在东亚扩张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