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在马阅读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593355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不在马阅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心不在马阅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心不在马阅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心不在马阅读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心不在马阅读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不在马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不在马阅读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篇一:心不在马阅读答案篇二:心不在马阅读答案1(10 分)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心不在马赵囊主学御(驾车) 于王于期 (即下文的“于期” ,是个善于驾车的人) ,俄而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丰赛马),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日:“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日: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最要紧的) ,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速(赶上)于臣。夫诱道(诱导,把马引到正路上去)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 ,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 韩非子)(1)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赵襄主

2、学御于王于期先则恐逮于臣b 子之教我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 此君之所以后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d先则恐逮于臣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 下列朗读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 三易马而三后b 此君之所以后也c 先则恐逮于臣d马体安于车(3) 翻译句子。而后可以进速致远而先后心皆在于臣(4) 赵襄主驾车比赛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请联系你的实际谈谈。1(1)d 【解析】 a 项中的“于”分别解释为“向”“比” ;b 项中的“之”分别为“用于主谓之间,不翻译“代词,它”;c 项中“所以”分别解释是为“, 原因“ , 办法”;d 项中的“恐”均为动词, “担心、恐

3、怕” 。(2)b 【解析】此句断句的位置应在主谓之间,应为“此君之所以后也” 。(3) 这以后便可因此跑得又快又远(或: 这以后便可以跑得又快又远)。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4) 失败的原因: 一心想取胜, 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抓住比赛的关键问题即调理马。启示:略。心不在马阅读答案篇三:心不在马阅读答案赵襄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 ,俄而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 “子之教我御, 术未尽也。”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

4、逮臣,先则恐逮(赶上)于臣。夫诱道(诱导,把马引到正路上去)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 1、下列各组加粗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先则恐逮于臣 b子之教我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此君之所以后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d先则恐逮于臣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下列朗读停顿不当的一项是()a 三易马 / 而三后 b此君之 / 所以后也c 先/ 则恐逮于臣d 马体 / 安于车 3、翻译句子。 (1)而后可以进速致远_( 2)而先后心皆在于臣 _4 、 赵襄主驾车比赛失败的两个主要 原 因 是 什 么 ?

5、这 个 故 事 对 你 有 何 启 发 , 请 联 系 你 的 实 际 谈 谈 。_1 、d2、b3、 (1)这以后便可因此跑得又快又远(或:这以后便可以跑得又快又远)(2)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4、失败的原因: ( 1)一心想取胜,注意力不集中;(2)没有抓住比赛的关键问题即调理马。启示略。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心不在马赵襄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 ”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语句停顿,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翻译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6、。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 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文言文文体分类: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

7、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 、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 、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 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 类之多。明朝: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 ,清朝姚鼐编 古文辞类纂 ,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 类: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现代: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 古代汉语 修订本中分析, 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 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 大类:散文韵文:包括诗

8、词歌赋、铭箴颂赞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 类: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 、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 、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 、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 、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

9、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 “陈胜者, 阳城人也”, “者

10、, 也”表判断, 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 采用第一、 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课外文言文的阅读

11、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

12、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 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庖丁解牛出师表六国论 鲁迅呐喊 自序朱自清 绿 冰心纸船舒乙香港最贵的一棵树限于曾学习文言的人,须有一定传统文学修养一般小学生也看得懂,广传于华文世界背诵为主,辅以字词拆解字词析解为主,辅以文法分析考点名称: 语句停顿语句停顿(节

13、奏划分) :停顿是指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是生理换气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一句话是否有停顿,在不同的地方使用停顿,表达的意义往往不同。语句停顿考查形式:初中语文考查语句停顿(节奏划分)的一般是诗歌和文言文,诗歌的语句停顿是根据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停顿。对于文言文的语句停顿主要是根据以下几方面进行停顿。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予/ 尝求 /仁人之心 ( 岳阳楼记 ) 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

14、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 “夫”,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盖/ 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 ) 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 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 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 “之后” , 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鹏之 /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逍遥游)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 “而” 、 “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 “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

15、停顿。如:而/ 山不加增 ( 愚公移山)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 岳阳楼记)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是故 /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 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 狼)此句中对 “犬” 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 “狗”,而是“像狗一样” , “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对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得而腊之 / 以为饵(捕蛇者说 ) 。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考点名称: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文言实词特点: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