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第七章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3478933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第七章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第七章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第七章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第七章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第七章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第七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第七章(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资产负债 综合管理,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原则,1.总量平衡原则 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和负债的来源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率关系,实现动态上的平衡或实质性平衡。 商业银行是依靠正常的资金来源来满足银行的资金运用;当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资金需求旺盛时,商业银行能积极组织资金来源满足资金需求。,2.结构对称原则 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资金来源的结构,合理配置其资金运用。 3.组合效益原则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配置,都必须围绕一个基本点:组合效益最大化。 4.分散性原则 即资金分配运用应做到数量和种类分散。,第二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

2、以前 以资产管理理论为主,银行经营偏重于对资产流动性的管理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以负债管理理论为主,银行经营偏重于对资金来源的管理 20世纪70年代 以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为主 20世纪80年代 流行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第三节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背景: 金融市场不发达,存款是商业银行主要资金来源,银行融资工具单一、被动。管理中心: 维护流动性,在满足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盈利性。,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核心观点: 资金来源的水平和结构是银行不可以控制额外生变量,银行主要通过管理资产实现“三性”统一,即管理的重心是银行如何把所筹集到的资金恰当地分配在现金、证券投资、贷款和固定资产等银行资产

3、上。 主要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及超货币供给理论。,一、商业性贷款理论(亚当斯密,1776年),又称自偿性贷款理论、真实票据理论。 基本观点: 商业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流动性很高的活期存款; 商业银行只适宜发放自偿性的短期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这种贷款一定要以真实交易作基础,即以真实商业票据作抵押。,商业性贷款理论,评价:该理论是早期资产管理理论,符合西方商业银行发展初期的经营状况;流动性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缺陷 : 第一,没有考虑贷款需求的多样化。有些贷款既不是短期性的,也不是自偿性的。如果固守这一理论,不仅不能满足社会对银行的要求,也使银行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

4、,商业性贷款理论缺陷:,第二,没有明确认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尽管活期存款随存随取,但一般总会形成一个稳定余额,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银行业务扩大,这个稳定余额会不断增加。根据稳定余额而发放一部分长期贷款,一般不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反而会因此而增加一部分收益。 第三,该理论忽略了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即使是短期性贷款,也有可能因商品找不到买主而不能做到自偿,不能自偿的贷款也就无法再提流动性的问题。,二、资产转换理论(莫尔顿,1918年),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的爆发,政府大量发行国债。 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资产流动性增强,商业银行持有的短期国库券和其他

5、证券增加,人们对保持银行流动性有了新的认识。,资产转换理论,基本观点: 流动性要求仍是商业银行需特别强调的问题。 保持流动性的最好办法是持有可转换资产,这类资产一般具有信誉好,期限短,容易出售的特点,这在当时主要是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 评价: 突破了商业性贷款理论对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狭隘局限,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票据贴现和短期国债的比重迅速增加。,资产转换理论之缺陷:,过分强调运用可转换资产保持流动性,限制了银行投资高盈利性的资产。 其运用依赖于发达的证券市场和充足的短期证券。没有充足的短期证券可供挑选和投资,就难以保证投资资产价值和必要投资规模;没有发达的证券市场,就难以保证流动性资产(短期证

6、券)迅速变现的初衷。 还要看市场特点,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证券抛售量往往大大超过证券购买量,就难以保证流动性的预期目的。,三、预期收入理论(普鲁克诺,1949年),背景: 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了对各种资金的需求。 凯恩斯理论的影响扩大,举债消费的意识和需求加强,消费贷款需求增加。,预期收入理论,基本观点: 贷款能否按期归还取决于借款人的经济偿还能力,而偿还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借款人未来的预期收入; 银行应根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来安排贷款的期限、方式。,预期收入理论,评价: 科学之处在于深化了对资产流动性的认识和理解,指出了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大小同借款人的预期收入大小成正向关系,为银行业务经营范围的

7、进一步扩大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既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对整个经济生活的渗透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自身在金融业务方面的竞争能力。 主要缺陷:把预期收入作为资产经营的标准,而预期收入状况由银行自己预测,不可能完全精确。,四、超货币供给理论,基本观点: 银行在发放贷款和购买证券来提供货币的同时,应该积极开展投资咨询、项目评估、市场调查及委托代理等多种业务; 在非银行金融机构日益侵入商业银行经营领域的时候,超货币供给理论使商行获得了新的竞争力。 评价: 诱使银行介入过于宽泛的业务范围,导致专业化程度下降和运营效率降低; 加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第四节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金

8、融业的激烈竞争; 2.金融管制和货币市场利率不断攀升,银行资金来源面临巨大压力危机,出现脱媒现象; 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出现。 核心观点: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购入资金或主动负债的方式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来实现三性原则的最佳组合。,一、存款理论,基本思想:存款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使银行资产活动的基础,但银行取得存款时处于被动地位。主要特征:稳健性和安全性;理论逻辑:按客户意愿组织存款,遵循安全性原则管理存款,根据存款状况安排贷款,不赞成冒险谋取利润和支付代价。即牺牲资产盈利性以保持资产流动性。,二、购买理论,1.基本观点: 1)银行对负债并非消极被动、银行可通过主动购

9、买来获取资金;银行可通过加强负债管理获取流动性; 2)银行在负债方面的购买行为是主动、灵活的; 3)购买对象除了一般公众之外,同业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以及财政机构等都可视作商业银行资金购买对象。,三、销售理论,背景:20世纪80年代,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发展迅猛,金融竞争与金融危机日益加深。 基本思想: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满足客户需求,努力推销金融产品以扩大银行收益水平;不仅仅着眼于资金,以服务为立足点,提倡创造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银行负债管理中注入现代企业营销思想,标志着金融机构正向朝功能多样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四、负债管理

10、理论的评价,1)将银行管理的视角从单纯的资产管理扩展到负债管理,使银行能够根据资产的需要来调整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资产盈利水平。 2)负债管理依赖外部环境,而外部的不可预测性限制了银行可借入资金的可能性及资金的数量和结构,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可见,单纯依靠负债管理也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第五节 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背景(20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 金融(利率)管制放松,利率风险增加,负债管理困难,利率波动将对银行的利润和经营状况造成很大的影响。核心观点: 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形成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银行只有根据经济金融形势

11、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才能实现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基本原理:强调资产与负债的规模对称、速度对称、结构对称、目标互补。 这种理论认为,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形成“三性”的均衡,应对资产结构和负债两方面业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保证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及时性、灵活性,以此保证流动性供给能力,达到“三性”均衡,实现其经营目标。,第六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产生背景(20世纪八十年代末)金融管制放松 竞争加剧 金融自由化技术进步新金融金融创新,表外管理理论,基本思想: 资产负债业务只是银行经营的一条主轴,在其旁侧,可以延伸发展起多样化

12、的金融服务。 做法: 商业银行从资产和负债业务以外的范围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第七节 资产负债结构的利率风险管理,利率波动对银行收益的影响: 利率的波动会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利息支出、贷款利息收入,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净利差收入。 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 根据对利率波动的预测,相机调整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结构,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扩大净利息差额率。,基本策略: 银行在对利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调整计划期利率敏感性的资产和负债的结构匹配状况,规避利率风险或从利率风险中提高净利差水平的方法。但,如何衡量资产负债结构匹配状况与利率风险之间的关系呢? 1)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 2)持续期缺口

13、方法,一、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一)、相关术语: 1)利率敏感性资金 也称为浮动利率或可变利率资金,指在一定时期内展期或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 分为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2)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 政府和私人借款者发行的短期证券(即将到期); 银行向客户发放的短期贷款(即将到期); 银行向客户发放的浮动或可调整利率贷款. 3)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 货币市场借款; 短期储蓄存款; 货币市场存款; 浮动利率存款.,4)利率敏感性缺口(GAP) 用于衡量银行净利息收入对市场利率的敏感程度。GAP=IRSA-IRSL 零缺口:IRSA=IRSL 正缺口:IRSA

14、IRSL 负缺口:IRSA1 负缺口: SR1,(二)、融资缺口、利率变动对银行的影响,银行的净利息收入= i*敏感性资产- i*敏感性负债 = i*GAP 1、正缺口银行 利率上升、净利差上升;利率下降、净利差下降 2、负缺口银行 利率上升、净利差下降;利率下降、净利差上升 3、零缺口银行 利率风险处于“免疫”状态,无论利率怎么变化,净利差不变,例题:假设A银行未来2个月的利率敏感性资产是200万元,而利率敏感性负债是100万元。 融资缺口为正100万元(200-100=100万元)。 如果未来3个月内市场利率上升,银行净利息收入就会增加,反之,利率下降,银行净利息收入则减少。 如果市场利率

15、上涨100个基点,即1%,A银行净 利息收入将增加1万元,即100万元1%1万元。 如果市场利率下降100个基点,则A银行的利息收入将减少1万元,即100万元(-1%)-1万元。,(三)、融资缺口管理运用,1、确定管理净利差的期间; 2、管理层选择净利差的目标; 3、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利率敏感性分析; 编制利率敏感资金报告(可用计算机) 4、结合对未来市场走向的预测,制定相应的资金缺口调整战略. 中小银行防御性措施,无论未来利率如何变化,始终保持零缺口状态 大银行积极策略,积极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四)、融资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利率的预测存在一定难度; 负债的利率往往比资产的利率变化快

16、; 确定某些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并不容易; 没有考虑利率波动对银行净收益的影响; 没有考虑外部条件和内部资产负债连续变动的情况。,二、持续期缺口模型及运用,市场利率的变动不仅影响利率敏感性的资产和负债,同时也对利率不敏感的资产负债产生影响,因此,只对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缺口进行管理难以综合反映银行资金配置对于利率变化的敏感性,持续期缺口管理模型就此产生。,(一)相关术语,1)持续期概念 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麦考利提出用于衡量固定收益债券的实际偿还期。,持续期与偿还期不是一个概念 持续期实际上是加权的现金流量现值与未加权的现值之比,度量收回投资资金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在持续期间不支付利息的金融工具,其持续期等于偿还期限 分期付息的金融工具,其持续期总是短于偿还期限 持续期与偿还期呈正相关,与现金流量呈负相关,持续期用于衡量利率波动对价值的影响程度,或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它包括了有关债券未来现金收益的时间与数额两个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