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故事文档(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34756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楹联故事文档(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楹联故事文档(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楹联故事文档(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楹联故事文档(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楹联故事文档(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楹联故事文档(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楹联故事文档(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楹联故事 1、 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 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 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 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 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 忽见墙上有一对联, 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 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 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只 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 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 细 必有 粗 ,有 羽

2、 必有 毛 ,有 家 必有 野 ,有 禽 必有 兽 ,有 砖 必有 石, 有 后 必有 先 ,有 死 必有 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 生改写一下吧。 “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 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 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 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2 、哑联兴味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 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 2 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 不禁大 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

3、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 3、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相传,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 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 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 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 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 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 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娘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 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 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 “ 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 “

4、你懂个屁! 爹 对 妈 不是十分工整吗? “ 3 4 、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 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手舞足蹈。这时,四川 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 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 不禁哑然失笑。 文人故意问道: “ 笑什么? “ 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 子说: “ 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 文人听了 “ 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 “ 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 5 、纪晓岚释对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照例少不了连 句答对。纪晓岚

5、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 不以为然,说道: “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 友人道: “ 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 晓岚半信半疑,问道: “老兄的出句 竟如此之难? “ 友人道: “ 一般。 “接着,念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 对!“ 友人不解地问: “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 晓岚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4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6 、斗鸡山上得绝联 相传,古时有一位秀才来游桂林名胜之一斗鸡山。他在山上纵目观望, 觉得处处可爱,连山名也觉得

6、新奇可亲。他一面游览,一面念念有词,不知不觉 地哼出一句对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 但是,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 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 忽然来了一位白发长 者。秀才定睛一看, 来者正是他的启蒙老师。 因而高兴万分。 师生二人叙礼之后, 秀才说出内心的苦衷。老师对他说:“ 你的上联是回音对,正读反念,其音其义 都是一样。“ 秀才问老师可有佳对?老师说: “ 我刚才游了龙隐洞, 何不以此来对! “ 说罢,念道: 龙隐洞中洞隐龙。 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此乃天赐绝对矣! “ 7 、昆明大观楼对联 作者是清代康乾时诗人孙髯,著有永言堂诗文集,三原县人,后迁居云 南。他厌恶清朝官场的黑暗,不参加

7、科举,终身贫困潦倒,晚景更惨。他写 的大观楼联寓意深刻,为人所爱。联云: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 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里就凤鬟 5 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 三春阳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 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 朝云,便断碣残碑,却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 一枕清霜。 半副对联慑群魔 十九世纪末, 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

8、了天津和北 京。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 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 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政府的代表说:“ 对联,是贵 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 对不上,也应如此。 “ 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 琵琶琴瑟 “ 四字上面,共有八个 “王“ 字,用来指代 “ 八国联军 “,同时,也 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 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 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眼

9、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 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 魑魅魍魉 “ 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 联语不仅对仗工稳, 而且以蔑视的 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 小鬼“ 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 其它 6 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 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 对联” 是诗词形式的一种演变,是民间喜闻乐道的民族文学 形式之一,相传始于五代,自宋以来不断推广,作为客室书斋的 装饰及庆吊之用,成为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 一 解放前,湖南湘乡有一所庙宇,庙门破败,菩萨也满身

10、剥落, 但求财抽签者仍络绎不绝,有一年正月初一,庙宇门上贴了这样 一副对联: 我若有灵也不至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 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 二 乾隆年间,京城工部失火,皇上命大司空金简召集民工重新 建造,当时京城便流传一句上联: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此联包含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因此很久没人对得出来。有某 中书对人说: “ 除了我老乡纪晓岚,没人可对出此联” 。于是他登 门请求纪晓岚。纪想了一会,微笑着说“ 不是很难,只是对出来 7 有妨先生 ,你看怎么办? ” 中书急忙说 :“ 无妨无妨 ,能对出就好 。” 纪晓岚于是对道: 南人北相中书君什么东西 那中书羞愧而去,一时间京城中到处

11、传为笑话。 三 浏阳北乡有位老先生善做对联,有一商人 ,父母去世后合葬, 误将父葬西边,母葬东边,违了旧时规矩,商人便在坟前立二石 柱,准备写一对联以求补正,遍请乡中通文墨者,皆曰不能,最 后请到这位老先生,老先生笑着说:“ 试试看。 ” 随即提笔写道: 生前既不离左右 死后何必分东西 观者无不赞赏。后来,南邦寺死了个老和尚,有人又请老先 生写对联,说: “ 南邦寺死个和尚。” 老先生随手写下: 南邦寺死个和尚 来人大惊: “ 我讲的是句话,你怎么写上去啦?” 老先生笑笑, 又挥毫写道: 西竺国添一如来 来人合掌称妙。 四 8 明翰林学士解缙常用诗文对联作武器,嬉笑怒骂权臣。他身 才短小,有位

12、权臣在一次宴会当众取笑他,出一上联让他对: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稍加思索,立即反击: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在座者皆相视而笑。 五 昆山人归元恭,家甚贫,门户破得不能关,桌椅坏得不能用, 只好用绳子勉虽捆扎住,某年除夕,作联云: 一枪戳出穷鬼去 双钩搭进富神来 横批: 结绳而治。 六 清朝未年,北京某街住有不少亲王及太监,此辈欺凌居民, 又多秽闻丑事。刚好街口有一座土地庙,内有土地公土地婆两 端神像。一天夜里,有人于庙门两侧贴上一联云: 这一街许多笑话 我二老从不作声 9 见者捧腹。 七 官场上,一般官吏对上司均尊称为“ 大人” ,自称 “ 卑职” ,有人 将这两句口头禅缀成一联嘲讽: 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三十六天宫替 玉皇大帝盖瓦 卑职卑职卑卑职卑职万分该死死落十八层地狱为 阎罗老子挖煤 八 有一秀才,平日不是死啃书本就是呤诗不停,一日到野外漫 步,恰遇一老农挑一担竹箩去卖,秀才诗兴顿起,高声吟道: 大箩是箩小箩也是箩小箩装进大箩里两箩合一箩 秀才吟罢十分得意,对着农夫吟来吟去。农夫听得厌烦,刚 巧有人抬棺材走过,便也对着秀才吟道: 棺才(材)是才秀才也是才秀才装进棺才(材)里两 才合一才 秀才听罢大惭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