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17424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9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毒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毒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毒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毒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毒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毒理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毒理学复习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 页毒理学复习资料1理学研究毒物的科学。主要用于对外源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2.毒物与剂量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3.外源化学物外界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生物体呈现特定作用的化学物质 。4.内源化学物机体内已经存在或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5.研究方法:动物试验(外推到人)、人体试验(志愿者,是受控的临床研究)、 人群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可将动物实验结果在人体上验证)。6. 剂量 -反应(效应) 关系:毒物剂量与引起生物学作用的发生率(作用强度) 之间的关系。通常,随着剂量的增加,其导致的生物学作用发生率或作用强度随之增加或减

2、少。7.动物试验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8.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根据来源可分为四大类:(1)天然物、(2)衍生物贮存或加工过程中产生(3)污染物、(4)添加剂外来的9.天然物分植物性与动物性有害物质功能团如植物酚类醌类、香豆素类、 黄酮类、 木酯素类、鞣质、生理作用物质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多从植物或中草药中提取。产生毒素的如生氰糖苷、致癌物如苏铁素、抗营养物如外源凝集素( 1)植物性有害物质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代谢物(2)2. 动物性有害物质,人类食入的动物性食品从毒理学的角度可分为三类:本身无毒的,如食用凉拌螺肉、条件有毒(有时候有毒),这些动物性食品尤其要高度注意、本身有毒的, 如河豚鱼。

3、 我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10.衍生物衍生毒物是食品在制造、加工、或贮存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有毒物质(有毒反应物) 。来源及种类:采用烟熏、煎炸、烘烤、焙炒等工艺加工食品,会产生一些有毒和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杂环胺,N-亚硝胺等。11.污染物食品可从多方面受污染如空气,水,土壤及其他的植物。12.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物的品质或色、香、味、形,以及为防腐和加工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学合成剂或天然物质。包括:营养强化剂;防腐剂、抗氧化剂;色素、香料、漂白粉、增味剂、甜味剂、疏松剂;消泡剂、脱膜剂、乳化剂、稳定剂;以及生产辅助材料如盐、碱等。食品添加剂大

4、多有毒,“天然”不等于无毒,若超量使用,更可引起中毒。13. ADME 过程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从外源化学物接触机体开始,经过吸收(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四个过程,该四第 2 页 共 2 页过程称之 ADME 过程。它也是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也称为毒物动力学,因此毒物动力学常写成ADME 过程。14.生物转运指毒物动力学中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即为外源化学物在 机体内量的改变过程。15.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即为外源化学物

5、在机体内质改变的过程。16.脂/水分配系数: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度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之比(亲脂性/亲水性),其越大越易透过生物膜, 但过大也不易透过, 只有脂溶性和水溶性均高的物质容易透过生物膜。17.毒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易化扩散、滤过扩散):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顺浓度差转运,不耗能,没有饱和限速, 不受其他转运物质的竞争性制约。分为简单扩散、滤过(亲水性孔道)和易化扩散(脂质不溶物的载体转运)主动转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浓度差转运,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膜动转运(如吞噬、胞吐、胞饮):18.外源化学物(脂溶性兼水溶性毒物)主要经单纯扩散的方式经生物膜转运非脂溶性

6、或脂溶性很小的外源化学物主,主借助易化扩散方式实现转运水及一些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质的外源化学物主通过滤过方式完成生物转运颗粒物和大分子物质通过膜动转运实现生物转运19.生物转化有两面性(二重性)代谢解毒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形成低毒或无毒代谢 物的过程称为解毒反应或代谢解毒。代谢活化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形成毒性更强的代谢物的过程称为代谢活化。20、肝脏毒物生物转化的重要器官,含有参与毒物代谢重要的酶系(如细胞色素P450酶),该酶系参与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21.剂量 -反应(效应)关系(P26) :毒物剂量与引起生物学作用的发生率(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通常,随着剂量的增

7、加,其导致的生物学作用发生率或作用强度随之增加或减少22.剂量 -反应(效应)关系是评价化学物的毒性和确定安全接触水平的基本依据。测定该关系是毒性试验和化学物质安全评价的基本内容之一。23.剂量 -反应(效应)关系曲线(P26) :以剂量为横坐标,引起生物学作用的发生率或作用强度为纵坐标,可获得相应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曲线。24.效应:机体接触一定剂量毒物后所引起的生物学改变(损害作用)。属于量反应,可用一定计量单位表示,如体重、血压等的变化。针对个体。25.反应:某种效应个体在暴露毒物的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属于质反应,如死亡、肿瘤发生等,可用百分比或比值表示,通常用“有”“无” “正常”“

8、异常”等描述。针对群体。第 3 页 共 3 页26.剂量 -反应关系可以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量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质反应的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不同剂量下的生物效应)。27.剂量 -反应关系曲线28.剂量 -效应关系曲线29.表示毒性损伤的指标毒性上限参数(致死剂量)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参数毒性下限参数(阈剂量)在急慢性毒性试验中,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无有害作用的最大剂量的参数毒作用带表示毒物作用特点的参数,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安全限值:即卫生标准,是对各种环境介质(空气、土壤、水、食品等)中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性有害

9、因素规定的限量要求30.毒性上限参数绝对致死剂量 /浓度 (LD 100 /LC100 ) :指毒物引起受试实验对象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半数致死剂量 /浓度 (LD 50 /LC50 ) :指毒物引起受试实验对象死亡50%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剂量 /浓度 (LD01 /LC01) :指毒物引起受试实验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最大耐受剂量 /浓度 (LD0 / LC0) :指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31.毒性下限参数阈剂量 : 化学物引起有害和非有害效应的最小剂量。有急性阈剂量(Limac) 、慢性阈剂量(Limch)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

10、 :能检出外源化学物毒性效应的最低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 :用最敏感的方法未能检出外源化学物毒性效应的最大剂量阈值,也称最大无作用剂量(MNEL) 32.安全限制日容许摄人量 (ADI) :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的总量(成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NaCl 6g ) 最高容许浓度 (MAC) :某一外源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浓度(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汞0.001mg/L )可耐受摄入量 (TI) :指没有可估计的有害健康的危险性对一种物质终生摄入的容许量(血铅700mg/L 时,出现昏

11、迷、惊厥等铅中毒脑病表现)参考剂量和参考浓度是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对非致癌物质进行危险性评价提出的概念。参考剂量 (RfD) 和参考浓度 (RfC) ,是指一种日平均剂量和估计值。人群(包括敏感亚群)终身暴第 4 页 共 4 页露于该水平时, 预期在一生中发生非致突变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很低,在实际上是不可检出的。33.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 (Zac ) 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Zac =LD50 /Limac 意义: Zac 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慢性毒作用带 (Zch ) 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

12、量的比值Zch =Limac /Limch 意义: Zch 值大,说明Limac 和 Limch 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34.过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也称之为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是机体对毒物产生的一 种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这种过敏性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过敏原。35.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ion) : 指机体对毒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36.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归纳起来分为毒物、环境、遗传因

13、素。37.天然有毒物质的中毒条件遗传原因食物成分和食用量都正常,因遗传原因而引起症状。过敏反应食物成分和食用量都正常,因过敏反应而发生症状食用量过大食物的成分正常,但因食用量过大引起的各种症状。食物成分不正常食物含有毒成分,可因食用量过大引起38.植物中的天然毒素227 动物中的天然毒素39.衍生毒物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 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也称有毒反应物(toxic reactive product )包括 ;苯并 芘 、杂环化合物、硝酸盐和亚硝酸盐、N-亚硝胺40.污染物食品可从多方面受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他生物等。主要介绍三方面:生物污染物黄曲

14、霉毒素(AFt)根据其在紫外光下可发出蓝色或绿色荧光的特性,分为黄曲霉毒素 B1、 B2、G1、 G2、 M1、M2 。其中以 B1 的毒性最强,损坏不违肝脏详见ppt 化工污染物对全球的大气、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的工业污染物主要是多环芳烃(PAHs) 、多氯联苯( PCBs)和二恶英等,这些物质在人类周围环境中的聚集和循环具有全球性的意义。此外其他如铅、汞、镉等重金属也是比较主要的工业污染物。农兽药污染急性中毒:导致死亡、终生残疾;慢性中毒:神经系统失调,破坏人体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内分泌紊乱。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41.一般毒性作用,也称基础毒性,它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剂量,一定接触时间

15、和接触方式下对试验动物产生的综合毒效应。第 5 页 共 5 页42.是指大剂量或高浓度一次或24h 内多次给予实验动物染毒后,研究短时间内化学物对实验动物所引起的各种毒效应的实验方法43.选择实验动物的总的原则 尽量选择对化学物毒性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敏感动物)价格较低,易于获得,且实验经济易于饲养管理,试验操作方便品系纯化,适宜清洁级别(影响因素易于控制)多选用初成年动物(健康未受孕),无特殊要求时雌雄各半繁殖生育力强,数量大能够保障供应。选择多种动物,最好两种以上,一种为啮齿类,一种为非啮齿类。一般选择最多的是鼠类,常用大白鼠和小白鼠遵循:相似性、可靠性、重复性、可控性、经济性原则44.外

16、来化合物一次性进入机体之后,可经代谢或原型排出体外。但当外源化学物连续或反复多次地与机体接触,在其吸收速度超过生物转化和排泄的速度时,在体内的总量就会逐渐增加并贮留, 这种现象称为化合物的蓄积作用。蓄积作用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实验动物亚慢性或亚急性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当用化学分析方法能够测得机体内存在该化合物或其代谢产物时, 称之为物质蓄积。但是有的化合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数量极微,在多次接触一定时间后, 尽管不能被测出,却会引起损害累积现象,导致功能或形态的变化,此时称之为功能 (机能 )蓄积 /损伤蓄积。是一种慢性中毒现象。45 蓄积毒性试验方法蓄积系数法20 天蓄积试验法成年大鼠或小鼠随机分为5 组, 每组10 只,雌雄各半。各组剂量分别为LD50 的 1/20、1/10、1/5、1/2,另设溶剂对照组。每天灌胃一次,连续20d。然后观察7d。结果判定:若1/20 LD50 组已出现死亡,且各剂量组动物死亡呈剂量-反应关系,则受试动物有强蓄积毒性。若1/20 LD50 组无死亡,但各剂量组死亡呈剂量-反应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