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披式”佛衣样式研究--刘晓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3548659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8.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披式”佛衣样式研究--刘晓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半披式”佛衣样式研究--刘晓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半披式”佛衣样式研究--刘晓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半披式”佛衣样式研究--刘晓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半披式”佛衣样式研究--刘晓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披式”佛衣样式研究--刘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披式”佛衣样式研究--刘晓(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佛教艺术中的“半披式”佛衣样式研究,学生:刘晓学号:2121032指导教师:李甍,研究意义,佛像着衣方式中的细微变化,往往蕴含着宗教文化背景的重大变化。研究样式或可视为由形式入手,最终仍是希望解决样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深层文化内涵的问题。佛衣种类及披着方式蕴含有佛教造像的地域及民族化特征,其变化发展关系到不同地域间佛教艺术如何相互影响和传播。所以明确佛衣样式的变迁,也是认识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基础性工作。,文献宗述,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杨泓:试论南北朝前期佛像服饰的主要变化(考古1963 年第6期)费泳:论南北朝后期佛像服饰的演变(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

2、)郑建萍:佛像服饰特征探析(美术观察2007年第10期)吉村怜:古代佛、菩萨像的衣服及其名称(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版冈田健、石松日奈子:中国南北朝时代的如来像着衣研究(上、下)(美术研究356号、357号,1993年),费泳 :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卢辅圣 漆澜: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五分律南朝宋佛陀什、竺道生译十诵律鸠摩罗什、弗若多罗译,内容摘要:探寻中国汉地佛像“半披式”样式。“半披式”是中国佛像服饰民族化进程中发生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佛像衣着样式。本研究结合造像实例及律典规制

3、, 对7世纪前汉地“半披式”佛衣的披着方式、构造及演绎予以疏理, 阐释其在同期多样化佛衣样式中的发展脉络。,关键词: 佛像; 袈裟; 半披式,目录,“半披式”佛衣概述5世纪末以前的“半披式”佛衣5世纪末至6世纪末的“半披式”佛衣6世纪末以后的“半披式”佛衣新疆地区的“半披式”佛衣“半披式”佛衣向朝鲜半岛及日本的输出,出现时间:5世纪初地区:北方地区甘肃炳灵寺第169窟、云冈、麦积山、莫高窟等石窟寺样式特征:佛衣半披右肩延续方式:5-6世纪中期,“半披式”与“敷衣博带式”叠加;6世纪中期后,与“敷衣双肩下垂式”及“敷衣博带演化式”融合。,“半披式”佛衣概述,第一节 5世纪以前的“半披式”佛衣,一

4、、炳灵寺“半披式”佛衣的典型特征由下表看出“半披式”佛衣名称主要取自佛衣半披右肩这一特征,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4页,二、莫高窟、麦积山、云冈早期佛像中的“半披式 ”佛衣汉地较早出现佛衣作“半披式”的实例, 除炳 灵寺第 169 窟及 北凉石塔外就是莫高窟、麦积山及云冈造像, 这三地石窟主尊佛衣多为“半披式”。,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7页,(一) 披着方式,云冈第20窟 袈裟右领襟末端均敷搭于左肩之上,而与左臂、左肘无涉。,炳灵寺第169窟半披式佛衣右领襟末端, 或敷搭于左肘, 或披于左臂, 表现较为随意。,费

5、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7页,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4页,(二) 制作手法衣纹:仿泥塑贴条法或泥塑贴条法。断面扁平状凸起, 凸起中心部位刻有阴刻线。,仿泥塑贴条法,泥塑贴条法,泥塑贴条法,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7页,(三)衣纹结构三地“半披式”袈裟的衣纹褶皱结构均出现程式化的“Y”形或倒“Y”形,其中尤以麦积山与云冈更为相似,两地造像胸腹部衣纹作倒“Y”形,肩部衣纹均做“Y”形。莫高窟第272窟主尊衣纹只在胸腹部出现倒“Y”形,这种衣纹结构不见印度和炳灵寺第169窟,应属汉

6、地创新。,三、单体石雕、金铜佛中的“半披式”佛衣应用于单体造像的发生时间较石窟造像要迟。衣纹塑造多用仿泥塑贴条法,衣纹组织多在左手臂和胸腹部分别出现“Y”形和倒“Y”形,且 袈裟右上角多被置于左肩。,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9页,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10页,第二节 5世纪末至6世纪末的“半披式”佛衣,一、“半披式”与“褒衣博带式”佛衣的叠加披着两种本是各自独立的披着样式。“褒衣博带式”发生时间晚于“半披式”。南北朝中后期,“半披式”失去了之前的主流地位,以寄生的方式依附于诸多新型佛衣样式中。但未退出历史舞台,通过

7、与“褒衣博带式”叠加方式得以延续。,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13页,二、“半披式”与“褒衣博带演化式”佛衣的叠加披着,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18页,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19页,三、“半披式”融入“敷搭双肩下垂式”的佛衣披着,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20页,此方式不是以叠加披着的方式呈现,而是通过对“敷搭双肩下垂式”中右袒袈裟的改造来完成1.“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特征:两层袈裟组合,内层袈裟左右领襟自然下垂,右领襟敷搭于右前臂外层袈裟做右袒

8、式,左领襟与内层袈裟左领襟重叠。右侧袈裟绕至右臂之下(需让出下垂的内层袈裟),最后将袈裟末端敷搭于左前臂。,2.有关“半披式”如何融入“敷搭双肩下垂式“的认识,“半披式”融入“敷搭双肩下垂式”不是以叠加方式,而是将“敷搭双肩下垂式”中外层袈裟的“右袒式”改为“半披式”,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21页,第三节 6世纪以后的“半披式”佛衣,两条发展路线:1.“半披式”与其他佛衣样式叠加披着或融合的情况中,仅有“半披式”融入“敷搭双肩下垂式“得到较多表现 2.延续独立“半披式”着衣模式,影响力逐渐增强,在新疆、西藏地区、朝鲜半岛、日本的佛像中有表现。,费泳:中国佛

9、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23页,主要见于龙门、天龙山、莫高窟及四川地区隋唐时期石窟寺佛像。,一、隋唐年间“半披式”与“敷搭双肩下垂式”的融合样式,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 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25页,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26页,较之5世纪末至6世纪末出现复苏迹象,在北方中原、河 西及四川地区石窟寺佛像及一些单体佛像中多有出现。,二、隋唐年间的“半披式”佛衣,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28页,三、唐以后的“半披式”佛衣,1.以“半披式”与“敷搭双肩下垂式”为主,至明代“半披式”已成

10、为最常见的汉式佛衣样式,与“右袒式”同为当时主流佛衣样式,这一现状一直持续到清代。 2.佛衣组合及袈裟披着方式上发生新变化,佛衣组合方面,唐以后的“半披式”佛像,少有对僧祇支的表现,它在唐以后退出佛衣样式表现体系。 3.袈裟披着方式变化:明清“半披式”佛衣对袈裟右上角敷搭左肩的具体处理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可视为“半披式”的异化样式,传统的“半披式”在明代仍在延续,至清代多为异化样式所取代。,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30页,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31页,明清“半披式”异化样式呈现两种: 1.袈裟右上角敷搭左肩,部分袈裟前垂。

11、使“半披式”佛衣更趋程式 化,以致于失去了对袈裟应有尺寸的恪守。袈裟的宽度被缩短。,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31页,2.“半披式”佛衣的异化样式主要反映为在佛之左肩镇压有一束布状物。同时对袈裟又上角的处理方式及左肩前垂一束布状物的特征,是集汉藏两种风格于一体的新型袈裟披着表现方式。,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33页,第四节 新疆地区的“半披式”佛衣,起源时间:5世纪地点:实物显示多数见于丝绸之路北路龟兹,及其以东石窟寺造像盛行时间:9世纪中叶后,见回鹘政权统治高昌时期的当地石窟造像,发展姿态: 1.9世纪中叶以前不盛,仅在龟

12、兹及其以东地区石窟寺佛像中偶有出现。2.9世纪中叶以后大盛,主要反映在紧邻河西的高昌地区。柏孜克里克第20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内着僧祇支,下身着裙,与汉地同类服饰无异。佛像在袈裟之外还有璎珞,是汉地佛像没有的。发生规模: 9世纪中叶前,一直以“通肩式”“右袒式”为主,5世纪出现“半披式”,但不是主流。河西、陇右地区形成“通肩式”“半披式”为主要表现形式佛像表现中心区域模式。突显“半披式”佛衣在河西、陇西较之新疆更有对周边的影响力。民俗特质:“半披式”佛衣的出现与汉地拒绝裸露右肩的“右袒式”,进而对其加以改造有关。新疆地区“右袒式”盛行,裸露肉体的女性人物形象较多。龟兹、高昌沿线“半披式”佛衣

13、的出现没有受到西来的影响,当地也缺乏催生此佛衣样式产生的影响。政治关系:新疆和高昌地区是中原对西域实施管理的重地,其间两地受到来自内地包括“半披式”佛衣造像因素在内的宗教文化的影响。9世纪中叶后,高昌地区盛行“半披式”佛衣,与回鹘高昌国内和内地密切的佛事交流有关。,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33页,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35页,6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36页,第五节“半披式”佛衣像朝鲜半岛及日本的输出,一、朝鲜半岛佛像中的“半披式”佛衣时间:统一新罗时期代表:庆州拜里三尊像主尊特点:和

14、其他样式叠加披着的方式出现,独立的“半披式”佛衣在 佛像中的应用,不像日本那样广泛。,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42页,二、日本佛像中的“半披式”佛衣,时间:与止利佛师制造法隆寺金堂释迦三尊像时间相近。造于飞鸟时代后期的奈良寺药师佛像,此袈裟披着方式为“半披式”与“敷搭双肩下垂式”的融合,“半披式”佛衣见于最外层的袈裟。,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45页,独立的“半披式”在飞鸟时代后才逐渐成为日本佛衣最常用的表现形式,奈良药师寺金堂药师坐佛,上身内着僧祇支,外着“半披式”袈裟,袈裟右上角置于左肩后,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

15、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45页,小结1.“半披式”是中国佛像服饰民族化进程中发生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佛像衣着样式,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其发展踪迹涵盖了中国佛像造制的全过程。影响也波及朝鲜半岛及日本。2.“半披式”常依附于其他佛衣样式而存在。只有少量呈现为独立“半披式”。3.佛衣的演变与民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4. 从现有实物资料看, 半披式佛衣是中国汉地自创并较早出现的一种佛衣样式,也是北方早期石窟造像最为常见的佛衣样式。此领域学者研究较少,研究时间不长,至今50余年。对披挂方式的命名,还存在一定争议。5.将佛、菩萨、比丘僧的服制不同归结于各时代样式的变迁是不稳的,例如

16、,现在探索时代样式的差异时,实际上只关注于上衣、下衣以及复数的内衣组合的不同,是否恰当,有待深入研究。6. 佛教服饰的表现,是否遵循佛教戒律对僧衣的规制,佛像是否依僧衣 而造,并与之契合,有待深入研究。,参考文献,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费泳:论南北朝后期佛像服饰的演变(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郑建萍:佛像服饰特征探析(美术观察2007年第10期)吉村怜:古代佛、菩萨像的衣服及其名称(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版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杨曾文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杨泓: 吴、东晋、南朝的文化及其对海东的影响(考古1984年第6期),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