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气血津液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437943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2.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经络气血津液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中医经络气血津液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中医经络气血津液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中医经络气血津液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中医经络气血津液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经络气血津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经络气血津液(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整体,辩证,平衡,中医经络气血津液,目 录,一、整体 二、辩证 三、平衡,一、整体,(一)人体-统一体 1、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2、经络 3、气血津液,(二)人体与自然界统一,1、五脏,五脏与五行平衡,木-肝;火-心;土-脾 金-肺;水-肾,(1)五行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土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依据:

2、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 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三)指导疾病的诊断,(四)指导疾病的治疗,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水性

3、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一)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相生: 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相克: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金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1.子母相及传变: 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 如:肾病及肝。 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如:心病及肝。,(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2.相克关系

4、传变: 相乘相克太过而为病。如“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 相侮反向克制而为病。如“木火刑金”和“土虚水侮”。,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 五色 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 得相生之脉为顺 色脉合参得相克之脉为逆,推断病情的 轻重顺逆,确定五脏的 病变部位,(三)指导疾病的诊断,1.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 制传变,防患于未然。,(四)指导疾病的治疗,2.确定治则和治法 以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

5、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确定治则和治法,主要内容: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第二节 十二经脉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

6、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与络的关系:经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二、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一)经络学说的形成1.十一脉灸经2. 针灸疗法的发明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3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4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5古代解剖学的知识6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二)经络学说的确立内经成书是中

7、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三)经络学说的发展1 经络学说向临床实践方向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65年)难经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华佗2 针灸经络学说的总结时期 (晋以后)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宋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清 姚澜本草分经清陈惠畴经络图考黄谷明堂经络图册钱镜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四、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别络(大络) 络脉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内属五脏六腑,第二节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

8、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一)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二)具体名称前手太阴肺经内侧 手三阴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上肢手 后手少阴心经前手阳明大肠经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后手太阳小肠经前足太阴脾经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下肢足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外侧足三阳经 中足少阳胆经后足太阳膀胱经,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9、;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手三阴经。,头(面)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胸 手足三阳经腹足三阴经 足,(二)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食指端(商阳)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关冲)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小指端(少冲少泽)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大趾(隐白)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足大趾后(大敦)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足小趾(至阴)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2.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鼻翼旁(迎香)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目内眦(睛明)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目外眦(瞳子髎)手少

10、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3.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心 中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胸 中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肺 中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一)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手三阴经从胸部

11、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少阳经在体侧。 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R,SP,K,ST,Liv,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五、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表里经 同名阳经 表里经 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 心中 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 胸中 手厥阴手少阳足

12、少阳足厥阴 肺中,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与肺相连的气管、支气管及喉咙等)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L1:第一肋间隙,距正中线6寸),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L11:在大拇指桡侧,距离指甲根角一分许的地方。)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

13、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水沟穴Du26),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LI20),交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

14、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H1:腋窝顶点),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H9),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