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及应急处置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405861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物中毒及应急处置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食物中毒及应急处置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食物中毒及应急处置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食物中毒及应急处置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食物中毒及应急处置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物中毒及应急处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物中毒及应急处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食物中毒事件及应急处置,食物中毒 概念进食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而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形式。 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有多人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临床表现相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食物中毒,危害食物中毒是一类经常发生的、对人民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损害的中毒性疾病,多年来其中毒发生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给病人、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

2、不容忽视的影响,是我国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分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毒素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投毒性食物中毒,哪些原因可导致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发生,冷藏方法不正确,如将煮熟的食品长时间存放于室温下冷却,把大块食物贮存于冰柜中,或冷藏温度不够。 从烹调到食用的间隔时间太长,使细菌有足够的繁殖时间。 烹调或加热方法不正确,加热不彻底,食物中心温度低于70。 由病原携带者或感染者加工食品。 使用受污染的生食品或原辅料。 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在室温条件下解冻食物。 厨房设备、餐具清洗、消毒方法不正确。 使用了来源不安全的食物。 加工制备后的食物受污染。,食物中

3、毒症状,食物中毒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的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等,最后可致休克。,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生豆浆中毒 毒性 胰蛋白酶抑制剂抑制蛋白质 消化和吸收/皂素刺激胃粘膜 剂量(以脲酶计):儿童60mg/kg 成人200mg/kg 症状 :较轻 不发热 胃肠刺激症状 预防:防“假沸” ,全沸后再持续加热10分钟 。,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发芽土豆中毒 毒性 龙葵素 耐热 耐酸 不溶于水 腐蚀性和粘膜刺激;溶解血球,引起 脑血肿和水肿;使运动和呼吸中枢麻痹 剂量 中毒200mg,严重中毒300

4、400mg 症状 初始咽喉瘙痒 舌腮麻木 苦涩或呛辣感 心口烧灼或阵痛继之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 血压下降;体温升高 羞明畏光 惊厥抽搐瞳孔散大重症意识障碍 呼吸困难和昏迷 因心衰 呼吸麻痹而致死但一般12天可康复 极少预后不良。 预防 低温 避光储存;彻底剜除芽及周围0.5cm后马铃薯,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扁豆中毒 毒性:皂素和红细胞凝集素 缺少剂量 症状:咽干 恶心呕吐 腹泻腹痛 四肢麻木 可因严重溶血 呼吸麻痹或肾功能障碍而危及生命 预后良好 预防:烧熟煮烂, 100经1530 min 蚕豆中毒 毒性:蚕豆嘧啶葡糖苷和伴蚕豆嘧啶核苷 症状: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 多发病于食后52

5、4小时,皮肤粘膜发黄,疲惫,嗜睡,贫血血红蛋白尿。常发生肝脾肿大,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眼结膜水肿苍白,视网膜静脉扩张等。 预防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者把住“入口入鼻”关 生熟都会中毒,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 烂(腌)叶菜中毒 毒性 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 使低铁HB氧化为高铁HB 剂量:中毒0.20.5g,致死13g 症状:胃肠反应+紫绀 多12天内恢复 预防:蔬菜要新鲜,腌制菜要20天后再吃 鲜黄花菜中毒 毒性:秋水仙碱食入类秋水仙碱 强烈刺激胃肠和肾脏系统 剂量:成人0.10.2mg (相当鲜黄花菜12两)可中毒,20mg可致人死亡 症状:咽干 烧心 口渴 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 严重者血便血

6、尿或尿闭,食物中毒应急处置组织,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涉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其他有关部门,食物中毒应急处理职责,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1.组织制定实施预案 2.统一组织、协调、指挥调查处理 3.指定调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 4.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5.发布信息 6.建立队伍,组织专家评定 7.协调有关部门、物质准备 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技术调查、取证、处置、控制和评价工作 1.接报告后,立即派员赶赴现场 2.尽快查明事件发生经过,查明中毒食品、确定致病因素,查明原因 3.采集食物中毒样品 4.提出采取控制措施 5.协助

7、医疗救治 6.组织力量及时、准确地开展样品检测,医疗救治机构职责:1.提供医疗救治 2.及时报告食物中毒(属地化原则) 3.特效药物的储备 4.病历记录完整、详实 5.收集、保存有关样品 6.协助有关专业技术机构调查工作,食物中毒发生单位的责任1.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2.协助调查、如实提供细节 3.保留可疑食品、工具、现场 4.追回可疑食品,食物中毒的发现 食物中毒事故可通过以下途径发现: 1.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 2.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报告; 3.接受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病人治疗的单位报告; 4.个人、单位、社会和媒体举报,食物中毒事件分

8、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病人数达到30例及以上时,应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处理,事件分级如下1、属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的食物中毒事件: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2、属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的食物中毒事件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3、属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的食物中毒事件: 发病人数在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对影响特别重大的食物中毒事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可确定为特别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方式分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 报告内容初次报告要快

9、,包括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可疑食物、处理情况、联系电话等内容,还包括报告单位、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等;进程报告要新,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结案报告要全,不仅包括上述内容,还应有诊断、流行病分析、经验教训等。,报告时限和程序 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受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病人的医疗卫生人员,初步核实后2小时内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接报后,应在初步核实后2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管政部门报告。,控制措施,(一)对造成或可能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可以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1、封存造成或可能造成食源性突

10、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食品及其原料;2、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工具、用具;3、召回已售出的造成或可能造成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食品。让消费者和有关部门知晓突发事件,确保全部可疑食物均被召回。如有必要,将有关情况通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4、经过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者安全化处理;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二)对造成突发事件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下列相应措施1、考虑在突发事件的初期关闭相应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2、责令改正不正确的食品加工制作习惯;3、责令受感染的食品加工人员离开工作岗位,直至其临床症状消失48小时;4、封存造成或可能导致食

11、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食品及其原料、工用具、设备等;,5、配合调查,按有关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6、当发现中毒范围仍在扩展时,应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发现中毒范围超出本辖区时,应通知有关辖区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并向共同的上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7、根据事件控制情况的需要,建议政府组织食药监部门、卫生、医疗、公安和新闻单位等部门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行政控制的注意事项,严格控制封存范围,尽量缩短控制时间,避免将不相干的食品和物品列入封存范围,能封存部分的,不封存全部。对易腐易坏的食品物品,应尽量缩短封存时限,在责令当事人承担保全责任时,酌情予以一定帮助。对封存价值高,批量大的食品

12、、物品时要注意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要把法律的规定讲深讲透,避免简单、粗暴。尽量减少敌对情绪。当周围群众表示不满时,应做出必要的解释,争取支持与协助检验和卫生学评价后认为可解封的应尽快解封,食物中毒事件专题总结报告的撰写,(一)前言突发事件的简短总结。 (二)背景1、描述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是否与特殊场合有关?2、哪些个体与突发事件有关?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等。3、病例人数(哪些符合病例定义的人)。4、暴露人数。5、病例的临床表现,包括:生病、住院、死亡、症状和体征等。6、事件发生地点,例如:家庭、工作单位、学校等。,食物中毒事件专题总结报告的撰写,(三)方法1、采用了哪些调查方法?例如,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2、开展了哪些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依据临床表现还是流行病学调查结果?3、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四)结果1、描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包括流行曲线、各类图表。2、分析致病因子、原因食品、事件的引发因素。3、实验室检测结果,是否支持假设。,食物中毒事件专题总结报告的撰写,(五)讨论 (六)控制措施 (七)控制效果评价1、主要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2、评价控制措施的效应。3、评价目前的监测系统。 (八)总结经验教训1、目前的监测系统是否足以预测未来的暴发?哪些地方需要改进?2、探讨重要的发现。,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造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