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中学名师文言文翻译指导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3464952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中学名师文言文翻译指导1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重点中学名师文言文翻译指导1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重点中学名师文言文翻译指导1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重点中学名师文言文翻译指导1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重点中学名师文言文翻译指导1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点中学名师文言文翻译指导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中学名师文言文翻译指导1(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文言文翻译误点诊治 B.句子翻译的原则 C.句子翻译六个步骤 D.翻译“六字法” E.意译 F. 主要得分点 G.文言翻译歌诀 H.翻译下列句子,高考文言文翻译技法,I.题型热身,(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二)以今义当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四)单音节词语没有转化为 双音节词 (五)不懂语境推断导致误译 (六)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七)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八)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九)不明词类活用导致误译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

2、代汉语对译。,例:原文: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辽宁卷) 译文:于是就颁赐给王罴铁制的文券,说只要荆州城得以保全就授予他本州刺史一职。,注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丹书铁券 拼音:dn sh ti qun 成语释义: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券: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成语出处:后汉书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成语例子:先朝赐有,安居乐业。(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七回),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

3、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例1原文: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全国卷) 译文:郡中不产稻谷,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例2 原文:隐处穷泽,身自耕佣。(04年全国卷) 译文:隐居在贫穷的水边,亲自种田做工。,古:“穷”指“不得志”“偏僻”等义。今: “穷” 词义转移,指“生活困难”。,古:“谷”泛指一切粮食。今: “谷”词义缩小,特指稻谷。,例3:原文:意气益厉,乘胜逐北。(天津卷) 译文: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方追击。,译句中把“北”译成“北方”不当,“北”在古代有“溃败(的军队)”之意

4、,如过秦论中“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北”。例1句中的“北”亦属此义。,例2:原文: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江苏卷) 译文: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以利禄改变它呢?,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例1:原文: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 (江苏卷) 译文:(蔡京)常常曲意事二人,徐勣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品节来(接纳蔡京)。,译句没有把“曲意事”译出来,应当译成“违心地奉承”。,(四)单音节词语没有转化为双音节词,例1:原文:丞后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湖北省八校联考卷) 译文:丞后来又送鱼给他,续就拿出先前悬挂着的东西(给他看)来杜绝他送鱼的想法。,例2:此沛公左司马曹

5、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例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全国高考卷) 译文:裴矩于是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资料佐证 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全国卷:河北、河南等地) 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全国卷:陕西、内蒙等地),最终,最终,于是,就,竟、最终,例2:原文:以安民济物为心期。(湖北黄石二中高考模拟题) 译文:把安抚救济老百姓接济财物作为心中的目标。,资料佐证: 人物、招致物议(众人的批评)、待人接物、物故(去世),例2:原文: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全国卷) 译文:有才德并且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钱财却多,

6、就会增加他的过失。,正确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加他的过失。,课文佐证: 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高考必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巧记诀: 与其则乎焉于, 何若乃者也与。 因为而且所以。,与其则(择)乎焉于(腌鱼), 何若乃者(择)也与(野鱼)。 因为而且所以。,原文: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全国卷) 译文:金钱这东西,是圣明的君主所用来赐给我养老的,所以(我)很乐意

7、与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表提顿作用的“者”删去,造成错误。,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例1:原文: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文: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

8、得清晰完整。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介词、量词等)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例2:原文: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全国卷) 译文:等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都表示悲痛。,原文: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与不知(之者),皆为(之)尽哀。,译文:等到(他)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他)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的连贯通畅或为了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例1:原文: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然而一个人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应当讥笑的

9、,而在自己是免不了要有后悔的。,正确译文:然而一个人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应当讥笑的,而在自己是免不了要有后悔的。,例2:原文: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 译文: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没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粮食不少于各州。,正确译文: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没有隐匿的人, (所以)他征收的粮食不少于各州。,(九)不明词类活用导致误译,例1:原文:隐处穷泽,身自耕佣。(04年全国卷) 译文:隐居在偏僻的水边,身体亲自种田做工。,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和使动、意动、为动用

10、法等,必须活学活记活用。,例2:原文: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04年湖南卷) 译文:凭着这酒把真性情全部显现出来并扬名于后世。,正确译文:凭着这酒保全了他们的真性情,并扬名于后世。(“全”在文中是使动用法),课文佐证: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例1:原文: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却没有找到。,这个句子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在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2:原文:若有见暴如是叟

11、者,又必不与也。(上海卷) 译文:如果有人看见像这位老人一样所遇见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正确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位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句式、活用,一篇搞定,陈子虚者,浙江东阳人也。其父乌有公,安贫乐道,敝屣荣华。子虚不甘贫贱一生,以光耀门楣、富国强兵、救民水火为己任。乡贤见其谈吐不凡,目之为“马之千里者”。劳作之余,子虚常闭门苦读。每见劣绅鱼肉百姓而人莫予毒、洋洋自得之状可掬,辄废书而叹:“百无一用是书生!”遂萌求师习武之意。不远千里,欲投嵩山少林寺学艺。旅途之中,登高望远,临流赋诗,常兴“美哉江山,惜乎玷于豺狼之手”之慨。 既入少林,受业于觉空大师。不数月,即

12、自能意守贞元,心不为形役。三年后,学成下山,路遇强贼剪径。空手击贼,兵不血刃,强贼抱头,鼠窜。子虚归家之后,习艺颇勤,广采百家,融铸变通,十载之后,遂成当世一流高手。,陈子虚者,浙江东阳人也。(判断句)其父乌有公,安贫乐道,敝屣荣华。(意动)子虚不甘贫贱一生,以光耀门楣、富国强兵(使动)、救民水火(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为己任。乡贤见其谈吐不凡,目(名作动)之为“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劳作之余,子虚常闭门苦读。每见劣绅鱼肉(意动)百姓而人莫予毒(宾语前置)、洋洋自得之状可掬,辄废书而叹:“百无一用是书生!”遂萌求师习武之意。不远(意动)千里,欲投嵩山少林寺学艺。旅途之中,登高望远(形作名)

13、,临流赋诗,常兴“美哉江山(主谓倒装),惜乎玷于豺狼之手(被动句)”之慨。 既入少林,受业于觉空大师(状语后置)。,不数月,即自能意守贞元,心不为形役(被动)。三年后,学成下山,路(名作状)遇强贼剪径。空手击贼,兵不血(名作动)刃,强贼抱头鼠(名作状)窜。子虚归家之后,习艺颇勤,广采百家,融铸变通,十载之后,遂成当世一流高手。,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1.信、达、雅 2

14、.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落实翻译的得分点 4.联系全文,注意语境 5.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信:忠实原文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无语病。 雅: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字字落实,符合原意,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意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

15、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翻译文句时,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应着重关照句中的关键词语。它们往往是文句翻译的得分点。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重点实词、重点虚词、文言句式、固定句式,难以断清的文句,应联系全文,注意语境。 文句翻译,从表面上看考查的仅仅是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而实际上,命题者选择的句子往往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和关键,通过对这样的句子的考查,能够看出我们对整篇文章理解、掌握的程度。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翻译这样的句子时,应联系全文尤其是上下文,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消化、并验证翻译的准确性。,又如2003年高考北京卷第十六题 “先生之讥,诚可谓苦药良针矣

16、,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这个句子中的“规”字,理解为它的常用意“规矩”、“规划”都是不对的。 联系语境,是讲得人各有志,不可划一的意思,应译为“向往”、“追求”才对。,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 (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文:村里有个年轻人好事养了一只蟋蟀。 (应改为: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了一只蟋蟀。),1 读:通读全文,领会大意。 2审:看清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3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一一解释。 4连:再把解释好的词连缀成句。 5在情感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尽可能与原文一致。 6. 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 。,对、留、换、删、补、调。,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对应扩展译成以该词为中心的双音词。例: 天下 事 有 难 易 乎?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是 谁之 过 与? 这是谁的过错呢? 问 其 深, 则其 好 游者不能穷也。 (如果要)探求它的深度,那么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