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会-余劲松20161108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3527932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8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南会-余劲松20161108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川南会-余劲松20161108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川南会-余劲松20161108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川南会-余劲松20161108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川南会-余劲松20161108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川南会-余劲松2016110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南会-余劲松20161108(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荣县中学 余劲松,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与应试策略,一、研究考纲和课程标准,把握正确的复习方向,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删除不等于不考,也会在11个单选题或者2道大题中有所涉及。,我们的做法:一轮复习中,我们认真编制学案,包括精选例题和习题,提前印发给学生预习,上课时先分组讨论,再让学生上台展示、补充完善,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关键是我们编制学案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原理(并能绘制示意图),又要紧密衔接近年高考,利用规律性的原理知识(思维模式)和各地影响因素的特殊性综合分析回答,不断培养学生

2、知识迁移能力、灵活运用能力。高考一再强调的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我们的成效:通过一轮复习,坚持落实好预习、讨论、展示(表述)、归纳、运用等每个环节,让学生过好教材关,形成基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让多数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高考要求的四种能力。,二、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提高复习效率,(一)2013-2016全国新课标卷统计数据(仅做参考),这是按照课标要求的知识板块(必修1、2、3)和近四年全国新课标卷统计出来的数据。大体可以看出:,1、自然地理(包括地球地图)和人文地理包括旅游地理和环境

3、保护)各占50分左右。,2、重中之重,每年必考且分值比重大(平均每年30分左右),3、四年中有三年在考,平均每年6-10分。,4、而单纯考“地球地图”和“宇宙中地球”的频率低,分值也少。,(二)回顾近几年高考题,对自然地理的考查如何切入,又如何深入:,2013(一):图2为45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共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读图2.完成46题。,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 5.该区域位于( )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 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

4、区 D. 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利用一幅遥感图片和文字介绍切入,45N西风带,距海约180千米,西部为植被覆盖区,东部为高原荒漠区,中部有南北向的高大山脉大陆西岸的南北向高山,从而得出主要是地形(迎风坡和背风坡)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西坡山麓自然植被属于针阔叶混交林。 考查了定位、影响降水、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等知识。,由此可以看出,高考试题往往以“呈现崭新的实事素材,联系考生生活体验,结合中学地理课程知识”的基本思路,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命题设计,很好地考查了考生

5、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解答高考题的步骤一般为:“获取图表文字信息分析隐含信息调动储备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和储备的思维模板解决问题”。 因此,我认为,在全国新高考模式下,自然地理部分复习这样进行:,对照课标和考纲,认真悟透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相关知识和示意地图, 学习过程中 ,注重原理的理解和把握。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考察特殊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高度把握“原理”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跳出普遍性的框架。教师不能“满堂灌”,多留时间给学生自己思考、理解;教师不能搞“题海战术”,要精选例题、习题,提高复习效率,提升学生迁移能力、应变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归纳各

6、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归纳各种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并用整体性(联系)的观点多归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其他各要素以及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形成完整的思维模式,以提高解题能力、解题速度。 下面是我归纳的一些答题思路:,用整体性(联系)的观点归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其他各要素以及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同时逆向思考一下,该要素一旦改变会给其他要素和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以气候的影响为例: 1、对自然环境影响: 地形(地貌)冻融、冰川地貌;流水、地下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 水文降水,气温,风力,日照,湿度等;水位,流速,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对应来思考、总结,才会比较完整。 生物

7、(动物植物)地带性动植物,气候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土壤全球变暖,冻土消融,海面上升沿海湿地减少,土壤盐渍化加重,气温降水还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酸碱度等。 2、对人类活动影响:生产(工业、农业、旅游业)、生活(服饰、饮食、民居、交通)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和不利):热量决定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熟制; 水分农业的生产类型(种植业和畜牧业)和耕作方式(旱地和水田); 光照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昼夜温差有机质的积累; 水热组合高温期作物生长需水量多; 气象灾害干旱(春旱和伏旱)、洪涝(夏涝和梅雨)、低温冷害、霜冻和雪灾等。,归纳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 1、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高度角或纬度、海拔高度、天气状

8、况、白昼时间的长短、大气透明度。 2、气温高低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地形(包括地势高低、高大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背风坡的焚风效应、阳坡和阴坡)、洋流、植被(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 3、降水多少 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低压阴雨高压晴朗,迎岸风多雨离岸风少雨)、锋面、气旋反气旋、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洋流、

9、植被和水文状况(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人类活动(城市湿岛、雨岛效应)。 4、气压高低 海拔高度、海陆分布(因海陆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海陆间气温与气压随季节发生变化)、气温(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则气压低)、空气垂直运动(上升气流处往往气压比同一水平面略低)。 5、盐度高低 气候(气候状况不同,则蒸发量与降水量不同)、洋流、河流、距海岸远近、结冰或融冰、海区封闭性。 6、海水温度高低 纬度、洋流、季节、深度。,7、渔业资源分布深度(沿海大陆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氧气充 足)、温度带(温带海区水温适宜,季节变化显着,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 洋

10、流(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河流(河流入海时从陆上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8、河流流量大小 雨水(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 季节性积雪融水(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 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地下水、湖泊(水库)、植被、 人类活动(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9、盐场区位 地形平坦;泥质沙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或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或地处背风坡)。10、雪线高度温度、降水量

11、、坡度。11、山地垂直自然带纬度、相对高度。,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 1、地理位置特点 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2、地形特点 地形组成、地形分布、地势特点、地表起伏状况、特殊地貌海岸线。 3、气温特点 冬夏气温高低、温差大小、气温分布、温度带(延伸:气温距平、候温)。 4、降水特点 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况、干湿状况。 5、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气温特点降水特点光照状况气候分布气象灾害 。 6、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次数);水位季节变化;冰期(凌汛);含沙量; 流速,水能资源。 7、河流的水系特征 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

12、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 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落差或峡谷分布。,后期(二轮)复习建议:(一)构建思维模式,形成分析思路、描述方法和答题模式。构建学科思维模式要与具体问题相讲合,即答共性,又要答独特性。高考命题中心的张亚南专家说:学生在考试时或因刻意遵循固定的答题模式而忽视试题设计的意义,答非所问;或根本无法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题目答案的获取,都需要通过对所提供的地理信息和当地地域环境有较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再经过缜密的分析过程才能得出。由于材料的新颖、典型和独特,要“套用”现成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二)精选例题(案例),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表达能力从知识点的角度

13、看,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主干知识点,杜绝偏题、怪题; 从能力角度看,应选择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试题,即通过该试题的练习,能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从试题难度的角度看,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为主。依据提供的信息,领会问题情境,理解设问要求,独立思考或编制答案,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在评议例题:着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总结知识规律,整理知识结构,分析知识联系,构建思维线索,获取有效信息加强图表和材料文字的阅读理解,提升阅读能力,重点关注图表下方(右下角)的图例。注意:凡是出现在图例上的信息都是有用信息,必须充分加以运用。,(三)研究历年真题,有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高考趋势和

14、命题方向(四)关注学生试卷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有的放矢强化训练(1)审题不清,对试题要求的理解不到位。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弱; (2)答题不分前后顺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缺乏逻辑思维与推理。乱涂乱改现象严重; (3)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迁移和重组能力较弱,基本的答题思路或答题模板不清晰; (4)考生扩大答题范围,有让评卷老师挑正确答案之嫌; (5)不善于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语言表达能力差,答题口语化; (6)答题慢或答题时间分配不合理,答不完题; 在平时练习中,要不怕麻烦,科学、准确、规范、严谨地答题,尤其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层次性、科学性(用地理术语)。,谢谢大家! 恳请斧正!,

15、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尤其: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影响太阳辐射多少、强弱的因素)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尤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 地方时计算规律;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昼夜长短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原理和规律;太阳视运动规律)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尤其:地壳变动规律;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各种内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原理)运用图表

16、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尤其: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 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和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规律 季风环流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气候分布规律)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尤其:常见天气系统形成原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尤其:河流补给规律;水循环原理及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洋流的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影响),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

17、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尤其:归纳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因素,以及某种要素对其他各要素的影响)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尤其:在地带性规律的基础上,出现非地带性现象的原因)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例如: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和不利) 热量决定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熟制; 水分农业的生产类型(种植业和畜牧业)和耕作方式(旱地和水田) 光照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昼夜温差有机质的积累 水热组合高温期作物生长需水量多 气象灾害干旱(春旱和伏旱)、洪涝(夏涝和梅雨)、低温冷害、霜冻和雪灾等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