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师杨经文的公共建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418783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9.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大师杨经文的公共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分析大师杨经文的公共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分析大师杨经文的公共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分析大师杨经文的公共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分析大师杨经文的公共建筑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析大师杨经文的公共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大师杨经文的公共建筑(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进大师杨经文的公共建筑,建筑源于生活,杨经文的简历,1948年生于马来西亚槟城,拥有马来西亚国籍和英国永久居留权杨经文先生与 PrisciVa Khoo Pit Ling 女上结婚,有四个孩子。杨经文先生从1976年开始与其在英国伦敦建筑协会学院学建筑的同学,也是马来西亚人的 汉沙先生联合创立了汉沙杨建筑师事务所 ,如今该事务所总部在马来西亚 , 在德国 、日本和澳大利亚设有 联合 办公窄。1995年该事务所在中国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合资开设了北方一汉沙杨建筑没计I程有限公司 , 2005年杨经文以生态设计咨询专家的身份加人了英国的 Llewelyn Davies yeang 设计咨询公司

2、,并作为负责人之一。汉沙杨建筑师事务所开业以来三十年的历史中完成的建筑项目超过2项 .,代表著作,1马来西亚占隆坡Roof Roof住宅1984年2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1992年3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TAI大厦1992-199fi年4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央广场大厦1992-1996年5马来西亚雪兰获州卡萨德索尔公寓1992一1996年6马来西亚摈榔屿MBF大厦1990-1993年7马来西亚吉隆坡广场中庭大厦1981一1986年6马来西亚吉隆坡IBMl 广场大厦1983一1985年9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鲍斯特德夫厦1986年10马来西亚槟榔屿梅纳拉UMNO大厦1995一1998年11新加坡新加坡

3、国立图书馆新楼1999-2005年12马来西亚吉隆坡TTDI-6D1公离楼2002-2006年13马来西亚吉隆坡BATC商务及高技术中心,14.马来西亚雪兰获州香港银行大厦15 新加坡EDITT大楼1998年16中国上海浦东上海军械大厦1997年17马来西亚沙阿拉姆加穆达总部大楼1996年18马来西亚吉隆坡滨水公寓2000年19沙特阿拉伯麦加雅巴尔奥马尔塔楼群2000年20德国法兰克福MAX大厦1999年21英国 伦顿 象堡生态塔楼群2000年22中国香港李树芬楼地块再开发项目(第一阶段)20052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海湾生态综合体200624中国重庆建设工业公司总部大樱2006年25马

4、来西亚吉隆坡拉曼科塔规划和城市设计1995年26中国大津中国民航学院1998年,这张照片体现了我的人生取向就是“专注”二字,专注意味着我们不可能期望把每件事情都做好,而是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那几件事,并且要努力做到极至。,My photo reflects my approach to life which is “FOCUS“ . Focus means we can not expect to do everything well but should focus on doing the few things thatwe are good at and to do these extrem

5、ely well 。 Ken Yeang,让我们结合所学公共建筑的知识一起进入杨经文的设计之路吧!,公共建筑之文教建筑新加坡国立图书馆新楼 19992005,开发理念体现了公共建筑的社会性和艺术性作为业主的新加坡图怜馆委员会在设计之初提出的设计基础条件如下:1、为新加坡市民提供一个月放、友好、有益的阅读环境。2、体现新加坡国立图朽馆作为国立和公共机构的特征以及所承担的任务和角色3、反映新加坡是一个积极学习的民族,具有多元文化的传统;4、是使用功能灵活清晰、经济有效的建筑.5、该建筑应对使用者友好,对来访者易于了解,对内部职员工作便利。6、建筑的整体系统运作有效,并且是一个适于热带气候的建筑,环

6、境背景,由于气候炎热,东南亚传统建筑一直以来都具有朴素的生态属性,东南亚传统建筑所具有的对气候的适应性,启发了杨经文的生态建筑设计。他往往从生物气候入手,结合当代建筑思潮、技术材料发展以及生态设计理念,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建筑朴素的生态属性;另一方面又依靠现代技术材料,对热带现代建筑在生态属性做出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在建筑形式的创造上,发展出一种不同于一般建筑的设计语汇。杨经文通过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发现了通风、遮阳、架空、开放、设置悬浮屋顶遮挡直射阳光的重要性,通过对太阳轨迹的研究,将生物气候学引入到建筑中。,公共空间的规划:建筑被个天然采光的内部街道划分成为两大块。两块的上部有天桥(黄色区域)连通

7、,大的部分(红色区域)是藏书部分和自然通风的公共广场 ,市民在这里可以享受室外咖l啡和自由话动。小的部分(绿色区域)是会议厅以及展览场所。建筑形态及功能分区:建筑形态是规则和不对称的两个体块的并置,曲线的、较小的部分(绿色)容纳的是喧闹的活动,如展览、多媒体、报告等;直线形的部分(红色)是图书收藏部分。建筑的两部分的划分,产生了建筑的内与外,建筑的这边和那边等空间的不同差异。这一形态给图书馆文化带来了更多的乐趣,激发了市民的公共活动,并可以称之为“人民的场所。城市规划及交通流线:城市设计:内部街遒(双箭头)连通两个有名的街道:维多利业街和北桥路。规划的核心是公共事件广场(椭圆形区域),作为场地

8、的焦点,由此引导人们进人图书馆的门厅。在这个公共空一可配置了咖啡吧、书店和其他的零售空间,从而更具活力。这条内部街道的轴线对着外部的圣约瑟教堂,把教堂的景观借了进来。,百叶幕墙及中庭 图书馆内厅,网架幕墙 廊道,建筑与生态环境被动的能耗没计策略应川在通过尽可能多的大然采光、白然通风和遮阳,最佳的太阳朝向和建筑布局、建筑色彩、建筑结构和景观设计等因素的集体使用,来体现低能耗.高舒适的策略。大部分的工作空间和藏书空间使用主动策略:采用人工采光和全空调。清楚地表明舒适既是一个生活方式和认知的问题,又是一个费用和能耗的问题。在中央的过渡空间(如门厅.人厅和庭院),机械设备如风扇补充I自然通风的不足,这

9、此方式也都在假设大体舒适的条件,进行了气流和能源的模拟分析试验。,结构与造型,建筑立面上大量运用透明的玻璃幕墙。为了避免阳光对玻璃幕墙的直射,设计采用了各种各样的金属遮阳,设置了各种自由组合在一起,长短、间距、悬挑深度各不相同的遮阳构件,其中一部分遮阳设施甚至达9m之深,有效的遮阳设计在起到阻挡阳光和防眩作用的同时,也强化了建筑适应热带气候的美学特征,使得建筑的立面充满变化和跳跃。,而建筑的一层入口上空,一大片挑棚,为建筑的入口遮挡风雨,另一方面,也呼应了主体立面的遮阳做法,从室外一直延伸到建筑的深处,起到引导人流,丰富建筑的空间感受和视觉效果的作用。,内部巨型街道引入的自然通风和整个建筑超过

10、6300的绿色“空中庭院”,使得该建筑在适应热带气候、降低能耗的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优美的环境。,建筑屋顶的处理,仍保持杨经文一贯的设计手法,设置悬浮的屋顶既有节能的需要,也有形成建筑独特轮廓的考虑。在一个巨大的透空的金属构架下面,屋面种植了大量植物,它们和建筑立面上的垂直绿化一起赋予建筑更多生态的含义。,公共建筑之办公建筑马来西亚吉隆坡BATC商务及高技术中心,杨经文此次建筑设计的中充分考虑并分析了功能区间、人流疏散、 空间组成等方面的内容,对其垂直、水平空间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和组合。,整个规划包括个47英亩的天 然公园以及分布于共中的建筑。中 央区城布局的系列公共广场、林荫 大道以及车行道为

11、整个建筑群提供 服务,LRT系统被纳入场地之中, 并与位处中心区域的车站以及零售 商业和学校设施相连。该建筑群综合了 汉沙杨 公司 10 年来在高层建筑设计及城市设计中 摸索到的一此生态气候方法的基本 原则。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个方 案 。有如下特征:景观绿化运用在整个开发之中。 通过地面景观引导而到达建筑人口 水景花园等柔化景观元素使得遍布 场地之中的步行通更加宜人:场地内的每一处都由个完整的人 行系统相连,隔离机动车的带遮蔽 的通道能通往场 地 内 的任何没施带露天平台及景观绿化的空中 庭园被引人办公建筑的楼层之中让 使用者有机会在宜人的室外环境中 休憩。为保持楼层间的连通性,这 空中庭园

12、形成个连续的组合,在视 觉和体量上与所有的楼层连接起来建筑综合若理系统通过安装在 建筑屋顶的环境传感器来监测建筑 的外部环境,并进而控制整个建筑 的内部情况。,垂直空间分布,第一层水平空间分布,行人主入口及有授权车辆进入,行人主入口及未授权车辆入口,地下停车场入口,展览空间主入口,零售区,垂直环路,上部为办公空间,上部为居住空间,红色为外部环路绿色为自行车环路黄色为步行环路,第五层水平空间分布,黄色为步行环路,公共广场服务中心,公园中建筑,酒店综合楼,UIM综合楼,公寓建筑,办公楼,植被覆盖区与垂直各功能区间关系,空中公园布局,公共建筑之城市规划沙特阿拉伯麦加雅巴尔奥马尔塔楼群2000年,总体城市设计策略阿海赖姆圣地位于五座山的环绕之中他们围合出圣地所在区域的“边框这几幢受高度限制而又不得不采用高层形式的建筑将环绕阿海赖姆圣地创造出新的“保护性边框”。城市设计的策略是避免在神圣的宗教区周围出现混乱生长的天际线。而建筑高度新的参照标谁则来源于五座山的平均高度450m。它将是阿海赖姆圣地周围未来地块发展中新的高度限制而仅有一两座特定位置的建筑能够超出这个高度限制,建筑群通过模拟传统清真寺的尖塔从而创出丰富常的天际线。,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