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热量计算》复习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3481130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态变化,热量计算》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物态变化,热量计算》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物态变化,热量计算》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物态变化,热量计算》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物态变化,热量计算》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态变化,热量计算》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态变化,热量计算》复习(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态变化、热量计算复习,知识梳理,物态变化,温度,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温度计,原理,种类及使用方法,物态变化,记作1,1 ,101 ,固态 液态 气态,熔化,(吸热),晶体的熔化过程,温度,时间min,温度,时间min,非晶体的熔化过程,A,B,C,D,固态 液态 气态,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晶体凝固过程,非晶体凝固过程,温度,温度,时间min,时间min,固态 液态 气态,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汽化,(吸热),固态 液态 气态,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固态,液态,气态,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熔化,凝固,汽化,液

2、化,升华,凝华,吸 热,放 热,1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汽”,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夏天凉晒的湿 衣服逐渐变干,C,2、如图1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小雪、霜冻、雾和冰雹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A、小雪 B霜冻 C雾 D冰雹,C,3炎热的夏天,小红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些冰块放入可乐杯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下面的图像能正确反映冰块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B,4下表是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 A酒精温度计 B乙醚温度计 C水温

3、度计 D水银温度计,A,5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液化 C凝固和凝华 D汽化和升华 6我省高寒地区的冬天,连续的寒冷天气使气温长期在0以下以下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天空中的雨点滴下落到路面,形成了积水 B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C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铁链 D为了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司机常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C,A,7下列关于水沸腾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C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

4、在液体的表面 D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 8冬天,小明从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他的眼镜片上出现了一层薄雾,一会儿薄雾又消失了上述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凝固,后升华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固,后蒸发 D先凝华,后升华,B,B,92 011年12月,漂阳首创“移栽油菜稻草全量还田”栽种技术,收割完稻子、栽下油菜苗之后,农民把脱粒后的稻草杆覆盖在油菜苗根部,如图所示对该栽种技术优点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白天,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干结 B白天,防止地表风直接刮向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干结 C白天,发挥稻草的遮光功能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的

5、使用量 D夜晚,发挥稻草的导热功能为土壤保温,避免油菜受冻害,D,10在影视中我们有时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个土匪头目为了炫耀自己有本事,常表演双手下油锅捞钢豆的骗人把戏,只见他把双手伸进翻滚的油锅,迅速捞起钢豆而手并未烫伤,这是因为( ) A.土匪头目确实有本事,不怕烫 B.油的沸点低,不会烫人 C.锅内油和醋混合,沸点降低了 D.下层为沸点低的醋,上层为油,醋沸腾时油并未沸腾,D,11、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

6、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镀膜镀上去的原因是( ) A、 粘到玻璃镜头上去的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金属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知识的迁移: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灯泡变黑。,C,1220世纪60年代,为控制疟疾疫情,屠呦呦尝试用加热青篙水溶液的方法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分以提取药物,但提取效果并不理想她猜想: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药物被破坏掉了对此,可采用的方法是( ) A用微火加热使溶液慢慢沸腾 B用旺火加热缩短沸腾的时间 C减小容器内的气压 D增大容器内的气压,C,13.下列现象 属于吸热过程的是_ 地在桌面上的墨水逐渐干了。 寒冷的冬天,戴眼镜

7、的同学从教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镜片突然蒙上一层小水珠。 刚剥去包装纸的冰棒周围冒白烟。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14夏天,小明为了解渴,从冰箱拿出一支冰棒,小明发现冰棒的包装纸上粘有“白枌”这是_,一剥去包装纸,冰棒就冒“白气”,这是_,他把这支冰棒放入茶杯中,不一会儿,茶杯外壁就出“汗”,这是_;,1 4,凝华,液化,液化,15身处偏远海岛,按图4所示方法可获取少量的淡水。阳光的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 ,形成水蒸气; 水蒸气在塑料膜上 形成小水滴;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 _ 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可得到淡水。,蒸发,液化,重,16(1)在图3所示的装置中,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

8、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在离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汽”。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_现象,雾状的“白汽”实际是_;(2)如果这时在管口处放置一块玻璃片,会发现正对管口的玻璃片表面有_,玻璃片的温度将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 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液化,小水滴,水珠,上升,液化放热,17如所示,当烧瓶里的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我们看到水会_沸腾,待水温稍降低一些后,将一个大注射器接到密闭的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活塞,可以看到水会_,这个现象说明_;,停止,再次沸腾,气压降低沸点降低,18.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测温物质凝固点

9、/沸点/水银39357酒精11778(2)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 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 (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 96 ,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 98 ,热和能知识梳理:,内能,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之和,称为物体的内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物体的内能也越大。,改变热能的两种方法,做功,热传递,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单位:焦耳(

10、J),内能,定义: 影响因素: 改变 方法,分子动能 分子势能,温度、质量,做功:内能的转移,热传递:内能的转化,条件,方向,内能(热量),思考1:相同质量的0的冰和水,谁的内能大?,思考2:打气筒打气时筒壁发热,是什么方式使筒壁内能增加?,例1:如图所示,在金属管内装一些酒精,当迅速来回拉动绕过金属管的粗绳时,筒壁会发热,一会儿,看到紧塞在管口的塞子突然被射出,同时听到“砰”的一声。请自选文中某一现象,作简要解释。 现象:_。 原因:_,解析(l)现象:筒壁会发热 原因:绳子对它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2)现象:塞子突然被射出 原因:气体膨胀对塞子做功,气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一部分

11、内能转变为塞子的机械能。,比热容 特性,定义和单位 比热容知识的应用,热量计算,【例2】甲、乙两物体质量、初温都相同,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当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相互接触,接触以后内能的变化情况是( )A甲的内能增加,乙的内能减少B甲的内能减少,乙的内能增加C甲的内能不变,乙的内能减少D甲、乙的内能都不变,作业2、水的比热容是煤油比热容的两倍,若水和煤油的质量之比为1:2,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3,则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之比为 ( )A3:2 B2:3 C4:3 D3:4,二. 热量计算作业点评,3、质量为500g的铁锅中放有3kg的水,把它们从15热到85,吸收了多少热量?C铁=0.461

12、03J/(kg),C水=4.2103J/(kg),4、质量为200g的煤油,吸收了1.26104J的热量,温度升高到50 ,求煤油开始的温度.,5、质量是1kg的金属壶中盛有5kg的水,他们的温度从60升高到100,总共吸收了875200J热量。求:该金属的比热容。,6、取100g某种液体,测得它的温度是20,把80g的铁块加热到100后投进液体里,测得混合后的温度为32,请鉴别是什么液体。,挑战题:质量为100g的铁块,放在炉子上加热相当长的时间后取出,立即投入质量为250g,温度为20的水中,水的温度最后升高到60,求炉子的温度。,拓展:向100g、50的水中,投入50g、0的冰,最终得到7的水。求: (1)100g、50的水减少的内能。 (2)50g、0的冰全部熔化成0的水时吸收的热量。,点拨:利用公式 Q=cmt进行计算时要注意以下四点:,(1)正确理解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2)同一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务必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中来。,(3)公式适用于物态不发生变化时物体升温(或降温)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计算,若吸放热过程中发生物态变化,则不能使用这个公式。,(4)注意题目文字叙述中温度“升高了”或“升高到”、“降低了”或“降低到”所对应的温度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理论及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