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07607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竞争能力和协调发展的目标,到 2010 年,要“集聚优势资源,形成一批在全球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和 产业园” 、 “依托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 发展的产业格局”,这是信息产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央精 神的重要体现。 为实现这一目标, 未来几年, 信息产业部将重点加强产业基地和 产业园建设, 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式发展;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区 域产业差异化发展。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已成为 “电子强国” 战略实施的 重要举措。加快推动产业由大到强转变, 是新时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

2、发展的 核心任务。“十五”期间,信息产业部将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 设作为加快产业战略转型的切入点和重要举措,开展了大量工作, 并取得明显成 效,共认定了九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38 个产业园。到“十五”末,九个 基地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行业产业规模的近八成,工业增加值和利税总额占 全行业的比重均超过四分之三。 基地内汇聚了绝大部分的国家和部省级研发中心 以及众多跨国公司研发机构, 拥有一批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 企业集团, 在核心基础产业发展和部分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上处于“先行者” 的 地位。经认定的38 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涉及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 路

3、、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领域,是各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 产业聚集区, 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三年的建设, 国 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产业链日趋完善,优势企业、 先进技术、 高端人才 和资金不断涌入, 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产业基地和园区已成为我国 信息产业“走出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十 一五”期间,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将继续成为强国建设的主要载体。“十一五” 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入“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基地和园区建设, 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 完善产业链,优化发展环境,对于加快优势骨干企业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

4、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信息产业 “十一五”规划也将其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加以推进。“十一五”期间,国 家将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并 落实支持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发展政策,重点加强对基地和园区 在发展规划、自主创新、国际合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行业指导,加大对基地 和园区发展所需资金、人才等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共性技术与信息服务平台、 关键技术研发以及自主创新、 重大产业化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信息产业 部将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实行动态调整的管理,适时调整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和产业园的认定条件, 进一步规范对基地和园区的申报、认

5、定、考核及相关管理 工作,不断提高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管理水平,增强基地和园区的竞争能力,推 动基地和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 此外,在推动基地和园区建设中, 将更加注重引导当地和外部优势资源集聚,在 产业投资导向上要重点围绕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建设, 进一步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实现集约发展。三、发挥区域 比较优势,促进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产业格局的形成。党中央、国 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崛起、加快东部地区发展”的总体区域发展战略,并将在“十一五”期间率先在

6、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机 制。信息产业也将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在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区域协 调发展,力争在差异化、互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发展的协调互动机制,在 更大范围内延伸和壮大产业链, 优化产业布局。东部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 要继续发挥产业发展“排头兵”的作用,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不断 优化发展环境, 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建设 高水平的产品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实力,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产业带。 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要根据实际情况,因

7、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抓住产业新一轮转移的 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在劳动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 产业转移, 依托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若干特色鲜明、 辐射和 带动性强的产业聚集区。 我国大都市圈产业布局规划与发展趋势分析我国一些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 展战略、城市规划与建设、 产业布局等方面涌现出很多新的思维和观念,颇具活 力。一、调整空间布局支持城市地位全面提升以上海为例,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其已形成了明确的产业目标和与之相 配合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1999年版的总体规划中, 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 “我 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 国家历史文化名

8、城, 并逐步建成国际经济、 金融、 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和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之一”,围绕这一定位,还提出“城郊并 进,增强综合竞争力”, “中心城区主要是完善功能,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主要 是加快发展, 体现综合经济实力”, “注重郊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建设,强化中心城 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相互推动、多中心发展的新格局”, “郊区建设起点高、 模式新、规模大的综合性开发区,成为吸引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 制造业等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全方位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上海把建设金融中 心的最终目标定位于亚太区域全能型国际金融中心,近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9、的发 展模式定位在“国内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期” ,因此,总体规划将金融、 保险、商业、贸易服务等职能主要布局在中央商务区和四个城市副中心,并重点 突出浦东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建设。2.强调工业发展的作用,从市域整体上安排支柱产业布局。通过空间与用地 布局引导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聚集,总体规划为石化、钢铁、汽车、造船、高等 教育、出口加工、高科技等支柱、骨干产业的发展安排了明确发展空间,如积极 引导工业性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项目、重大项目进入“1+3+9”地区,即浦东 新区、闵行、漕河泾开发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以及9 个市级工业区;同时上海 十分重视城郊工业一体化,引导乡镇工业逐步向市级、区县

10、级工业区集中发展, 为郊区经济发展明确了一批重点小城镇,因此,上海区县工业增长强劲,2002 年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4%。3.积极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空港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开辟大小洋山集装箱深水港区; 形成以浦东国际空港为主、 虹桥空港为辅的组合 型空运枢纽格局; 建设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 支持两大国际枢纽所需的相关服务 与配套设施。4.重视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区位。对国家沿海铁路和沿海高速 公路的选线,上海采用了浦东方案,突出了浦东在区域开发中的“龙头地位”, 改善了浦东与江浙两省的联系条件; 四条轨道交通市域快线与规划的各个重点产 业区、新城与城市中

11、心区域直接相连,有力地支持了产业的空间展开。二、新城区的规划与发展趋势我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而其中大城市 的地域空间结构变化最为明显。由于用地广阔、限制因素少、区位优越,大城市 边缘的新兴城市化区域得以在短时间内崛起,发展成为大城市对外开放、 产业结 构调整的先行区域, 成为大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目标。这种现象在沿海地区十分 突出, 如广州以大量的规划研究和空间结构、 用地布局调整来适应其在基础产业、 制造业、空港、航运、商贸业和高等教育、会展业等诸多产业领域的重大结构性 调整,利用番禺、花都撤市改区的机遇,大胆而坚定地大踏步南拓,拉开空间框 架,在南部的番禺沙

12、湾水道以北构建南翼大组团,开辟综合性广州新城区, 吸纳 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新兴产业,建设广州新大学园区和广州新城, 形成生活居住、 休闲度假、 商贸、旅游和新兴产业的综合性中心功能区和外贸加 工区;其中南沙新城主要以工业、 物流业、科学技术三项职能为基础带动整个地 区发展;在东部珠江口滨海地带, 高标准规划生态型滨海新城区。其他还有上海 的浦东新区,青岛的东部新区、苏州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也都比较成功和令 人瞩目,特别是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对北京更具借鉴意义。经济快速发展及大城市地区交通、区位、政策等因素的变化, 带来大城市边 缘区域空间结构的改变, 打破了原有大城市地域空间结

13、构系统的平衡,产生新的 城市发展形态,即由大城市原有的同心圆圈层扩展形态走向分散组团和轴向发展 形态,最终形成带状城市,实现跨越式空间发展。(作者: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 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 未来经济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 2003-10-20 00:00:00 摘要过去发展经济、引导经济布局,不太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较多地讲经济 效率,较少地讲生态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理念, 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多一点和为贵, 少一点斗争哲学; 多一点顺其自然, 少一点人定胜天。 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脆弱, 再与自然 “斗“下去, 太危险了。科学发展观是在尽可能不

14、改变或尽可能减少改变自然的前提下实现经 济的发展,从迫使自然与人口分布、 与经济分布相适应, 转为主动地使人的分布、 经济的分布与自然相适应。(50 人论坛北京)目前已启动 “十一五 “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产业布局或 经济布局是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这一问题非常重要, 当今世界的发展, 一靠科 技实力,二靠区域整体竞争力。经济布局不合理,不仅影响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而且影响人的居住和发展,损害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在未来15 年更好地引导 我国的经济布局,使之更合理,目前还没有成熟意见,更没有形成共识。但基本 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 持续的发展现,以

15、及 “五个统筹 “、“五个坚持 “。一、引导经济和产业布局要遵循空间均衡的原则正确引导经济和产业的布局, 首先要把握区域协调的科学内涵。区域协调不 是要全国 31 个省区市的 GDP 都同样大,更不是全国332 个地级市州、 2860 个 县、5 万个乡镇之间的GDP 都同样多;引导经济布局,不是要使全国960 万平 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要布满工厂、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按GDP 总量衡量, 美国、日本经济总量最多的地区与最少的地区之问的差距不比我国小,但没有人 认为美国、日本存在区域不协调的问题。缩小地区差距,主要不是缩小GDP 的 差距,重要的是缩小人均GDP 和居民收入的差距,最终是缩小各

16、地区间人民生 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差距。摆脱贫困,核心是人要脱贫脱困,不是单纯的“地区 脱贫“; 共同富裕,实质是生活在各个地区的人民要富裕。一个地区的 GDP 再多、 增长速度再快,但如果失业很多,许多人生活在低保水平之下,这种GDP 和增 长没有意义,是典型的 “有增长无发展 “。 实现区域协调,要遵循空间均衡的原则,也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 促进人口、就业、经济在一定空间协调分布, 并与该空间的资源环境状况相适应。 第一,经济与人口在一定空间要协调。 经济的布局或空问分布与人口的分布 密切相关。农业社会,人随着耕地走,耕地是就业岗位,耕地是分散的,人的居 住也是分散的。现代社会,人的就业岗位主要不在农业,是工业和服务业,工业 和服务业是相对集中的, 人口也是相对集中居住的。 所以,引导经济向何处布局, 实质是引导人口向何处集中。 坚持以人为本, 不仅要关注经济布局, 更要关注人 的居住区问题,使人口分布在适宜人居住的空间,不能把人口引导到高山峻岭、 戈壁荒滩上。 有矿产资源的地区, 往往是不太适宜人居住的地区,也是其他产业 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 在这类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