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史地]高二历史必修3岳麓版:1-4宋明理学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3370412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4.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史地]高二历史必修3岳麓版:1-4宋明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二政史地]高二历史必修3岳麓版:1-4宋明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二政史地]高二历史必修3岳麓版:1-4宋明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二政史地]高二历史必修3岳麓版:1-4宋明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二政史地]高二历史必修3岳麓版:1-4宋明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政史地]高二历史必修3岳麓版:1-4宋明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史地]高二历史必修3岳麓版:1-4宋明理学(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4 课 宋 明 理 学,秦桧的一位后人秦间是一位才子,清朝乾隆年间,这位秦桧的后代以其博学才华考中状元。有一次,秦间和几位好友同游杭州西湖,当来到岳王庙岳飞墓前时,有人提议让秦间题写墓联,目的是试其心志。秦间自然明白朋友们的用意,稍加思索之后,挥毫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大家读罢,纷纷称赞。,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什么?这一主流思想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课第一目“三教合一”主要介绍了理学兴起的背景;第二目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理学确立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第三目主要介绍了陆王心学的基本内容以及理学的深远影响。,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2、儒学的危机 1背景 (1)随着、,汉唐时的儒学已经无法控制人心。 (2)魏晋南北朝以来,、迅速传播,儒学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 (3)三教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2儒家学者的对策:唐宋儒家学者弘扬、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二、宋明理学的内容 1程朱理学 (1)形成:在回应佛、道挑战时,新兴的儒学到宋代建立了一个以“”或“”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代表人物是北宋的、和南宋成为集大成者的。,(2)主张 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从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

3、级秩序的合理性。 把握“理”,要通过“”的方法。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3)影响 适应阶级需要,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朝曾将朱熹编著的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它还流传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陆王心学 (1)陆九渊 提出“”、“,”的思想,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提出用“”以求理的方法。 (2)王守仁 主张以学来更新理学。 思想核心是“”,只要克服、就能成为圣贤。,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理学是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和等方面影响深远。 2理学强调和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3但理学重视的力量,注重、,

4、强调人的和,又凸现人性的庄严。,答案:一、1.时代发展 社会进步 佛教 道教 唐宋 2.积极入世 关怀现实 佛教 道教 二、1.(1)理 天理 程颢 程颐 朱熹 (2)理 哲学 格物致知 理 (3)统治 南宋 元 四书章句集注 明初 朝鲜 越南 日本 2.(1)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心 发明本心 (2)心 致良知 私欲 回复良知,三、1.宋明 政治生活 文化教育 社会教化 2三纲五常 名分等级 3.主观意志 气节 品德 社会责任 历史使命,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2.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格物致知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

5、,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3怎样评价宋明理学? (1)肯定可取的一面: 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

6、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消极或不可取的一面: 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 因循守旧的观念。 重利轻义的观念。 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例1】 (2011广东)“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儒道佛“三教合一”。陶渊明、陆修静、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

7、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答案】 A,【例2】 (2011上海)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朝理学家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强调的是内心的自省,即心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 A,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主要社会原因是( ) A儒学从此走向没落 B社会动荡不安 C统治者提倡三教合一 D佛道学说的扩张性,【答案】

8、B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分裂,政局动荡,人民流离失所,佛道迅速传播。,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答案】 A 【解析】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 D,【解析】 此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4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

9、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 D,【解析】 程颐和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要把握“理”就需要“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由此可见,慧能的观点与王阳明相似。,5汉代以来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它是( ) A心学 B佛学 C理学 D伦理学 【答案】 C 【解析】 心学出现于南宋,且是理学的一个分支,两者统称理学。,6“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

10、似的是( ) A老庄思想 B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 D孔孟之道 【答案】 C 【解析】 禅宗强调重视人的主观本性,这与陆王心学相类似。,二、非选择题 7读关于儒学的困境与儒学的复兴的图和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的信息,说明你对理学兴起原因的理解。 (2)据材料二,谈谈

11、你对朱熹思想主张的认识,并分析程朱理学被官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了何种学说?代表人物还有谁? (4)归纳三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答案】 (1)佛、道的传播直接冲击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冲击了儒学的主流地位。而儒学的复兴又必须面对佛、道提出的世界观等方面的问题。 (2)认识: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即是天理,“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人们应克制自己的私欲,顺乎天理。理由:程朱理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从而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3)心学;陆九渊。 (4)材料一中的“三教合一”促进了材料二中的“理学”的形成。明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了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许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观点争鸣】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