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聃-《罗素传》读后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29315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聃-《罗素传》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李聃-《罗素传》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李聃-《罗素传》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聃-《罗素传》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聃-《罗素传》读后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关系学院陈橙 2009200625 伟人即是宝藏借经于罗纳德 W克拉克罗素传人何时才会认识到,真诚原是坚强不屈的气质?我不知道将来谁是为我写传的 人,但是我希望他“顺其天性运用辞藻” ,把传记写成多少像这样子:“我不是神态庄 严地彩色玻璃圣徒像, 只为了教诲别人而存在; 我的存在是出于自我中心, 我做的许 多事令人遗憾,我不尊敬可尊敬的人,有时我装作尊敬他们,那是欺瞒。我说过谎, 耍过虚伪, 因为假如当初我不这样做, 人家早不允许我做自己的事了;可是我死之后 再不需要继续虚伪。我憎恶虚伪的谎言:我爱生活,爱生活中实在的人,想除掉妨碍 人爱人的虚假一套, 去爱那实在是实在的人。 我崇尚欢乐和

2、自发; 一旦真正的东西能 为人容忍,我相信天性定会引发人的真正美德。 伯特兰罗素致奥托琳莫雷尔贵夫人罗素生平 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 也是 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生于英国威尔士莫矛斯郡特 雷莱克一个贵族世家。父母是思想激进的自由主义者,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祖父 罗素伯爵是辉格党(自由党前身)著名政治家,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两次出任首相。 罗素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他是在祖母照管和教育下长大的。家庭的自由主义传统 和祖母的独立不羁的性格对罗素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罗素的童年很孤寂,他 经常

3、在家中荒凉失修的大花园里独自散步冥思,是大自然、书本和数学把他从孤独和 绝望中拯救出来,特别是对数学的迷恋,成为他的主要兴趣。 1890 年,他考入剑桥大学,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大学前三年,他专攻数学,获 数学荣誉学位考试的第七名。第四年转攻哲学,获伦理科学(当时的哲学)荣誉考试 第一名。 1908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910年,任剑桥大学讲师, 1914年又任该校三 一学院研究员。 1949 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荣誉研究员。其间,他多次去美国讲学、 访问和演讲。 20 年代初,曾到中国讲学一年。50 年代后,主要是从事社会政治活动。 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

4、义为终生职志。作 为哲学家,他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无论 等几个阶段。他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由数理逻辑出发,建立起来的 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对真理的求索中, 罗素从无门户之见,善于向各方面学习,善于自我省察,不断修改自己的观点。但他 又从来不是关在书斋里不问世事的学者。从青年时代起,他一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 动,追求并捍卫社会主义。1895 年,曾两次访问德国,研究“德国社会主义运动 “,同 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人交谈过。1920 年访问苏联,会见了列宁。他还是一个举世闻 名的和平主义者,第一镒世界大战期间

5、,由于反战宣传而被判刑六个月。50 年代,他 抗议氢弹试验,发表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961 年,因主持反战静坐示威, 89 岁的罗素和他的妻子一起被判两个月的监禁。他支持希腊和巴基斯坦人民的解放运 动,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1966 年他与萨特等人组织 “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1968 年,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1970 年抗议以色列发动中东战争。 罗素一生著书多达七八十种,论文几千篇,广泛地涉及到哲学、数学、科学、偷 理学、社会学、政治、教育、历史、宗教等诸多方面,享有“百科全书 “式思想家之称。 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与怀特海合著,三卷本, 1910-1913) ; 哲学

6、问题(1912) ;国际关系学院陈橙 2009200625 我们对外间世界的知识(1914) ;社会重建原理 (1916) ;神秘主义与逻辑 (1918) ; 自由之路(1918) ; 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与实践 (1920) 、 心的分析(1921) 、 物 的分析 (1927) ; 婚姻与道德(1929) 、 教育与社会秩序(1932) ; 权力论一 个新的社会分析 (1938) ; 西方哲学史 (1946) ; 人类知识之范围及其极限(1948) ; 权威与个人(1949) ; 我的哲学发展(1959) ; 西方的智慧(1959) ; 罗素自传 (1967)等。罗素的大部分著作都能把理论的深

7、刻性和表达的通俗性结合起来,既有 亚里斯多德、黑格尔的思辨性,又有伏尔泰、达芬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那种文采。 其流畅清新的散文在英国文学中也享誉甚高。 1949 年,罗素获得英王六世颁发的最高“荣誉勋章 “;1950年,为了 “表彰他所写的 捍卫人道主义思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被授予诺贝 尔文学奖; 1960年,获丹麦索宁奖。瑞典学院高度评价了他作为“人道主义与思想自由 捍卫者“的斗争精神, 认为“罗素的哲学具体地体现了诺贝尔先生创立这个奖的初衷,他 们对人生的看法是十分相似的,两个人不但都接受怀疑论,而且都怀有乌托邦的思想, 并且由于对当前世局的忧虑而共同强调人

8、类行为的理性化。“( 颁奖辞)1从罗素的经历来看,有以下几个值得借鉴的关键点。 一罗素性格的养成 罗素 2 岁时,其母亲和姐姐去世;4岁时,父亲去世。罗素便由其祖母抚养。在祖 母构建的教育体制下面,由家庭教师执教,加上独居一室而养成的孤傲,以及祖母怕 他染上不良习惯而对他与别的孩子接触的限制,促使罗素只知道一味的看书学习,其 专注的程度近乎有害。他年轻时写的文章,每一页都用工工整整有如铜板印刷的笔体 写就,已经显示出罗素写作的两大特点:从一个思想过渡到另一个思想的逻辑性以及 下笔如行云流水、无需更动一字的腹稿功夫。缺乏感情的寄托,年轻的罗素努力寻求 知识的归宿,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探求必然。他的探

9、求首先从数学开始,然后又转向哲 学。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让罗素缺少和别的孩子打成一片的交往,对性也一无所知。而且, 罗素祖上两支都出身显赫,是统领一方的豪杰,这并非天赋权利,而是一种使命责任。 领袖的风范要求深藏情感而不外露。 “同很多罗素家族的人一样,潜心研究思辨哲理的 愿望时刻在和与生俱来的对权利的渴望角逐,在与同样强烈的誓为国家尽忠效力的家 族责任感一争高下。”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罗素后来的行为反弹是巨大的。 罗素有本事摆脱人之常情的羁绊而无任何内疚之感,虽然他的冷酷无情常常是出于 学术方面的原因而非个人原因,但还是很容易引来铁石心肠的骂名。甚至在早年的情 书中“满都是严厉的批评” 。 罗素

10、对事物持质疑的态度, 并进而溯本穷源。当宗教触犯了他的理性,使他不得不 告别宗教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抚慰是,他即全神贯注于数学的研究。随着他应考数学荣 誉学位而深入研究,他发现欧几里得几何学未尽推理证明的疑点,“教我微积分的先生 并不了解其基本定理的有效证明,知识试图让我接受这种似是而非的定论,说这是信 与不信的问题”,这让罗素非常失望而且无奈,转而进攻哲学领域。 罗素崇尚自然天性,他甚至在给妻子艾丽丝的信中详细讨论未来性交的情节。 罗素的信件反映出他与女人的接触与他对学术研究的智慧之火之间有着扯不断的 联系。艾丽丝对罗素所产生的影响使罗素得以集中精力于德国的社会民主主义一 书的写作;与艾丽丝之间

11、感情的破裂促使罗素写成了自由人的崇拜这篇名文;他 由此陷入了感情的困顿,但却又因此能够全力投入数学原理一书的写作;而奥托1http:/ 国际关系学院陈橙 2009200625 琳夫人,对罗素一生不断产生影响的女性,在罗素将他研究重心从数学逻辑移向哲学 的时候给她以极大的鼓励。二罗素初上剑桥时( 1890) , “害羞又自命不凡”,后来怎样成为享有巨大把握听 众能力的演讲大师? 让我们看一段关于罗素在三一学院讲课的描述:“颀长挺拔的身躯,合体妥帖的长 衣,手中的讲稿,与同他的年龄也许不相符合的坚毅与活力一起走向讲台。他年纪的 某种征象,显示在他脸上深深地皱纹和他面部肌肉间歇性的颤动中。但他的举止

12、却永 不停息的充满青春活力。课后你留下的印象是,他眼睛生气勃勃地闪动。他快速有力 的动作绝没有现实老年中风的任何迹象,显示出的只是他心灵与感觉的旺盛活力。” 剑桥辩论协会的作用是可观的。该会的会员们渴望进一步深入探讨哲学的深层问 题。它给罗素一种社会精英的归属感,一种知识界的同志情谊以及为了以后在这个世 界上有所作为、韬光养晦、秣马厉兵的感觉。这些都开始抵消他在彭布罗克庄园所受 的负面影响,至少部分解决了他与同龄人在精神心灵上几乎隔绝的状态。 参与社会实践无疑是一个更大的助力。 他在支持反征募团体期间, 用尽了他的经历, 没有留下任何使他精神不好的东西。而且,当一种情感不再起作用时,他能够抛弃

13、这 种情感,并用一种情感之下的冷静理智取而代之;能用个人实践的例子,去为公共目 的服务。他到南威尔士做旅行讲演,穿行于那些灰色的村庄,与工人阶层进行广泛接 触。他写道: “我自己要把我所期待的斗争进行到底;但这是值得的。 我喜欢这一切 , 很晚以来我对我自己才有所发现。我沉着而清醒,我自己内部不再有不能实现的东西 的情感,它曾经是一种长久的折磨。我不在乎当局会对我做出什么,他们不再能够阻 止我。以前,我既感到恶心,又感到只能被动地服从;现在,我感到积极向上,并对 我的积极性感到满足。我一点也没有内在的不和谐,没有任何东西真正地让我觉得麻 烦。 ”这真是一种令人欣羡的状态顺从本性,奉献于追求的事

14、业。“既然选择了前 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三罗素这样指出大学生的弊病: “他们热请而又渴望获得知识,但是他们所知不 多,缺乏训练,而且很懒,梦想着别人能够把知识灌进他们的大脑,而自己可以毫不 费力。 ” 虽然罗素对中国的看法非左即右,要么崇拜得五体投地, 要么贬得一文不值, 但是 这句评价是很犀利又贴切的,也许连我们本身还未曾注意到。 我们都知道要广泛阅读, 要勤于实践,但是我们从不这样做。 我们抱怨没有 practice 的机会,只是由于我们没有把握机会。我们渴望成为鸿儒,渴望博采众长内外兼修, 却又在知识的宏伟殿堂前望而却步。我们想象着成为理想中的楷模需要有哪些品质, 也只是想象,抑或YY 而已。 以前炒得很火的某种可以将压缩了知识的芯片植入人大脑的构思,现在想来或许就 是出于这种惰性思维。 就我自己而言, 从小生长于三代信奉宗教的家庭,又耳濡目染着中国传统文化 二者都或多或少有着“避世” “归隐”的思想。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 “天人合一”、 “浩然之气”等传统哲学思想根深蒂固,这也成为一种抱怨和逃避的借 口。相信命格,相信因缘,相信冥冥之中自有真理,固然可以活的更加随和坦荡,但 也因此失去了上进拼搏的气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