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摄影技术及诊断钼靶MR1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3363968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PPT 页数:214 大小:4.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腺摄影技术及诊断钼靶MR1_第1页
第1页 / 共214页
乳腺摄影技术及诊断钼靶MR1_第2页
第2页 / 共214页
乳腺摄影技术及诊断钼靶MR1_第3页
第3页 / 共214页
乳腺摄影技术及诊断钼靶MR1_第4页
第4页 / 共214页
乳腺摄影技术及诊断钼靶MR1_第5页
第5页 / 共2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乳腺摄影技术及诊断钼靶MR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腺摄影技术及诊断钼靶MR1(2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乳腺疾病影像诊断,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张伟,陈晓旭:生于1965年10月,卒于2007年5月。享年42岁。资产过亿。,简介,乳腺正常解剖和组织学,正常乳腺影像学所见,乳腺疾病影像学所见,阳极钯面-钨,产生的波长为0.008-0.031nm(波长短,穿透力强)为硬射线。阳极钯面-钼,产生的波长为0.063-0.071nm(波长长,穿透力弱)为软射线 铑钯产生的波长介于两者间,穿透力较钼钯强。对致密型腺体显示效果优于钼钯。,简介,1913年-Salomon(德国)开始进行乳腺癌X线诊断研究。 1970年法国首推钼靶X线机(波长为0.7A)。 最新乳腺摄影技术特点:发生器为恒定电势高频反相器(最大

2、限度保证有效X线量);采用阳极旋转管球(达9600rpm、热容300000热量单位)、小焦点(0.1mm);可自动采用钼-钼、钼-铑、钨-铑滤波;数字成像显影技术。,简介,钼靶乳腺机,CC位,MLO位,乳腺检查方法,钼靶X线检查 钼靶乳腺片的计算机伪彩色图像处理 乳腺干板摄影 乳腺CT检查 乳腺MRI检查 乳腺DSA检查 乳导管造影术 乳腺淋巴管造影术 乳腺囊肿气造影术 乳腺B超检查,黄金组合,立位 坐位 CC MLO ML,投照体位,投照位置,钼靶投照方法,CC:Craniocaudal. MLO:Mediolateral Oblique,电压:22-35kv 毫安秒:30-300mAs 摄

3、影前,投照技师应亲自检查患者乳房,根据其大小、类型及坚实程度,确定曝光条件。,钼靶投照条件,CC位,MLO位,乳腺胚胎发育(分几个阶段): 1)胚胎第6周(长约11.5mm):胚胎躯干前壁左右原始表皮增厚形成乳线,上端起自上肢芽根部,下端起自下肢芽根部2)胚胎第9周(长约26mm):形成乳头芽和乳头凹3)胚胎第3月末(长约54-78mm):形成乳腺芽-输乳管原基-输乳管芽-输乳管4)胚胎5-6月:皮下可生长有512个乳晕腺5)胚胎9月:分支的突性上皮索内开始空腔,即乳腺导管的雏形,乳腺解剖和组织学,乳腺嵴,乳房发生线,女、31岁,副乳及副乳头,成年女性乳房一般位于胸前第26肋骨之间,内侧达胸骨

4、旁,外侧可达腋中线,附着于胸肌筋膜之上。,临床检查时,为了记录方便,将乳房分成6个部分。 A区:为内上象限 B区:为内下象限 C区:为外上象限 D区:为外下象限 E区:为中央区(又叫乳晕区) F区:为腋尾部,触诊顺序为:内上-外上-外下-内下-中央,乳腺分区,动脉-主要来自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即第1-4肋间穿支,为乳腺血供的主要动脉。 静脉-主要分为深、浅2组。 乳腺浅静脉:在乳房皮下形成静脉网,并在乳晕部结成围绕乳头的吻合环,浅静脉汇入深静脉。,乳腺血液供应,乳腺深静脉分3组胸廓内乳静脉:引流乳房最大的静脉,同侧无名静脉上腔静脉肺毛细血管。胸廓内静脉是乳腺癌向肺转移的主要途径。腋静脉:引流乳腺

5、深部组织及胸肌、胸壁,锁骨下静脉同侧无名静脉上腔静脉肺毛细血管。是乳腺癌向肺转移的另一条重要途径。肋间静脉: 椎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肺毛细血管 肋间静脉与椎静脉及椎静脉丛有丰富的吻合通路,肿瘤细胞可经肋间静脉进入椎静脉而发生脊椎骨转移。,第一水平:胸小肌外缘以外的淋巴结,相当于“第一道防线”。 第二水平:位于胸小肌前、后的淋巴结; 第三水平淋:胸小肌内缘以里的淋巴结。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一般从第一到第二再到第三水平,很少出现跳跃转移,其几率不到5%。,乳腺淋巴结临床分组,乳腺周围淋巴结分组,前哨淋巴结:乳腺淋巴引流至腋窝的第一个淋巴结,一般23个,多位于腋窝淋巴结的前群(也就是腋窝前部),如果前哨淋

6、巴结无转移,发生其它淋巴结转移的机会非常少。 在近年开展的保乳、保腋窝手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后,病理证实无转移者,可不做腋窝淋巴结清扫,这样就会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更重要的是避免了腋窝清扫所造成的上肢水肿等并发症。,前哨淋巴结,正常乳腺影像学,正常乳腺钼靶X线表现及其分型,乳腺正常X线表现,乳头 在X线片上可能成勃起状态,扁平形或甚至稍有内陷而无任何病理意义。在顶端因为有乳腺导管开口。可能 显示轮廓不 整齐,有小的切迹 乳晕 乳晕区的皮肤厚度约为0.10.5cm,比乳房其他部分的皮肤稍厚,与乳房下方反折处的皮肤厚度大致相同或者略厚 皮肤 一般正常的皮肤厚度在0.050.15之间。确定皮

7、肤有无病理性增厚或者萎缩,最好是以同侧乳晕或乳下方反折处为准。或与对侧同部位作比较 皮下脂肪层 介于皮肤与皮下浅筋膜层之间,X线表现为高度透亮阴影,其中可见少许纤细而密度较淡的线样影,交织成网状,此为在脂肪层间的纤维间隔和小血管影。,悬吊韧带(COOPER韧带) 表现为狭长的三角形阴影,尖指向乳头方向 浅筋膜浅层 整个乳腺包裹在浅筋膜浅层和深层间。于皮下肪层与乳腺组织之间可见到一连续而纤细的线样阴影,即为浅筋膜浅层。此线样阴影有时成锯齿状,齿尖部即为悬吊韧带附着处 乳导管 正常有1520支乳导管,开口于乳头,以放射状,向乳腺深部走行,止于腺泡。在X线片上多能见到大导管 腺体 X线片上腺体影像,

8、实质上是由许多小叶及其周围纤维组织间质融合而成的片状阴影,其边缘多较模糊 血管 X线片上在乳腺上部的皮下脂肪层多能见到静脉阴影。一般左右两侧大致等粗,常用包括Wolfe X线分型和鲍润贤 X线分型两种。Wolfe将乳腺分为五型:N1型、P1型、P2、DY型、QDY型。Wolfe认为P2型及DY型乳腺属于“癌危险组”,患乳腺癌的发生率比N1和P1型高37倍。,正常乳腺X线分型,WOLFE氏法(1976),分为以下5种,(1)N1型:指乳腺结构全部或几乎全部由脂肪组织构成,在透亮的脂肪背景上可以看到“乳腺小梁”的表现。在30岁以上的妇女人群中,呈此型表现者约占41.4% 。(2)P1型:指乳腺主要

9、由脂肪组织组成,但在乳晕下或外上象限,可见念珠状或索条状导管影。范围不超过全乳体积的1/4。在30岁以上的妇女人群中,约26%呈此型表现。(3)P2型:与P1型的表现大致相似,但其范围较广,超过全乳1/4,甚至遍布全乳。念珠状阴影融合成较大的斑片,但其周围仍保持模糊的特征。在30岁以上的妇女人群中也占 26%。未曾生育过的妇女,到老年时常呈P1或P2型表现。(4)DY型:以结缔组织增生为主的乳腺,乳腺实质的密度普遍增加。X线上呈现大片致密区,占乳腺大部或全部。可在致密区间夹杂大小不等的脂肪岛影,也可密度均匀。组织学上此型常有韧带样纤维增生、腺病及小的囊性增生。30岁以上妇女7%呈此型表现。(5

10、)QDY型:X线表现与DY型相同,但年龄在40岁以下。青春期妇女多属此型。,鲍润贤(天津)将国人乳腺分为四型,脂肪型:乳房大部或全部由脂肪组织构成,其中可见少许残存的腺体组织,主要位于外上方,呈延长的片状。多见于老年生育后的女性,特别是较肥胖的女性。 致密型:乳房大部或全部为致密的腺体组织,呈较大的不规则片状或散在片状影,密度均匀,边缘较模糊。多见于年轻或中年未生育过的女性。 中间型:乳房内可见散在片状致密影,范围较致密型少。多见于中年较少生育或未曾生育过的女性。 导管型:乳房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阴影,密度较淡,近似腺体密度,边界模糊,有时可融合成较大的斑片状。多见于中年或老年未生育过的女性

11、。,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将乳腺实质分为四种类型 (BIRADS分型),I 脂肪型乳腺:乳腺内几乎全部为脂肪组织所替代,腺体结构25以下。 少量腺体型乳腺:乳腺内散在分布的纤维腺体,大约25-5O 。 多量腺体型乳腺:乳腺内腺体分布不均匀,呈不均匀致密表现,腺体组织结构50-75。 致密型乳腺:乳腺组织非常致密,腺体成分75以上。,女 65岁,脂肪透亮型,CC位,MLO位,CC位,MLO位,脂肪透亮型,血管钙化,女 35岁 致密型,致密型,女 43岁 多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中间混合型),多量腺体型乳腺双侧副乳增生,女 53岁 少量腺体型,少量腺体型(索带导管型),BI-RADS乳腺影像报告和

12、数据系统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美国放射学会(ACR)创立并推荐的乳腺改变标准。 分类如下: 0类:提示还需其他影像学检查(局部加压放大、特殊体位摄影、超声或MRI等)或与前片比较。 类:未见异常。类:代表有良性病灶(纤维腺瘤、脂肪瘤、囊肿等)、肯定的良性钙化均属此类。建议定期随访(如每年一次) 类:病灶可能为良性,但需短期随访(一般为3-6月)。 类:考虑为恶性病变可能,需要活检明确。 类:高度怀疑为恶性病变(几乎认定为恶性病变),需要手术切除活检。 类:新增的类型。代表已经被活检证实为恶性,但先前仅进行了有限治疗的病例,或检测

13、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影像改变。,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简介,1992年,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出版了指导性的文件: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 其后经3次修订,至2003年不仅指导乳腺X线诊断(第4版),而且,也增加了超声和MRI诊断 全国从2009年起全面执行,BI-RADS评价被分成了不定类别(Assessment is Incomplete)(0类,Category 0)和最终类别(Assessment is Complete F

14、inal Categories)(1-6类,Categorie 1, 2, 3, 4, 5 and 6) 注意Category 一词不应翻译成“级”,应翻译成“类”。,0类(Category 0),只有乳腺X线摄影确定有某些改变需要旧片比较才将其定为0类。这常常包括可能代表正常变异的局限性非对称性改变或者X线片显示边缘清楚的肿块,它们可能已经在先前的图像上存在。 如果没有旧片比较,那就应该进一步检查(如加拍X线片和/或行超声检查)。 在我国,一些妇女乳房脂肪较少,实质丰富,乳腺组织缺乏自然对比,也需要采用其他影像学方法(如超声、MRI)进一步检查,也可将其评价为0类。,1类(Category

15、1):,乳腺摄影显示乳腺结构清楚而没有病变显示。 注意,在我国常常使用的所谓的乳腺囊性增生症、小叶增生、腺病(统称为纤维囊性改变或结构不良)根据BI-RADS的描述均归于此类。 如果临床扪及肿块,并有局限性不对称性改变,尽管最后诊断为硬化性腺病,可能归入3类或4A类。 乳内淋巴结、腋前份淋巴结显示低密度的淋巴结门(侧面观)或者中央低密度(淋巴结门的轴向观)均视为正常淋巴结,属1类。,2类(Category 2),肯定的乳腺良性肿块(如纤维腺瘤、纤维脂肪腺瘤、脂肪瘤、单纯囊肿、积乳囊肿、积油囊肿)、肯定的良性钙化(如环状钙化、边界清楚的短条状钙化、粗的斑点状钙化、稀疏的大小较单一的圆点状钙化、新

16、月形的沉积性钙化等)均属此类。 但是,肿块边缘清楚并不是排除恶性病变的必然条件,对于年龄超过35岁的妇女,应该注意扪诊,并召回旧片进行比较,或者随访观察其变化,因此,可能分别被评价为0类或3类。,3类(Category 3),其发现几乎为肯定良性。它的恶性几率小于2%(亦即几乎都是良性的)。 此类型的病变包括在常规的X线片上不能扪及的边界清楚的肿块(除非是囊肿、乳内淋巴结或者其他良性病变)、在点压片上部分较薄的局限性非对称性改变、细点状成簇钙化。 在常规乳腺X线摄影发现后6月采用单侧摄片短期随访。如果病变没有变化,建议再在6月后双乳随访(即在最初发现后12月随访)。如果第二次双乳随访未观察到其他可疑之处,则报告为3类,建议进行典型的12月后双乳随访(即首次检查后24月随访)。如果接下来的随访(第24月随访)仍然没有发现改变,最后的评估可能就是2类(良性),当然也可能结合临床慎重考虑为3类(可能良性)。 根据文献(Sickles EA,1995)在2-3年稳定后,最终的诊断可能改变为2类(良性),但还是需要随访,必要时还进行放大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