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保健推拿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405318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保健推拿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小儿保健推拿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小儿保健推拿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小儿保健推拿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小儿保健推拿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保健推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保健推拿(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儿推拿专题,一、定 义,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小儿推拿是纯绿色疗法,可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减少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增强孩子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预防病毒侵蚀和滋生,达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目的。随着现代人们健康理念的更新,很多家长都开始信任和采用纯绿色疗法小儿推拿,目前,该疗法已成为国际儿童保健、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曾健全。小儿的脏腑娇嫩,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

2、突出,表现出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小儿之体为“稚阴稚阳”, 脏腑柔弱,御邪能力较弱,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都较低。同时,小儿又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代谢快,生长快;小儿宿疾较少,病因相对单纯,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所说:“小儿之病,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小儿保健推拿正是顺应这种趋势,辩证取穴,通过特有手法和操作,调整机体气血阴阳平衡,以改善小儿的脏腑功能,以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目的。,二、适应症及禁忌症,适应症: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是指6岁以下的小儿,特别是3岁

3、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如感冒、发热、咳嗽、哮喘、惊风、夜啼、腹泻、便秘、伤食、疳积、遗尿、肌性斜颈、小儿瘫痪等症。禁忌症:,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局部不宜推拿;某些急性 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各种恶性肿 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某种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 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推拿。,三、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 三关、六腑;下肢部足三里,涌泉;

4、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龟尾,肩井。,全身穴位图,上肢穴位图,头面部常用穴位天 门,1、天 门(头部手法一)【定位】两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从两眉间向上,两手交替直推至前额发际,称开天门。2030次。【功效】发汗解表,镇惊安神,开窍醒神。【应用】头部常规手法之一,刘氏小儿推拿治疗时首推穴。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烦躁等病症。,头面部常用穴位坎 宫,2、坎 宫(头部手法二)【定位】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操作】两拇指置于小儿两眉间,沿眉棱骨上缘同时向两边分推至眉梢处,称推坎宫,又称头部分阴阳。2030次。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应用】推坎宫亦为头部常

5、规手法之一。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头面部常用穴位太 阳,3、太 阳【定位】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中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操作】1、推太阳(头部手法三) 从小儿眉梢处向后下方经太阳穴直 推至耳门穴,称推太阳,2030次。2、揉太阳(运太阳) 向的眼方向揉中加按为补法,3090节;向耳的方向揉中加按为泻法,3090节(揉5按1为一节)。【功效】推太阳:祛风散寒,醒脑明目。揉太阳:发汗解表,祛风 止痛。【应用】推太阳亦为头部常规手法之一。此穴能发汗能止汗,常用于外感表证。,头面部常用穴位风 池,4、风 池【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操作】用

6、两中指端按两风池穴,按后加揉,称按揉风池。按35次,揉3050次。【功效】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通窍明目。【应用】按揉风池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或项背强痛,鼻塞等病症治疗。,头面部常用穴位百 会,5、百 会【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折耳,两耳尖向上连线 的中点。【操作】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百会;用指端按揉之,称按揉百会;用艾条灸之,称灸百会。掐35次,按揉2030次,灸12分钟。【功效】通关开窍,镇惊安神,升阳举陷。【应用】治疗昏迷、惊风、抽搐多用掐百会;治疗烦躁、肝阳头痛按揉百会;治疗虚证之目眩、遗尿、脱肛、虚脱久泻可用按揉法, 亦可用灸法救脱。,头面部常用穴位印 堂,6、印

7、堂【定位】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按之,掐按后加揉。掐按35次,揉2050次。【功效】醒脑提神,祛风通窍。【应用】治疗感冒,头痛多用按揉法;若抽搐,昏迷多用掐揉法。,头面部常用穴位人 中,7、人 中【定位】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操作】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掐35次,或掐之醒即止之。【功效】通关开窍,定惊安神。【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昏迷不醒、窒息、惊厥、抽搐时,掐之有效。,头面部常用穴位承 浆,8、承 浆【定位】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操作】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掐35次,揉2050次。【功效】止呕止泻,收敛津液,开窍醒神。【应用

8、】主要用于惊风、昏迷、高热、吐泻等病症治疗。,胸腹部常用穴位天 突,9、天 突【定位】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操作】用中指端按后揉之,称按揉天突。按35次,揉3050次。【功效】化痰平喘,降逆止呕。【应用】按揉天突主要用于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致之痰多、胸闷气喘、呕吐等病证。,胸腹部常用穴位膻 中,10、膻 中 【定位】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中点。 【操作】1、指腹按该穴上揉转50100次,称按揉膻中;2、继用两手中指腹,从膻中穴同时向左右分推至两乳头3050次,称分推膻中;3、接着用食、中、无名指三指腹从小儿胸骨上窝向下直推至胸骨下角3050次,称直推膻中

9、;4、最后用食、中指指腹同时分按压小儿一至五肋间前正中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部位三至五遍,称按压肋间。以上四部操作,称“推胸法”。【功效】 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应用】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气喘、咳嗽、呕逆均有效。,胸腹部常用穴位中 脘,11、中 脘【定位】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操作】1、中指腹做顺时针揉转,称安中调中法;2、中指腹做逆时针揉转,称补中法;3、先做安中调中法,继用食、中指从小儿剑突下轻轻直推至脐,次数为揉转次数的1/2,称消导法。以上三法总称“推腹法”。100200次。【功效】 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补脾益气,降气通便。【

10、应用】 安中调中法具有调理脾胃,安抚中焦功能,用于脾胃不和、中焦功能紊乱所致的病证。补中法具有补脾益气,健胃助运的功能,常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病证。消导法具有消积导滞,降气通便的功能,用于胃肠里实证。,胸腹部常用穴位肚 脐,12、肚 脐【定位】腹中部,脐中央。【操作】用中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称揉肚脐。100300次。亦可用灸法。【功效】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固脱。【应用】肚脐为止泻要穴,对脾胃疾病疗效亦佳,多用于腹泻,腹痛,腹胀等病症。临床上揉脐、推上七节、揉龟尾常配合应用,治疗腹泻效果较好。,胸腹部常用穴位丹 田,13、丹 田【定位】小腹部中点(脐下2寸与3寸之间)。【操作

11、】用食、中两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称揉丹田。揉200300次。【功效】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应用】揉按丹田对遗尿、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常与清后溪等合用。,胸腹部常用穴位肚 角,14、肚 角【定位】下腹部,脐下2寸,旁开2寸之大筋处。【操作】用拇、食、中三指相对用力,提拿穴处下的少许肌肉组织,称拿肚角。3-5次。【功效】止腹痛。【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之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有止痛效果;特别是对寒性腹痛、伤食腹痛效果更显著。本法刺激较强,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一般在诸手法操作完毕后,再拿此穴。,肩背腰骶部穴位大 椎,15、大 椎【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2、【操作】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称掐大椎。掐20次,揉2030次。【功效】解表退热【应用】本穴为退热之常用穴,主要用于感冒、高热、项强等。,肩背腰骶部穴位肩 井,16、肩 井【定位】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操作】用拇指与食、中指三指相对用力提拿此处的筋肉皮肤,称拿肩井。用拇指指腹按该穴,揉按结合,称按肩井。拿、按各35次。【功效】宣通气血,发汗解表。【应用】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结束的总收法; 亦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呕吐、惊风及肩背部疼痛等症。,肩背腰骶部穴位肺 俞,17、肺 俞【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操作】 1、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分别置

13、于两侧肺俞穴上,右顺时针,左逆时针揉按50100次,称揉肺俞。2、两拇指或中指从风门穴沿肩胛骨下缘,经肺俞向外下方斜推至两肩胛骨下角50100次,推呈“八”字型;继而从肺俞直向下推至膈俞50100次,推呈“|”型,称推“介”字3、用中指指腹蘸盐粉或姜汁,沿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斜擦过肺俞,以皮肤发红为度,八”字称盐擦“。以上诸法总称推揉肺俞或推背法。【功效】宣肺止咳,化痰退热。【应用】推肺俞是临床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常用手法,可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多痰等病证。,肩背腰骶部穴位龟 尾,18、龟 尾【定位】尾椎骨端。【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揉转,揉按结合,称揉龟尾。200300次。亦可用灸法。【

14、功效】止泻,固脱,通便。【应用】龟尾穴即相当督脉经之长强穴,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使用,可治腹泻、脱肛、便秘等症。,肩背腰骶部穴位七 节 骨,19、七 节 骨【定位】第4腰椎至尾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两指指腹自下向上直推,称推上七节;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两指指腹从上向下直推,称推下七节。100200次。【功效】推上七节能温阳止泻;推下七节能泻热通便。【应用】推上七节骨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证虚;推下七节骨多用于肠热便秘、湿热痢疾等症。,肩背腰骶部穴位推 脊,20、脊 柱 骨【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两指指腹蘸酒精从大

15、椎直推至骶椎(长强),称推脊,100200次。【功效】清热镇惊。【应用】推脊常用于各种发热病证。,肩背腰骶部穴位捏 脊,21、捏脊【定位】脊柱两旁,肺俞至肾俞之间。【操作】用捏法,食、中指与拇指对捏该处的皮肤,由肾俞朝上捏至肺俞处,称捏脊,俗称“翻皮”。35遍。【功效】培育元气,调理气血。【应用】 捏脊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 临床治疗先天和后天不足所致的慢性病症。本法单用,常用于小儿疳积、厌食、腹泻等病症。,上肢部常用穴位总 筋,22、总 筋【定位】手臂内侧,腕掌横纹的中点。【操作】以左手轻握小儿的手掌,右手拇指按在总筋处,与在腕背抵住的食指相对用力按揉约100300

16、次,称按揉总筋。或用拇指甲掐1分钟,掐后加揉20次,称掐总筋。【功效】清热熄风止痉,通调全身气机。【应用】按揉总筋为推上肢的首推穴之一,故作常例手法。掐揉法用于治疗口舌生疮、夜啼、发热、惊风、抽搐等病症。,上肢部常用穴位阴 阳,23、阴 阳【定位】总筋穴两旁,小指侧为阴,又称阴池;拇指侧为阳,又称阳池。【操作】两手握住小儿手掌,两拇指并列,指面按在总筋穴上,朝左、右两边分推2030次,称分阴阳,又名手部分阴阳。【功效】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气导滞。【应用】分推阴阳也列为手部常规手法。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的寒热往来、烦躁不安、 食滞腹胀、呕吐腹泻等治疗。,上肢部常用穴位脾 经,24、脾 经(脾土)【定位】 拇指末节螺纹面。【操作】 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拇指,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称补脾经;由小儿拇指端直推向指根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为推脾经。100500次。【功效】 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止吐泻。【应用】补脾经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形体消瘦等症。清脾经主要用于湿热内蕴、肌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及热结便秘等症。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故一般脾经以补为主。若脾实证需用清法需清后加补,补法操作次数为清法一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