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龙泉中学、2016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58090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龙泉中学、2016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北省龙泉中学、2016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北省龙泉中学、2016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北省龙泉中学、2016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北省龙泉中学、2016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龙泉中学、2016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龙泉中学、2016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宜昌一中、龙泉中学2016 届高三十月联考历史试题第 I 卷(选择题,共48 分)本卷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 )时期, “ 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 。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中央集权体制B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2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

2、、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 “ 封建 ” 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3在中国古代,常有: “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B隋唐三省体制C宋代两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金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5黄仁宇说 :“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

3、清算慈禧太后为撼。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A性格怯懦B清朝祖制C君主制度D宗法制度6克利斯提尼废除传统四血缘部落而代之以十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由于雅典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这一做法A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B基本动摇了旧

4、的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来源 :Zxxk.ComC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始掌权准备了条件D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2 7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何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A罗马法完全抛弃理性的原则B宗教丰富了罗马法的内容C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D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81688年英国议会政府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新的信用工具 国债的发明。这种公共借贷能够有力地满足紧急需要,其关键是议会负责偿还债务。材料表明A英国国王行政权已经被议会剥夺B财政改革推动了共和制的建立C国债之争

5、是“光荣革命”的导火线D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权力的转移9第二条规定:“各州保有其主权、自由和独立以及国会召开时十三州设有专门授予美利坚合众国的一切权力、司法权和权利。”这一 条款应是选自A美国 1777 年邦联条例B美国 1787 年宪法C 1789 年联邦政府条例D 1791 年国会修正案10托克维尔认为:路易十六统治时期(1774 年即位)是旧君主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有学者认为, 近代中国也曾发生过类似情况,其中最符合材料中托克维尔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1

6、1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 仍有他的自由。 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 , 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材料表明梁漱溟的态度是A赞扬了“五四”民主、科学的精神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C肯定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主张在民主法治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12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 ? 本身 ,革命 ? ,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 ?,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C顺应了中国

7、历史发展趋势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13 “中国军队根据最高统帅部战略决策,在大别山要隘部署了兵力,安设重炮,以迎击陆路进攻之敌;同时,在长江敷设水雷,沿江配备相当兵力,与之节节抵抗,以阻挡日军溯江西上。 ”材料反映的战略部署是A广州会战B徐州会战C淞沪会战D武汉会战14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 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 ,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 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3 A自身实力的削弱B冷战对抗的需要C经济危机的

8、困扰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15 1961 年 6 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 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 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 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 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16 “ ,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时候就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出席;中共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有的竟是在莫斯科召开的, 红军的最高指挥权并不在中国人手里,而在代表共产国际的

9、德国人李德手里。共产党是有铁的纪律的党,党员不但要遵守中共的纪律,也必须遵守共产国际的纪律。”这段材料可以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奉行的基本原则是A共产主义B国际主义C “一边倒”D民主集中制17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

10、协引发人民不满18 “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 “巴黎所希望的政治统一,是所有地方主动的自 愿联合”, “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 “公社”成员的这些主张A说明当时法国是联邦制国家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C折射了 “ 公社 ” 失败的必然D认可了 “ 一票共和 ” 的宪政19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 “ 三次热潮 ” 的相同作用是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C一定程

11、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 1953 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 26, 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 万人选代表1 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 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 人。这一规定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来源 学科网 ZXXK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21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 订后,

12、 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4 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 因时局动乱, 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22据宋史 .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路(行政单位)贡绢州数该路州数贡绢州所占比例河北东西路29 38 76.3% 京东东西路12 19 63.2% 京畿、京西北路8 11 72.7% 小计49 68 72.1%(占全国总州数的21%)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

13、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23唐代经济学家陆蛰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 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D明清实行“田赋征银”来源:Z*xx*k.Com24 “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 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 自己穷困潦倒。 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 如果引用这段材

14、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论题的论据A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论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C论英国何以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D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40分)25 (2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

15、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 整治, 以保证国家命脉一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5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材料二: 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 世纪 80 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 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 家。自 1780 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 年建成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 年)

16、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摘编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和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古代扬州 繁荣的背景。 (14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衰”和曼彻斯特“兴”的原因。(11 分 ) 来源 学。科。网 26 (1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