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15997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平和正兴学校2011 届语文复习资料1 本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 , 也”表判断。“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 (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 “,也。 ”判断句

2、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 资治通鉴 )“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战国策齐策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如:环滁皆山也。 ( 醉翁亭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陈涉世家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

3、楚将项燕。( 史记 ?项羽本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5. 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 (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

4、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6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 ) 二、 被动句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

5、总结文言文中, 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 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 “受 , 于 , ”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 , 所 , ”(“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

6、“ , 为所 , ”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 , 于 , ”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 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

7、来判别。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资治通鉴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省略句(1)主语省略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淆之战)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 ?七月 )(2)谓语省略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 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屠惧,投(之)以骨。( 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臣与将

8、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四、宾语前置1、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这类宾语前置, 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 “不”、“未” 、 “无” 、 “毋”、 “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时人莫之许也。 ”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平和正兴学校2011 届语文复习资料2 硕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

9、传 ?宣公十五年)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 “何”、 “奚”、 “安” “曷” 、 “胡”、 “恶”、 “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 动词的前面。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权知其意,执肃手曰: “卿欲何言?” 赤壁之战3、用“之

10、”、 “是”等助词作标记将宾语提前。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效法哪一个古代)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4、介词结构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

11、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 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 ?氓 诗经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方位词、 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 ( 史记项羽本记 )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五、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 +定语 +者或中心词 +之+定语 +者 楚人有涉江者。 (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2、 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列子2、中心词 +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 +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六、介词结构后置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以“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

13、秦师 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 ?静女 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七、谓语前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 。 愚公移山列子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 , 我少年中国。八、固定句式1、 “以为、以, 为 , ”意思是“以为、认为、把, 当作、

14、用, 做 , ”。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2、 “, 之谓也、其 , 之谓也(乎)”意思是“说的就是 , 啊”。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 ?秋水)3、 “, 孰与, ”、 “, 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意思是 “和相比,谁”例如: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平和正兴学校2011 届语文复习资料3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

15、”、 “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例如:救赵孰与勿救?( 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4、 “如, 何”、 “奈, 何”、 “若, 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 怎么样”、 “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 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5、 “得无 , 乎(耶)、无乃 , 乎”意思是“该不会、莫非、恐怕(只怕), 吧”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6 、 “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难道不 , 吗?”例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吾射不亦精乎?( 卖油翁)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7 、 “何 (奚、曷 )以(用 ), 为”“何以为”“何, 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