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营养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365861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3.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食与营养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饮食与营养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饮食与营养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饮食与营养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饮食与营养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饮食与营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食与营养(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饮食与营养,diet and nutrition,韶关学院医学院 护理系 方晶,教学内容,一般饮食的护理,特殊饮食的护理,3,医院饮食,1,2,出入液量记录,4,教 学 目 标,掌握医院基本饮食的适用范围及饮食原则 掌握概念:治疗饮食、试验饮食、要素饮食 了解饮食、营养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熟悉一般饮食护理措施 熟悉高蛋白、低蛋白、低盐饮食的适用范围及供给量 了解影响饮食与营养的因素,营 养: 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饮食中营养 成分的动态过程;以及人体在生命过程中,利用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的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营养即是这两个动态过程的总和。,饮食、营养与健康,(

2、一)合理饮食与健康,促进生长发育 构成机体组织 提供能量 调节机体功能,(二)饮食、营养与疾病的关系,营养过剩、营养不足或饮食不当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可以引起营养代谢的改变,甚至导致营养代谢的失调和障碍。,饮食、营养与健康,2004年10月12日,卫生部公布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况报告: 中国超重和肥胖人口2.6亿 世界第一“肥国” 高血压人口1.6亿 血脂异常人口1.6亿 血糖受损人口4000万世界第二位,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

3、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了解) 平衡饮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3、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5、吃清淡少盐膳食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9、如饮酒应限量10、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营养素(nutrient),蛋白质脂 肪糖和食物纤维,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维生素 水,是能够在生物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 成机体、调节和维持生理机能的物质。 分为六大类 :,成人

4、三大营养素每天需求量,蛋 白 质 脂 肪 碳水化合物,1014% 2025% 6070%,占总热量(%),一、基本饮食: 基本饮食适合于一般病人的饮食需要,是对营养素的种类、摄入量不做限定性调整的一种饮食。,医院饮食分为:,第一节 医院饮食,普通饮食,软质饮食,饮食种类,半流食,流质4.png饮食,一、基本饮食- 种类、适用范围、饮食要求,二、治疗饮食,是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需要, 适当调整总热能和某些营养素,达到辅助治疗或治疗目的的一种饮食。,第一节 医院饮食,治疗饮食,高蛋白饮食 适用范围,2、低蛋白血症、肾病综合症、孕妇、乳母,饮食原则:蛋白质1.52.0g/(kg.d),每日

5、总量不超过120g,低蛋白饮食 适用范围,尿毒症、氮质血症、急性肾炎、肝昏迷前驱期,饮食原则: 肾衰者忌豆类 肝昏迷忌动物蛋白蛋白质:2040 g/d,低盐饮食 适用范围,心血管病症、高血压、慢性肾炎、尿毒症、水肿、肝硬化腹水、水钠潴留,饮食原则: 禁食咸腌制制品:食盐 2 g/d,但不包括食物内自 然存在的氯化钠,1、长期消耗性病症: 烧伤、贫血、甲亢、大手术、恶 性肿瘤,无盐低钠饮食,适用范围: 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 急性肾炎、急慢性 肾衰、 尿毒症等。,饮食原则:禁用食盐,控制摄入食物中自然存在的含钠量,低脂饮食,适用范围:心血管病后、高脂血症、肝脾胰腺疾患、肥胖症,饮食原则:禁食油炸及

6、含脂较高的食物成人脂肪 量 50 g/d,低胆固醇饮食,适用范围: 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高胆固醇症,饮食原则:禁食动物内脏、脑、肥肉、奶油、禽类胆固醇 300 mg/d,治疗饮食,高热量饮食 适用范围:热能消耗较高的病人,如甲亢、烧伤、结核、孕妇等。饮食原则:加餐,总热量为12.5MJ/d高纤维素饮食适用范围:便秘、肥胖、高血脂、糖尿病饮食原则:进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少渣饮食适用范围:伤寒、痢疾、肛门疾病、腹泻等饮食原则:少用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不用强刺激性调味品和坚硬食物,三、试验饮食,试验饮食:指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对饮食内容的调整,达到协助疾病诊断或提高试验结果正确性的目的。,第一节 医院饮

7、食,(一)隐血试验饮食,各种消化道出血 可疑消化道出血 原因不明的贫血,适用范围:,1、试验期三天 2、在试验期间, 主食不限 副食限: 绿色蔬菜、 鱼肉类、动物血 3、第四天起连续留三天大便, 作潜血试验,方 法:,(二)胆囊造影检查饮食,配合胆囊造影检查 了解胆囊形态及功能 协助诊断疾病,用于需要进行造影检查胆囊、胆管、肝胆管有无结石、慢性炎症及其他疾病病人。,适用范围:,目的:,试验方法,1)早餐禁食 2)于服药后14小时拍摄胆囊片(若显影良好) 3)进高脂肪餐(脂肪不低于50g) 4)30分钟后第二次拍片,1、检查前一天:,2、检查当日:,1)午餐:进高脂肪餐以利胆汁排空。 2)晚餐:

8、进无脂肪、低蛋白、高糖类饮食。 3)饭后服造影剂(碘番酸3g)服药后禁食。,(三)甲状腺131I试验饮食,适用范围:用于协助检查甲状腺功能 方法与注意事项: 试验期间禁用:含碘食物及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及食物,如海带、紫菜、海参、虾、鱼、加碘食盐等,第二节 一般饮食护理,一、影响饮食与营养的因素(一)生理因素1.年龄、活动量2.特殊生理状况(二)病理因素1.疾病2.药物3.饮酒4.食物(三)心理、社会因素1.心理因素2.社会因素,第二节 一般饮食护理,1.病人不良的情绪和心境 2.疾病及疾病引起的疼痛 3.病人对某些食物过敏 4.因烹调不当,色、香、味不佳 5.病人有偏食习惯 6.对治疗或试验

9、饮食厌恶,不愿合作,一、影响饮食与营养的因素,7、休息与睡眠不足 8、药物所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9、病人有消化系统的病史 10、口渴、口腔不洁或有牙病 11、进食环境不适 12、进食中的不良刺激 13、食物过冷过热 14、喂食过快过慢 15、社会文化因素 16、营养知识缺乏,二、饮食护理措施,1、执行饮食医嘱 2、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3、始终对病人进行饮食营养宣教 4、促进病人食欲 5、协助病人用餐,(一)饮食护理的一般措施,(二)进食中、后的饮食管理,(1)进食中巡视、观察进食情况了解饮食习惯、喜好、食欲、食量饮食医嘱的遵守情况进食时,避免不良刺激,(2)喂食: 为病人围好餐巾 护

10、士面向病人坐稳、放松、和蔼、耐心、 注意喂食的 温度、速度、量 喂食中与病人 交流 喂流食时用吸管或小壶喂入,胃肠内营养 EN (enteral nutrition) 胃肠外营养 PN (parenteral nutrition),第三节 特殊饮食护理,管饲饮食要素饮食,要 素 饮 食,要素饮食(elemental diets) 又称要素膳,是一种化学组成明确的精制食品, 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与 水混合后可以形成溶液或较为稳定的悬浮液。,要 素 饮 食,特点:无需经过消化过程即可直接被肠道吸收 适应证:严重烧伤、创伤等高代谢;消化道瘘;术前准备及术后营养不良;严重腹泻;消化

11、吸收不良;营养不良等 禁忌证:婴幼儿、消化道出血者禁用;短肠综合 征、胃切除术后、糖尿病、胰腺病者慎用。,要 素 饮 食,目的 分类 用法 并发症 注意事项,营养治疗用要素饮食特殊治疗用要素饮食,胃 肠 外 营 养,胃肠外营养 (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是按照患者的需要,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患者所需的全部能量及营养素,包括氨基酸、脂肪、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一种营养支持方法。,胃 肠 外 营 养,目的 分类 用法 并发症 注意事项,部分胃肠外营养(PPN)全胃肠外营养(TPN),小 结,1、概念: 营养素、治疗饮食、试验饮食,2、高(低)蛋白饮食、低

12、盐、无盐饮食的适用 范围及该营养素的供给量,3、饮食护理的一般措施,形 成 性 练 习,1.禁用高蛋白饮食的病员是( )A肾病综合征B贫血C肺结核D肝昏迷E手术后,D,2.下列哪项属于医院治疗饮食( )A. 普通饮食B. 软质饮食C. 半流质饮食D. 流质饮食E. 低脂肪饮食,E,形 成 性 练 习,3普通饮食的适用范围是( )A. 无发热和无消化道疾患者B. 消化不良,术后恢复期阶段C. 发热,体弱,消化道疾患D. 病情严重,吞咽困难,口腔疾患E. 术后和急性消化道疾患者,A,形 成 性 练 习,4、大手术后的患者宜采用的饮食是( )A. 高热量、低蛋白B. 高蛋白、高维生素C. 高维生素,低蛋白D. 高脂肪、高蛋白E. 低脂肪,高热量,B,形 成 性 练 习,复 习 思 考 题,1、解释: 基本饮食、治疗饮食 2、高蛋白、低蛋白、低盐、无盐饮食的适用范围及其营养素的供给量应为多少? 3、治疗饮食的原则有哪些? 4、如何为病人进行一般饮食的护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