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2012.11.20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3496781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2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2012.11.20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2012.11.20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2012.11.20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2012.11.20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2012.11.20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2012.11.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2012.11.20(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改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 雷 鸣,反诘:义务教育十年课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课程改革还将怎样进一步发展?我们如何应对这样的发展?十年是否磨成一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当初提出了六大改革目标,即关于课程改革的理念或者观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与学的方式、评价、管理。这六大目标实现了没有?实现得怎么样?这还需要实践进一步作出回答。 教师课改理念的缺失性和教学行为的随意性,是当前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主因。,一、课改理念远未贯穿落实到位是课改实施中最大的问题,中央教科所2006年底起历时半年调查反映的:“走近”与“走进”、“身进”与“心进”、“惰性”与“智慧”等问题

2、,目前依然普遍存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1年的调查:教师们对课程改革满意度不足三成。 华东师大吴刚平教授:在课程与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中,新课程的理想与现实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实现中的困难远比当初的设想要大,因实践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利益冲突所致。 我的调查:目前真正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课不到三成。98%以上的教师根本说不出本学科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有几条?具体是什么?,课改的顶层设计还须终端操作来实现,课改的终端在课堂,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实现理念上的转变,才会有教学行为上的跨越。 因此,新的修订课程标准实施时,很有必要对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及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进行“补种”,重

3、新凝聚课改共识,以课改理念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二、理念的作用与意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化人,或者说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欧洲现代化之父法国让莫内 ) 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其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向现代化转变,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 人的现代化) 人的思想观念、态度等已在人的基本素质中占据首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同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由新理念做支撑的,也要先“新(改)人”而后“新(改)课”。“新人”,就是要先打造真正具有课改理念的教师队伍,尔后才有与之相适应的新课堂。,1.

4、对理念的简要解读 当今时代是一个理念时代,理念已成为当下广泛运用的一个关键词。理念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它与时代处于一种相互诠释、相互创生的过程。 理念是指一种体系或制度在建构和设计中内在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哲学基础,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实践。,其他定义: 理念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型。(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1998) 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钟启泉等) 理念是指人们关于所追求目标的基本观念及其实现途径的基本观念。(北大杨紫煊 ),总之,理念作为一种

5、抽象的价值形态对事物具有规范性。它是一系列价值选择的结果,指向某种特定的目标。理念通常应贯彻在这种制度或体系的实际运作的始终,并能够得到验证(这是关键)。从这点理解,理念也是原则和信念或价值观,是一种理智的思想,是一种方法、一种态度,是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有机结合的产物。,2.理念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国家为了基础教育,经历了数年探索提出了课程改革。2001年以来的课程改革是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理论基础(学生的地位是核心),按照这个基本观点对课程进行的集中一段时间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往往要涉及到学校体制的变化和课程的全面修正。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重建和方向性的调整,并且从制度的层

6、面开始展开。课程改革的本质是对课程系统中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有计划的、全面的、深层次的革新、改造,使其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改革不仅仅是调整课程内容,而是一次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的课程重建和培养目标的重建。,(1)课程理念是课程改革的基石,新课程的理念反映了对现代学校教育局限性的忧虑和改革设想,有强烈的思想启发性和现实基础;而新课程理念及其实施,猛烈抨击了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积弊,表达了人们对基础教育改革强烈的呼唤。,始于2001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之所以称为“新课改”,就是因为它与过去的课改不同,有新的理念做支撑,中小学各门学科也有具体的学科理念支撑。没有新的课改理念,课改、课标、教材就完全失

7、去新意和理论支撑,正确的教育思想就没有基础,良好的教学行为就缺乏价值目标。为此,国家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是一种强制执行的标准,进行课程改革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一种“强制”。,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否能真正达到,往往就不是能“强制”和“强制”得了的。因为要达到课改的目标,真正需要的是发挥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各学校的创造性思维和参与课改主体意识的程度,掌握课程理念和与课程实施相应的教学技能的程度,以及教师们在实践课程改革中投入行动的程度。所以,课程改革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首先需要实现教师原有的各种观念转变,唤醒教师自觉课改的意识,其次才是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技能的转变。,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对原有

8、课程与教学领域中存在的落后观念而展开的。从宏观角度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学科本位”、“智育第一”、“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促进整体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或者说,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对课程的认识,体现了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文化观和课程的设计观等诸多方面。只有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才能切实推进学科课程和学科教学的改革。但对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统一还需要时间。,(2)课改理念的确立有利于教师观念的转变,理念是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未来的展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因此,任何理念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是两者的统一。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

9、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改头换面,更是一场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与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对于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相关教育教学理念,包括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并用这些新观念(理念)来指导自己具体的教育实践,创造适合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3)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有: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核心理念) 开放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10、价值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改革课堂教学。 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3.课标基本理念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新课程的建立有它内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就是其理念。 一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实施必须符合这个理念或追求。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定位与教师教学都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是课改的题中之义。,确立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就是表达课程的追求。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对课程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研制课程

11、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概述。包括课程框架设计思路的确立,课程目标的表达,课程内容标准的呈现,有关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建议,无不来自课程理念,或体现着课程理念的追求。,在修订课标的第四部分“教学建议”里指出:教学是落实本课标、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见课标P17) 课程标准是“源”,教材仅是其“流”,而课标基本理念则是源头。(一标多本。犹如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树立的宏观教育理念。,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确立的三条基本理念紧紧服从于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主要针对

12、以往思想品德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三条基本理念)修订课标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推动由知识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生活逻辑为思想品德课定调。(如:在课程性质中的“实践性”里,把原“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删去了。),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在本次修订中,明确了本课程的基本目标

13、在于两个方面:培养“好人”与培养“好公民”。这一基本思想既体现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体现在课程总目标之中。 课程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这一核心理念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好人”(积极健康)的维度,一个是“好公民”(负责任的公民)的维度。课程总目标是:“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总目标的这一规定,核心思想依然是两个基本点:“好人”与“好公民”的培养。,该理念中的“帮助”既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强制、他律,而是引领学

14、生感悟、提升、践行,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2.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理念之二),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思想品德课程坚持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的基本理念,具体就是要以初中学生

15、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1)对其中“生活”的理解一是学习主体的生活,即学生的生活,这并不排斥成人的生活,也不能以成人生活代替学生生活; 二是指现实生活,但不排除以往生活和未来生活(九年级的国情教育)。,(2)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含义和要求是: 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习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施教学; 要紧密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实施教学; 要尽可能满足初中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教学。,(3)具体就一堂课来看,其操作环节包括五点:导入新课生活化,即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话题导入;创设教学情景生活化,即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力求生动

16、感人); 创设教学问题生活化,即创设有思维含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生活化,即围绕学生关注的生活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布置课后作业生活化。,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理念之三),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思想品德精神层面的培育,必须在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全的气氛下才可能真正完成。为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 思想品德要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不仅要适应生活、以生活为基础,更要发展创造生活。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体验和认识,在不断自我超越的基础上,实现对生活的创造。这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